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自幼极具文学天赋,5岁出版诗集,13岁进入北京大学,18岁保送哈佛,27岁便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
然而如此优秀的人才却在人生巅峰时放弃国籍,嫁给53岁美国导师。如今,22年过去了,她现在怎么样了?
田晓菲
才女的成长之路1971年,田晓菲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父母的原因,她从小在天津长大。
她的文学之路,是从她4岁那年开始的。当时,她的父亲下班回家后,无意发现了晓菲写的“诗”。
虽然字体歪歪斜斜,但是寥寥几句,竟然描绘出了意境,父亲惊喜不已,立刻夸奖她,写得真好,真厉害。
有了父亲的鼓励,晓菲便一发不可收拾,她更加热爱文学,也越来越喜欢写诗。
父亲为了鼓励她的创作热情,经常出命题诗,并表示自己要和她比试比试,妈妈则作为裁判,指出她作品中的“不足之处”。
小时候的田晓菲
那时候,晓菲总会很不服气,每次被指出问题,她总要冥思苦想好久,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了,就关起门,继续看书找灵感。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田晓菲在小学阶段就阅书无数,还自学完成了初中的课程。
她在小学写的诗歌,还登上了书刊,并被各大报纸转载,甚至出版成了书籍。就这样,她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神童。
很多人慕名专程来找田晓菲,其中就有天津文学界泰斗柳溪,两人经常交流文学观点,渐渐的成为了好朋友。
随后,田晓菲参加了国家级的诗歌大赛,并成为冠军。同时,在13岁那年,她被北大破格录取。
田晓菲与父亲
自此,田晓菲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在校本科生,但因为年龄太小,她很难在学校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于是,她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的良师挚友査海生也就是海子。
海子和晓菲经历很相似,他也是自小被大家称为“神童”。有着类似经历且志趣相投的两人经常待在一起讨论诗歌。
海子的出现,无疑成为田晓菲创作的动力,他们有着相同的话题与看法,互相讨论文学,激励对方创作,海子成为田晓菲生活里的光。
作为海子的挚友、学生,他们在文学上相互帮助,一起成长。海子对田晓菲的评价是:只要她能坚持,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海子
田晓菲的确沿着海子的期待在向前奔跑。在北大校庆90周年之际,她以自身经历为题材,撰写了《13岁的际遇》。
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引起了业界很大的反响,这作品甚至还入选了中学的教材。
而当她一路顺风顺水之时,一个噩耗将她打入深渊,甚至颓废了大半年。
她的灵魂挚友海子,因对诗和生活失去希望,选择了卧轨自杀,前往了那个再无痛苦的世界。
这个消息深深打击了刚满18岁的田晓菲,那个一直鼓励自己要热爱生活的人,最后却自己放弃了生活。
原本朝气蓬勃的她实在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而后的时间,她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吃饭,更不想写诗。
直到半年后,她仍旧没有想通,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于是,她只身赶赴美国,想去更远的地方寻找答案。
出国留学,师生恋到达美国后,田晓菲决定继续进修自己的本专业英美文学,她一心投身学术研究中,原本有天赋的她用了两年时间便学完了别人4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1991年硕士毕业时,她才刚满20岁。学校的老师们都十分欣赏这个来自东方的姑娘,她的身上充满了中国的文学气息,给人一种澄净之感。
而年少成名的田晓菲性格不骄不躁,为人处世十分老成,完全不像是一个芳华20的小姑娘。
当时,加州大学本想留下她,并破格给她职称,但田晓菲却表示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想进一步学习,填充自己的大脑。于是在其研究生导师的推荐下,她成功进入哈佛攻读博士。
田晓菲的哈佛大学之旅十分精彩,因为在这里她遇到了大她25岁的欧文,他既是田晓菲的导师,也是她未来的丈夫。
欧文虽是个美国人,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古诗词十分着迷。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汉唐文化,而且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宇文所安。
当他第一次在哈佛课堂上见到田晓菲时,不禁为之怦然心动:她双目含笑举止娴雅,与自己在诗词里“遇见”的东方女孩一模一样。
虽然欧文很少到中国,但他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一技能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田晓菲之间的距离。、
欧文比田晓菲大25岁,文学知识渊博宽广,对于中国古诗词的见解也很深,志同道合的两人很快成为了知音。
欧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信手拈来,对中国古代的诗人更是如数家珍,这让田晓菲对他愈发的崇拜。
1998年,27岁的田晓菲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毕业典礼那天,班级组织了一场旅游,欧文邀请田晓菲一起爬山。
田晓菲痛快的答应了,而等到他们爬上山顶的时候,欧文突然开始对她表白并求婚,这让她一时不知所措。
听到欧文直白热烈的表白后,田晓菲慌张的逃离。她一路都在回想与导师日常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她看来很正常的交流,为何会让导师突然表白呢?
她百思不得其解,而欧文也并没有放弃。他持续不断地给田晓菲写书信、发邮件交流学术观点。
刚开始,田晓菲本不想回复,但遇到感兴趣的课题时,她还是忍不住和导师讨论。
这就是欧文的聪明之处,那便是投其所好、潜移默化。
欧文
而最终让田晓菲接受欧文的,是欧文关于《金瓶梅》的鉴赏看法。因为先前田晓菲考博期间,曾发表过对《金瓶梅》的观点,她认为,其学术价值是高于《红楼梦》的。
这样新奇的观点曾经一度被国内学者痛骂,认为她学识浅薄,什么都不懂。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田晓菲也曾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真的拿不上台面,因此她不敢再表述类似的观点。
但在和导师交流期间,欧文肯定了田晓菲这一观点,并说:“这一观点或许能改变文学鉴赏的历史。”
被肯定的那一瞬间,田晓菲觉得自己再一次找到了知音,并开始逐渐接受了欧文对自己的情谊。
不过,两人要想在一起,阻碍还是很多的。两人的年龄差距、地域差异都成为竖在他们之间的大山。
田晓菲也不能确定,当远在中国的父母知道自己的这段恋情后回事什么反应。
当她是试探性地告诉父母自己与导师恋爱的消息时,父母顿觉五雷轰顶。
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开明人,因此并不反对女儿留在美国,也不反对她找个美国丈夫。
可是女儿找的这个对象,着实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要知道,欧文比田晓菲的父亲都大几岁,这样的结合,岂不荒唐透顶?
夫妇俩第一时间表明了不能接受的态度,同时他们选择冷处理,希望有一天女儿能回心转意。
而在田晓菲看来,她虽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但骨子里却向往着自由浪漫。
在炽热的爱情面前,国籍、年龄都不是问题,于是,她对父母展开了思想攻势。
面对执拗的女儿,夫妇俩只得默许了这桩婚姻。
国与家的选择,争议频出1999年,28岁的田晓菲嫁给了53岁的欧文。随后,田晓菲夫唱妇随拿到了绿卡,更改了国籍,成为美籍华人。
她的这一举动引来了很多非议,很多人认为以她的条件,各种各样的青年才俊随他挑选,不了解她为何非要找个美国老头,还要更改国籍。
更是有人质问她:“是祖国培养了你,你为什么不回国做贡献呢?”
对此,田晓菲解释道:“自己结婚是因为爱情,所以不论对方是什么国籍、多大年纪,我都会结婚,今后也会和先生一起宣扬祖国文化。”
田晓菲说出这话并非是为了找理由,而后的一段时间,她与丈夫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从各个方面围攻我国,这样的围攻甚至延展到学术界。
有一次,一位外国学者批评中国学者的一部著作,并借机攻击中国古文化研究,还引来了很多附和。
田晓菲听了很是生气,她毫不留情地对那个外国学者说:你这样做不过是出于嫉妒罢了。
此语一出,田晓菲成了被围攻的对象,但她坚持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中国文化不能被抹黑。
婚后不久,田晓菲放弃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转而到哈佛大学任讲师,从职级上说,这是自降一级。
但晓菲却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话,自己就不用和丈夫分居两地了,而且她也很想在哈佛大学这个学术自由的地方继续研究中国古文化。
2006年,鉴于田晓菲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哈佛大学破格将田晓菲提拔为教授,她成为哈佛最年轻的中国教授。
田晓菲在学术研究上已经十分成功,在爱情上,她其实也是一个人生赢家。
她与丈夫虽然年纪相差很大,但是在思想上,夫妇两人志趣相投。欧文一直潜心研究诗词,晓菲侧重于南北朝的文化,两人先后出版了多部相关文学作品。
不仅如此,夫妻二人还会互相勉励学习,在晓菲的帮助下,欧文在唐诗词领域的成就也有了新的突破。
欧文也经常会给田晓菲带来很多学术灵感。有一次,田晓菲和欧文到香港出差,他们坐出租车时,出租车司机只会说粤语,因为交流不畅,三个人急得满头大汗。
而欧文在仔细听了粤语的音调后,灵机一动,尝试着用唐代古语发音和出租车司机进行沟通,田晓菲在一旁看的瞠目结舌。
事后,欧文颇有些得意地说,他有过研究,唐代的古音和粤语发音一脉相承,有很多共通之处。
当时他还俏皮的说了一句:“你有你的擅长,我也有我的小聪明。”而正是欧文的种种表现,让人们渐渐明白,田晓菲当初为何会选择嫁给他。
而两人婚后二十多年间,一直都没有考虑过要一个自己的孩子,田晓菲与欧文表示,此生有彼此陪伴已经心满意足,不想两人之间有孩子做“电灯泡”。
如今田晓菲已年过五旬,她经常回到中国高校宣扬中国古典文化。而此时出现在镜头里的她,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呈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态。
当所有人都以为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时,欧文总会以另类的方式“秀恩爱”,表达两人之间的情意。他总会粘着田晓菲,田晓菲走到哪他就会跟到哪儿。
2016年,田晓菲携手丈夫欧文回国参加一个学术研究。会上,他们的学术观点引来了阵阵掌声。
值得肯定的是,在美国二十五年来,田晓菲和丈夫欧文一直在大洋彼岸致力于中国古文化的传播,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已经植根于心。
这一期间,田晓菲也屡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至今已出书5本,每本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她的研究中,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也有了灵魂,充满智慧,而她则带领读者抽丝剥茧的解开历史背后隐藏着的重重玄机。
而每当她对一个课题有了研究之后,都会与国内的学者交流,还会在大学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看着中国文化被这么多人喜欢,她感到很骄傲。
今年上半年,田晓菲再一次回国交流,白发依然,但笑意盈盈的眉眼里,全是在诗书里浸润出的睿智以及对祖国的思念。
一个人如果不爱国,就失去情感的根基,也就会失去立足之地。而生活的意义也有很多种解法,值得与不值得又是怎样判定呢?
至于田晓菲,她只是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如她在诗歌《露》中所写的那样:“清晨和黑夜,我自生自灭,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
对于田晓菲这样不走寻常路的学者,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