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朱元璋有25个儿子,与历史上那些能生的皇帝相比,他不算高产!
但他死后,子孙们争夺皇位的激烈程度却是无有出其右者——
大清康熙之后,雍正与八王、十四阿哥等争夺皇位,比起朱棣来说——小巫见大巫!
靖难之役,有点类似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年吴王刘濞举七国之兵攻打长安,居然没有打到城墙根,失败后被人绑了送给汉景帝,半路又被杀,身首异处!
当时汉景帝处境与建文帝也差不多少,内忧外患,诸王割据,中央权力分散,……他们也算是同病相怜,日子都不好过。
做皇帝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职业,稍有不慎就会被臣子、兄弟或其他的对手斩于马下!
但分析西汉的七国之乱与靖难之役,会发现汉景帝刘启个人IP值比建文帝要强多了……文治武功、杀伐决断,也比建文帝朱允炆不知高过多少档次!
当时,西汉诸侯刘姓王反对中央集权,反对削藩,反对收拢他们的地盘……威胁要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当时有个说法是若皇帝杀掉提出削藩的晁错,他们就不会造反……汉景帝二话不说立刻杀了晁错,哪怕他是自己敬重恩爱的老师!
朱允炆却没有这样的胆量和魄力!
他是朱元璋钦定的孙子辈皇帝,基本是扶上马还送了一程——给他配备大儒方孝儒、黄子澄、齐泰等辅佐处理朝政。
这些人不是文坛泰斗,就是状元、礼法专家,一腔热血要统一中央政权,来实现他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削藩,是他们提出的第一项理国政策,引起了朱元璋诸多儿子们的反对。
因此“清君侧”,成为他们造反的借口!
相信个别诸侯王与建文帝也曾进行过私下的谈判,希望建文帝能够把这些提出削藩政策的大儒,杀一儆百——
“谁愿意打仗呢?都是亲兄弟,何必撕破脸……弄得天下大乱,最后国力消耗,民怨改道。”
“再说,谁做皇帝,我们都一样的荣华富贵……多点钱少点钱,不就是个数字问题吗?”
……
一定会有人这样劝说。
可惜建文帝没有汉景帝那样的胸怀,他等不及……更不愿杀掉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们!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书生误国!
西汉初期,汉景帝的削藩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才得以完美解决……大明王朝建文帝若是能晚推行5~10年,等到朱棣这些叔叔们壮志磨去,年老色衰……再提削藩,可能会水到渠成一些!
后来的大清建国,康熙登基不久也提出削藩,结果导致了国家的动乱——吴三桂的大军差点要打过长江、进入中原……若不是天时不与,估计历史就会大变样了!
朱允炆确实心急!自以为掌控中央,手握60万大军,削藩会手到擒来……结果不到三年的靖难之役,他就被拉下皇位,秘密潜逃!
其实,从靖难之役发生时的人心向背,就可以看出建文帝必败无疑——天下占据战略要位的楚王(武昌)、蜀王(西南)、肃王(边疆),庆王,他们并不明确支持建文帝削藩!
天下势力,十去其四,又没有顶梁柱,朱允炆怎么可能打败骁勇善战的叔叔?
读历史很有意思,同样的故事会不停地上演,却没有人从中吸取教训……也许是时间冲淡了大家的记忆,觉得自己能够逃脱历史的宿命!
这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希望听到不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