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DeepSeek以高效低成本模式挑战AI巨头一样,中国生物科技等科技企业也正在用类似路径重塑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用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同甚至更好的创新成果。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也凭借着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优势,展现出更快的创新速度和更高的研发效率。四年间,中国在全球大型医药交易占比从5%跃升至30%。从研发创新到国际并购,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重塑全球医药创新版图。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撼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这种新模式建立在显著的成本优势之上:中国企业可以用远低于美国的成本开展临床试验,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且高效的研发团队,中国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速度和效率。
这种高性价比的创新模式,正在动摇美国传统的重资本研发生态。对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这是一次DeepSeek式的冲击。
据汉密尔顿行业领导者指数显示,在全球合计10万亿美元的十大产业当中,以各国产出占全球的比重来衡量。中国在汽车和电气设备等7个行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而美国在IT和信息服务、药品和大客机这三个产业处于全球领先。
对此,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表示,即便是这三个产业,美国的主导地位可能也无法持续,因为中国已将这些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优势在于中国科技人才储备丰富、中国教育系统每年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在计算机科学、工程、生命科学等高科技相关专业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1991年以来,中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增长了10倍,2013年超过美国,2023年达724万人年,占全球研发人员的比重超过 30%,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费用当中,研发人员的人力成本占据相当高的比重。由于中国具有工程师红利、加上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人民币购买力更强等因素。中国研发人员的人力成本明显低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国企业在研发成本上优势明显。
长期以来,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擅长从0变1,而中国凭借着全产业链和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优势,在应用和产业化领域处于领先,擅长从2变100。在不少科技创新领域,虽然美国等国家率先创新发明,但中国在产业化方面后来居上。
例如,在无人机、光伏、高铁、电动汽车、锂电池和造船等领域,中国企业成功逆袭,不但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大幅领先其他国家的企业。同时,中国企业相关产品的成本也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据国内外机构的研究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迅速,各项统计排名大幅上升,中国整体科技创新与美国的差距在快速缩小。
根据全球最大的宏观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 2024 年大国指数显示,在创新科技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得分分别为1.8和1.9,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达利欧近期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在芯片上或许落后,却在应用上实现了领先,未来会看到中国更多的机器人应用。 达利欧同时表示,中国的策略是生产非常便宜的芯片,将其嵌入到制造产品中,而机器人技术会大量普及。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制造东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同时,中国企业还通过系统架构等芯片设计的创新,应对芯片制造工艺相对落后的短板。日本半导体调查企业TechanaLye社长清水洋治近期表示,中芯国际以7纳米制程发挥了与台积电5纳米相同的性能,这一事实影响巨大。
因此,虽然美国在先进芯片等一些尖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但中国企业通过设计创新和低成本策略,成功地扭转了不利局面。
与此同时,在相控阵雷达、六代机、无人机和无人战舰等尖端技术领域,中国甚至明显占据优势。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4年8月发布的各个国家的先进技术研究竞争力排行榜显示,中美关键技术竞争力已经出现逆转。
在64项关键技术当中,中国在57项技术上位居第一。美国仅在量子计算、疫苗和医疗对策等7项技术上位居第一。
而在2003~2007年的5年时间里,美国有60项位居第一,而中国仅有3项位居第一。
而在这些尖端技术领域,中国不仅具有技术的优势,同时在成本上也优势明显。随着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将会使得中国企业在应用和产业化领域具有更强的优势。
德意志银行近日表示,不只是DeepSeek,2025年将被视为投资界意识到中国在全球竞争中领先的一年。越来越难以不承认,中国企业在多个制造和服务业领域提供高性价比和优质产品,中国科技企业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