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含剧毒!·】——»
这种东西不能吃!含剧毒,根本没有解药,就算加热到120℃也没用!
3月21日,就有广东的一个男子吃了之后中毒,即便送到了医院,医生们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悲剧发生。
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毒性为何这么强?

这个东西就是蟾蜍,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癞蛤蟆。
广东的这名男子,就是吃了这个东西导致身亡的,据说这名男子平时就对民间偏方颇有研究,当天这名男子就抓了一只体型较大的蟾蜍。

当天傍晚,男子先是仔细清洗了蟾蜍,然后用菜刀将其剖开,去除内脏,期间他还特意用清水反复冲洗,想要去除蟾蜍体表的黏液。
随后,他将处理好的蟾蜍肉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用大火爆炒,还加入了各种调味料。
但吃完晚饭仅仅半小时后,男子就开始感到强烈的不适。

起初是轻微的头晕和恶心,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消化不良,简单喝了些温水,可症状却迅速加重,很快出现剧烈呕吐和腹痛,整个人痛苦地蜷缩在沙发上。
家人见状大惊失色,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短短十几分钟里,男子的情况急转直下,他开始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意识也逐渐模糊,全身不停地冒冷汗。

救护车到达后,医护人员立即为他测量生命体征,发现血压异常低下,心跳也极不规则。
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男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意识,生命特征持续恶化,抵达医院后,急诊科医生立即展开了紧急抢救。

医护人员轮番上阵,争分夺秒地挽救,可惜的是,由于蟾蜍毒素已经在体内大量扩散,严重损害了多个重要器官。
经过数小时的全力抢救,男子的各项生命指标持续下降,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幸离世。
别看癞蛤蟆和青蛙长得非常像,但他们两个可是有着天壤之别……

从外观上看,青蛙的皮肤则光滑细腻,摸上去湿漉漉的,没有凸起的疙瘩,外身颜色通常是翠绿,鲜艳的黄色,当然也有一些较为素雅的深色品种。
而癞蛤蟆以棕色、灰色或土黄色为主,这种暗淡的外表让它们能够很好地隐藏在泥土和落叶中。
并且它们的皮肤表面粗糙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疣状突起,这些突起里面藏着毒腺。

除了遍布全身的皮肤毒腺,部分癞蛤蟆物种还在腮部还有专门的毒素分泌腺体,俗称“腮腺”。
腮腺分泌的毒素成分与皮肤毒腺略有不同,但同样具有非常强的毒素,人一旦吃下就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蟾蜍毒素会直接影响心脏,干扰其正常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轻则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重则可能引发致命的心脏骤停。
其次,蟾蜍毒素会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中毒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剧烈的头痛、严重的头晕、持续的恶心呕吐,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抽搐等症状,一旦摄入毒素,很快也会出现严重的腹泻。

对于儿童来说,即使接触到少量毒素也可能造成致命后果,并且即便用120℃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小时后,仍能检出毒性成分。
并且,吃癞蛤蟆被毒死的事情也并非这一例,在此之前就已经发生过诸多类似的惨案。

在2024年10月13日晚,海南文昌市文城镇三名村民就在田间捕获了几只癞蛤蟆,想尝个鲜,谁知这一顿饭却酿成了悲剧。
当晚,三人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仍有一人不幸离世,另外两人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2018年10月,广东省一户人家举办家庭聚餐,有人提议要尝试野味,便去附近水塘捕捉了几只蟾蜍。
当天参与聚餐的5人全部中毒,送医后仍有1人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表示,蟾蜍皮肤腺体分泌的毒素极其稳定,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无法分解,一旦食用后果不堪设想。

2016年7月,两名男子晚上去田里抓青蛙打算熬汤,由于光线昏暗,他们误将2只蟾蜍当作青蛙一同抓回。
煮汤食用后,两人很快出现剧烈中毒症状,送医后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人在重症监护室经过长期治疗才得以康复。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而食用野生蟾蜍,如果发现误食后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救治时机。
参考资料:
光明网:男子吃癞蛤蟆身亡!当地紧急发布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