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近几年殡葬服务改革,火葬已逐步替代传统土葬方式。愈来愈多的开始是火化了,有些思想比较开阔的亡者在世时就给他们选择了安葬骨灰的办法。
或选土葬,或选海葬乃至树葬。
这么多种方法,也使得许多人对土葬这一传统方法不甚了了。
事实上,现在这个年代,还有许多偏僻的地区保留了土葬的传统习俗。
传统的土葬方式就是用棺材将亡者裹起来安葬,这一做法已延续几千年。
和西方许多地方用的平局顶棺材不一样,中式棺材不只一头大头小尾,而且是边高边低。又有哪些巧思?
古代事死如事生思想
纵观我国近千年封建历史,殡葬文化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战国时期着名哲学着作《荀子》中写道: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亦大显其生者,以送生者,事死者如生。
带着沉重话语,中心思想是对逝者的态度应该与逝者生前相同;必须用逝者在世时的面貌和方式装扮逝者,一切举止均应遵守礼法而不应有粗鲁之举。
这话不仅涉及战国时期人对逝者的崇敬,亦突出古人对死的崇敬。和对死后的某种期望。
而在诸多知名的陵墓之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令世人惊诧不已的莫过于秦始皇陵。
作为年少即位、一统六国、并创造出后人望尘莫及旷世大业的千古第一帝。秦始皇陵无论占地面积,豪华程度,堪称千古第一陵。
自汉代以来,对秦始皇陵的推测与探究便一直没有间断。但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无意中找到秦始皇陵遗址。
考古队一走进去,大家都为眼前这一幕所震撼。
这座和金字塔并驾齐驱、世界第一大地下陵墓,为考古人员展示了、至今为止几千年的大手艺。
根据勘探情况来看,陵墓总面积在五十平方公里以上,许多人也许对其规模没有特定的概念。
比如故宫占地约七十万平方米左右,但这样庞大的建筑群只有秦始皇陵面积的七十分之一。
须知这只是千年前所创,就是使用今天这种机械化工具都不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更为惊人的是墓葬内许多景物和《史记》所载相同。其中有巨型水银河、青铜马车等陪葬品。
秦始皇陵陪葬品有但不仅仅局限于青铜器,兵马俑,奇珍异兽殉葬坑和其他常见陪葬品。也建造不少摹写现世,天上和阴间景象。
其中水银河最震撼人心,不仅刻画着世界百川大海,更塑造出别样天象和特色地貌。
尽管至今我们还无缘一见千古第一帝之棺,然而以目前我们出土的各种陪葬品可以想见那棺之奢华和精美。
这一切表明了古人事死如事生思想追求的重要性。
大、小、高、低各一棺
在文明不断发展和生产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人类开始寻求精神满足。
更加精美可口的饭菜,更加方便快速的劳动工具,更加快捷惬意的旅行方式……还有更加像样的安葬方法。
而棺材正是为之产生,人们对棺材形状众说纷纭。
一、值得重视其上小下大的特殊造型。
用现代科学与人体工学观点分析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体型极为相似。自智人以来,人类在决定直立行走时。
我们的肩膀就开始保持在固定范围内了。这种宽度,既可以保持我们每天工作的需要,又不给全身带来失败负担。
与此同时,我们的肢体,特别是双腿也越来越纤细,这和原来的猿人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驯化动物成为旅行代步工具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了工具的运用。因此人类已不需要像猿人那样粗的双腿。
鉴于此,棺材便形成一种上宽下窄的特殊造型,以适应人们对体形的要求。
通过对植物生长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个科的树木还是植物都有类似的生长模式。
以常见树木为例,无论其成长快慢。凡是生长起来的大树均表现出下端粗、上端细。
而且这一现象随着树木高度越来越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而且从阴阳八卦看,里面也有很大学问。
仔细观察传统建筑的样式,就可以看到古人建造房屋的许多巧妙构思。
而且这些巧思没有一个是与阴阳八卦相悖的,这些都是一样用在棺材的制造之上。
受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从未把死亡看作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终结点。
从数不清的神话故事,志怪杂谈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与期待,与阴曹地府,判官,阴差等相似。
大家都很坚定信念,一定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善良的人是有回报的,这样才能投胎转世进入更美好的家庭;恶人将被判官审判并获得应得的结果。
因而对于自己死后的住所,大家都非常上心,对此棺材就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而,棺材的形状就要跟现世的房子类似。得有个大屋檐,把雨引出来。让亡者有遮风避雨之安全感。
无独有偶,接天在顶也是阳象征;地下接地,代表阴。唯有阴阳结合方能相生相长,已经实现早生极乐。
尽管,现代许多青年认为所谓阴阳八卦、风水一说皆属封建迷信。
但对古人或老年人而言,这一切都代表了其精神寄托。由老人自主选择棺木材料,花纹式样等行为,亦彰显出老人对生老病死的从容。
尽管,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已实现了许多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的幻想。
比如探索宇宙,登月,潜入海底万米以下,探寻深海神秘生物等。但尚有许多悬而未决的谜团等着人类来探寻。
因而,我们还是需要怀揣着一颗尊敬万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