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若留一人,3个邓艾也进不了成都

新视野聊历史 2024-12-24 14:26:43

一生机关算尽,最后却将希望亲手掐灭,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大遗憾。蜀汉的三员悍将——刘封、马谡、魏延,个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们的命运却因诸葛亮的决策而被彻底改写。

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看这几位大将的陨落如何一步步改变了蜀汉的命运。

刘封的故事是悲剧的开端。

他是刘备的义子,曾随刘备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攻四川、夺汉中、战上庸,几乎每一场重要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刘备没有亲生儿子的时候,把刘封当成了接班人来培养。可惜,英雄也有软肋。

关羽在荆州被围急需援军时,刘封没有出兵相救,这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刘备震怒,将他召回成都问罪。

不过,真正让刘封丧命的,是诸葛亮的那句评价——“性刚难制,恐日后难以驾驭。”这句话彻底让刘备下定决心赐死刘封。刘封死前无奈地感叹,投奔曹魏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假如当年诸葛亮能够看到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危机,也许就不会轻易放弃这位悍将。毕竟,刘封的勇武足以威慑敌军,曹魏的年轻将领中很少有人能与之抗衡。

再说马谡,这位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将领,注定是蜀汉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他才华横溢,兵法娴熟,但纸上谈兵是他的致命缺陷。

诸葛亮对马谡的能力有着无条件的信任,把守卫蜀军粮道街亭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马谡初上战场就犯了致命的错误。

他违背军令,将大营扎在山上,结果被曹魏名将张郃断了水源,一举击溃。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蜀军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无奈之下处死了马谡,但在那一刻,他失去的何止是一名将领,还是一个未来可能成长为军事统帅的希望。有人说,马谡的死是诸葛亮用人不慎的直接后果。

如果当时能让他从小任务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实战能力,他或许不会成为街亭失守的罪人,而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相比刘封和马谡的悲剧,魏延的结局更让人唏嘘。

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性格虽孤傲,却忠心耿耿。诸葛亮对魏延始终抱有戒备之心,甚至在临终前留下了“马岱斩魏延”的暗令。

魏延的命运因这道命令而走向终结。当时蜀军撤退,他拆毁栈道,本意是想杀掉作风刻板的杨仪,没想到因此被定为谋反。

魏延被斩,三族灭门,彻底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与其说魏延败在自己的性格上,不如说败在诸葛亮的“未雨绸缪”。

如果给予魏延更多信任,他完全能成为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但诸葛亮选择了防患未然,却把一位忠诚的大将推向了不归路。

回看蜀汉的历史,刘封、马谡、魏延的陨落,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蜀汉命运的缩影。诸葛亮为了维护全局,不惜牺牲人才,却没想到人才匮乏最终成为蜀汉的致命伤。

后期北伐,姜维孤军奋战,甚至不得不让年逾七十的老将廖化上阵冲杀,这是蜀汉人力资源枯竭的最好写照。如果当年能留下一位刘封、马谡或魏延,也许蜀汉的局面不会如此窘迫。

诸葛亮一生忠诚谨慎,鞠躬尽瘁,但他的某些决策也埋下了蜀汉衰亡的伏笔。有人说,蜀汉的灭亡从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因为自己太弱。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