丰子恺:画的都是生活,讲的却是人生

文化舒云有人写 2024-06-08 13:51:31

上周刚过去的儿童节,让人想起了一位极富童心的老先生。我们先来看一幅他的作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相信有朋友一眼便看出了这是丰子恺先生的画,毕竟他的画风在近现代画坛都是独树一帜的。如果你不曾了解过丰子恺的画,想必你也听说过他的人生金句:

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本期就和大家来聊聊丰子恺先生的那些事儿。

01 万千宠爱

1898年11月的浙江石门镇,一户开染坊的人家迎来了第七个孩子,与前六个孩子不同的是,这一次终于是个男孩儿——这便是丰子恺。

丰氏家族祖上第七代以下,代代都是太学生,在当时可谓诗书礼仪之家。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认为丰子恺也是个富二代,其实不然,这家叫“丰同裕”的染坊店铺,虽是一家百年老店,规模却并不大,管账、染坊司务、曹奉、学徒加一起也才5、6个人,而且生意时好时坏,只能说勉强维持。好在丰家祖上留下了几十亩田,可以租给别人补贴家用。放到现在,大概算是小康家庭吧。

在丰子恺之后,他的母亲还生了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不幸的是,他的两个弟弟都夭折了。作为封建社会家庭里继承香火的唯一男孩,丰子恺因此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幸福的童年,为他以后温柔的笔触、天真烂漫的画风提供了很好的养分。

02 少时趣事

丰子恺从小就热爱艺术,经常拿染坊的颜料在课本上涂画。父亲知道后,觉得画画没前途,便不允许丰子恺在课本上画画。好在丰子恺的姐姐们知道他喜欢画画,经常背着父亲拿颜料画纸给他,不然我们现在可能就要损失一位画坛大师了。

丰子恺偷摸着练习画画,日积月累他也画得越来越好,甚至有小伙伴因为交换他的画作而大吵起来。先生问吵架缘由,同学便拿出丰子恺的画交给先生,先生看到有模有样的画问道:“这是谁画的?”

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斜阳 (现藏于舒云轩美术馆)

同学们都看向丰子恺,丰子恺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画的,心想免不了一顿戒尺伺候。可结局总是出乎意料,先生非但没责罚他,还让丰子恺帮忙画一幅孔子画像。画好后先生很是喜欢,便将画像挂了起来,每每上课都让同学们对着画像作揖。

此后,丰子恺便成了同学口中的“小画家”,热爱画画的种子,也在丰子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03 良师益友

1914年,在母亲的安排下,16岁的丰子恺与18岁的崇德县望族之女徐力民结为夫妇。婚后不久,丰子恺便考取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现杭州师范大学)。

在这里,丰子恺结识了三位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良师益友:单不庵、夏丏尊和李叔同。

单不庵 ,近代著名的文史学者,考据大家。丰子恺以前叫“丰仁”,单不庵为他取号“子恺”,从此,丰子恺以此名传世。

夏丏尊 ,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出版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丰子恺在夏老师的教导下开始热衷写作。

李叔同 ,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教授音乐和绘画,在中国近代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向他们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丰子恺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淀,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后者。

李叔同(中)与丰子恺(右)

李叔同曾对17岁的丰子恺说:

你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任教,没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你以后可以以此为业。

这句话影响了丰子恺一生,后来丰子恺在文章中对此写道:

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丰子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都尊其为老师。就连李叔同在杭州出家成了弘一法师,也经常到庙中请教,即便离开杭州,还是不忘时常写信求教。

李叔同之于丰子恺,是老师,更是志趣相投的友人。

04 国漫鼻祖

时间来到1919年,丰子恺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便与吴梦非、刘质平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艺术大学。这所学校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第一所规模较大且正规的艺术专科师范学校。

丰子恺在这所学校里教西洋画,初出茅庐的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具备西洋画的专业知识。于是在1921年,丰子恺向姐夫借了一笔钱去日本修学。在日本,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简笔漫画,从此他似乎找到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新途径。

《似爱之虐》

1922年,丰子恺回到了国内,他开始尝试将传统中国画与日本简笔漫画融合,将自己生活的点滴都画在纸上进行记录,丰子恺的“中式漫画”事业就此拉开序幕。

《似虐之爱》

1924年,朱自清将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公开发表在文艺期刊上。虽然这是他“中式漫画”的首次发表,却引起了著名学者郑振铎的注意,郑振铎看后忍不住赞道:

虽然是疏朗的几道笔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不久后,郑振铎担任主编的《文学周报》便开始发表丰子恺的漫画,就此,“子恺漫画”名声大噪。

丰子恺的画风雍容恬静、朴实率性,和齐白石一样,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有种雅俗共赏之感。

他画人物的脸部常常不画眼、鼻、嘴,令观画者有无限脑补的空间。他的画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真诚、不造作的童趣,配上简短的文字,又能让读者对生活中的细节反复品味、有所省思。

国风的笔调,百态的人生,干净的沟通,让人很难不为之着迷。因此,丰子恺也被后人称为“国漫鼻祖”。

05 骨灰级猫奴

丰子恺不仅画画好,还精通音乐、翻译、写作等。这样一位优秀的“斜杠青年”,不仅爱孩子,还极其爱猫,以至于有着“民国第一猫奴”的称号。

他爱猫到什么程度呢?爱到可以为猫写书立传,爱到猫成为他漫画里最多的形象。

丰子恺养了一只白猫,取名叫“白象”。与大多数铲屎官一样,丰子恺会亲自为它添饭、喂水、挠痒痒。他画画时,它在脚边玩耍;他读书看报时,它“骑”在他的头上;他创作时,它趴在他的肩膀。

后来白象失踪,丰子恺花重金寻找,只可惜找到时白象已死。在怀念它时,丰子恺写下了文章《白象》,他形容白象:

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白象去世后,其家人也为之伤心了很久,对白象产下的幼崽也更为关爱。不少读者看完文章后向丰子恺家中送猫,丰子恺也来猫不拒。

猫就像丰子恺的心灵慰藉,是灵感,也是生活的希望。

06 一场“猫”祸

猫咪满足了丰子恺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在乱世中永葆童真,但也因为猫,丰子恺差点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白象去世后,丰子恺又养了一只小白猫,取名“阿咪”。阿咪给丰子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于是丰子恺创作了一篇散文《阿咪》,发表在《上海文学》上。

这猫名叫“猫伯伯”。在我们故乡,伯伯不一定是尊称。我们称鬼为“鬼伯伯”,称贼为“贼伯伯”。故猫也不妨称为“猫伯伯”。大约对于特殊而引人注目的人物,都可讥讽的称之为伯伯。……

此文通过对小动物惟妙惟肖的描写,给不少读者带去了欢乐,发出后广受好评。

然而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上海中国画院出现了一张针对丰子恺的大字报,批评的便是他的《阿咪》,说文中的“猫伯伯”在映射毛主席。批判者还从《上海文学》的发稿清样上,发现丰子恺于“鬼伯伯、贼伯伯”句下又加了“称皇帝为皇帝伯伯”一句,此句当时因版已排无法插入,所以未在刊物上印出。

这下更让批判者“坐实”了丰子恺是“反革命画家”、“反共老手”,于是丰子恺一下子成为了上海市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

对此,丰子恺却说:

爱猫之人,即使为猫送了命,大概也是死得其所。

“文革”中,丰子恺被抄家隔离,关入“牛棚”,挂牌游斗,甚至被迫剪去了为纪念母亲而蓄了三十年的胡子。但豁达乐观的丰子恺很快适应了环境,他自寻慰乐,把“牛棚”看作参禅之地,把批斗看成演戏。

即便在四人帮的高压之下,丰子恺依然坚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将约定好送给恩师李叔同的《护生画集》第六集100幅画稿提早画完。

丰子恺《护生画集》其中一篇

常年的折磨,没有压垮丰子恺的心,却压垮了他的身体。

1975年8月,丰子恺癌症病发,同年9月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享年77岁。

1978年6月5日,丰子恺才被平反。

--------------

丰子恺先生无疑是超脱的,一如他所说: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马上端午了,他的《买粽子》很是应景:

就以此祝大家端午快乐吧~

愿每个人都能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

像个大人一样去生存,像个孩子一样去生活。

更多精彩书画藏品,尽在舒云轩抖音直播间

1 阅读:4

文化舒云有人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