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意思:藏族亲戚叫法太随意,汉藏混搭名字竟有这么多花样

雪域情 2025-04-13 04:23:53

藏族人的姓氏

贾洪国

二、有趣的亲戚称谓

藏民族对父氏系统的称呼,区分不是很明显,以亲热随和为主。相反,对母氏亲戚的称呼,就非常严格了。例如,对老丈人称“曲波”,对丈母娘称“曲母”,妻子的兄弟称“归不”,妻子的姐妹则称为“归母”。  

藏汉对于亲戚的称呼,差异特别大。汉族对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的称呼却是的很严格的。对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的称呼有严格区别。而藏族统称祖父外祖父为“波拉”,祖母外祖母为“莫拉”;汉族称比父亲大的为伯伯、伯母,比父亲小的为叔叔、婶婶,而藏族就没那么严格,凡是父亲的兄弟都称“阿库”,凡是父亲的姐妹都称“阿妮”。不能不感叹,他们把“简单即快乐”演绎到了极致,而且摈弃了亲友关系中称谓的亲疏。

藏族人起名的特点,还造成了同名的人特别多。在西藏生活久了,你会发现,在同一个工作单位、或是同一个并不太大的村庄,常常可以听到三四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名字。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往往在名字前依年龄加上大中小,比如大巴桑、中巴桑、小巴桑。

也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地名,如亚东扎西,江孜扎西,当雄扎西。“扎西”是藏语音译“吉祥”的意思,可见无论东西南北,人们都希图自己的生活吉祥如意。还有的是把人的生理或职业特征放在名字后面或者前面加以区别。比如“巴桑甲巴”——胖子巴桑,“普布索却”——拐子普布,“达洁巴杂”——麻子达洁,“次丹堆古”——驼背次丹,“兴索强巴”——木匠强巴,“安姆吉扎西”——医生扎西。哈哈,真是趣味横生妙不可言!

三、藏二代的名字更有趣

西藏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汉藏联姻,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更为普遍。他们的后代取汉族姓、藏族名的也不少见。特别是前藏地区的拉萨、林芝和昌都一带,你若是听见有人喊叫赵旺堆、钱单增、孙达娃、李普布等等汉藏组合式的名字,那可是藏汉一家亲的“活符号”。每每听到这样的名字,你会很自然地明白他(她)是出生在“团结族”的家庭,名字前加个赵、钱、孙、李,只是便于区分来自谁家门户罢了。

我们汉族人取名,男的多为志,勇,军,强,彪……;女的多为芳、芬、琼、英、丽……而藏族人的名字中多数是男女共用的,这就有趣了。比如达娃、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等。但也有一些地区把男女名字严格的区分开来,比如只用于女性的旺姆、卓玛、央金、曲珍、卓嘎,只用于男性的贡布、旺堆、晋美、顿珠等等。面对一个男女共用的名字时,假如你并不认识他是谁,那就尽可能地展开想象空间,去猜测性别吧,那里面别有一番乐趣。

有时我在想,现代社会已步入高度信息化时代,方便快捷已成为生活理念的首选。而我们身边许多人给孩子起名时却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有的寻踪周易、五行,有的遍览诗经、楚辞,有的细数中外国学。街道市井司空见惯的“起名斋”、“冠名轩”、“专业起名”、“命理测名”、“生辰八字取名”等字号店铺商气翻卷,恍恍然一个人的名字就仿佛能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命运,那份极尽考究与时髦靓丽的追逐,实在是过于复杂化了。

随着新时代藏汉通婚的流行,汉藏二代的人口总数也不断增加,造成了发音相仿和名字雷同的也很多,如“李米玛”、“陈卓玛”、“张旺堆”。我在亚东的时候,亚东中学的一个班级里、以及我们团新兵连的藏族班里,可以同时听到几个相同的名字,甚至县政府的部门中有十几个相同的名字。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一些说明。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大、中、小,如:大米玛、中米玛、小米玛。另一种是对不同地方来的人,名字前加上地名,如:仁青旺堆、仁青旺堆中的“仁青”就是地名。我们报道组里的几个刁兵,喜欢用人的生理特征在后面加以区别。如大个索却、牦牛格桑、小眼扎西、丹巴国钦。每次去县委签发稿件,也用职业来区别人名,如:局长次旦、打字员普布、乡长齐美。还有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的,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便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区别老小可叫“波扎西”(扎西爷爷),“普扎西”(小孩扎西);“莫央金”(央金老太)。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0 阅读:0

雪域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