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在主场以3-2险胜伊普斯维奇,延续了近期的起伏表现,连续5场比赛未能零封对手。这场比赛再次暴露了后防不稳的问题,两次失球均源于自身失误。进攻端虽有起色,但防守端的不稳定依然令人担忧。
主教练阿莫林似乎延续了滕哈赫时期的“玄学”风格,根据上一场比赛的表现来决定下一场的战术。对阵埃弗顿时,曼联在最后20分钟连进两球,本场比赛便沿用了相同的阵容和战术体系。这种调整看似有效,但也让球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曼联的中轴线上,B费、齐尔克泽、霍伊伦和马奎尔各司其职。B费作为后场发牌机,齐尔克泽负责串联进攻,霍伊伦则在前场压迫对手,为齐尔克泽创造空间。马奎尔的任务是为B费提供保护,减少其跑动范围。这样的布局掩盖了齐尔克泽和马奎尔的短板,但也带来了新的隐患。
曼联的左路由加纳乔、多尔古和约罗组成,承担了主要的进攻任务。无论是后场长传还是中场转移,球权几乎都集中在左路。多尔古和加纳乔的频繁换位,不仅创造了传中机会,还通过盘带制造了多次定位球。上半场的两粒进球,均源自于左路的定位球战术。
右路的宽度与平衡相比之下,右路的乌加特、达洛特和德里赫特更多承担了为整体战术提供宽度和平衡的任务。这种左右分工使曼联的进攻更加明确,但也让右路的防守压力倍增。
体系的优势与缺陷这套战术体系让曼联的整体运转更加流畅,职责分工明确,减少了传球失误和跑位重叠。然而,B费的单后腰配置存在明显风险,中场覆盖不足,容易被对手利用。此外,边路的防守问题也亟待解决,约罗和德里赫特的体能消耗较大,多尔古和达洛特的回防效率将直接影响球队的防守质量。
未来的挑战尽管拿下了宝贵的3分,但曼联的这套体系在面对强队时的表现仍然存疑,尤其是对手右路进攻能力较强的情况下,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将是未来几场比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