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得罪画师导致没有入皇帝的眼,而又远嫁塞外成就千古佳话,“落雁”王昭君的一生路。

南城老街 2021-09-09 14:47:47

《王昭君》曾言:“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因未曾进行贿赂画师,画像奇丑,导致君王厌恶。王昭君这样被迫开始走上自己和亲社会之路,虽和亲非王昭君之意,可其和亲之举却助国家实现经济繁荣、稳定持续发展。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虽然四大美女有着非常突出的外貌,但仍然无法摆脱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在四大美女中,被称为“落雁”的王昭君 ,被迫走上了亲和之路。虽然这场婚姻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远嫁边塞的举动,对汉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身为一个汉人女子的她远嫁边塞文化显然我们并不能够适应,可在王昭君来到塞外地区后,得到匈奴的一致尊敬。曾经,莫高窟上的一幅壁画向世人揭露在王昭君离世后匈奴人的做法,而在通过这幅壁画的内容被揭露生产出来后,许多人均可以表示他们不忍细看。王昭君在塞外发展究竟应该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在其离世后,匈奴人又作出了选择何种行为举动呢?公元前54年时,“落雁”王昭君出生在一户平民之家,其父老来的女,将王昭君视若掌上明珠。在王昭君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独特的聪明和才智,基于这一家人的培养,本就长相出众的王昭君,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公元前38年,众所周知的王昭君民间妇女的身份,被选为后宫,作为秀女。据相关传说记载,被选入宫廷的女子都要求找一位宫廷画家绘画,皇帝看过画像后,作为选妃的依据。

为了收受贿赂,宫廷画师没有准确描述秀女的长相。任何向他们行贿的人都可以被画家美化,但是那些没有行贿的人,比如王昭君,被画家恶意诋毁。因此,王昭君没有入选汉元帝的后宫。

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领来长安会见皇帝。之后,他又向汉元帝求婚,娶了汉朝公主。为了稳定汉匈关系,汉元帝答应了匈奴首领的要求。他太宠爱自己的女儿,不忍把女儿嫁到塞外匈奴部落。

苦思冥想下,汉元帝决定找一位一个才貌双全的宫女代替传统公主已经出嫁。在这种情况下,王昭君然后自愿,愿意嫁入匈奴部落的婚姻。得知此事后,汉元帝欣喜非常激动,于是同意了这门婚事。当王昭君结婚时,按照礼仪规则需要见皇帝,但当皇帝看到王昭君的真面目时,却十分后悔。心想:(我勒个乖乖,这等尤物既然没有选进后宫,可恶,回头就把那该死的画师拉出去斩了。)

即使皇帝后悔,也不得不将王昭君嫁给匈奴部落。王昭君嫁给匈奴后,匈奴首领发现眼前的汉朝女子美得不可思议,学识渊博,善解人意。为此,匈奴首领并没有亏待王昭君,而是给她提供了比较优质的生活。

可在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三年后,呼韩邪便因病离世。根据匈奴部落的习俗,新单于要娶王昭君,作为自己的妻子。纵然因为他们为名义上的夫妻,可匈奴部落社会民众却对此事并不奇怪。从那时起,超过10年王昭君仍然坐在匈奴女王的位置上,过着非常高尚的生活。但是在单于死后,王昭君再婚,嫁给了她第二任丈夫的弟弟。

作为一个汉族女性,王昭君不满足于这个制度,但是她不能挑战它。在这段婚姻中,因为王昭君和新婚丈夫的年龄差距较大,两人的感情并不亲密,但出于对王昭君的尊重,新的单于并没有虐待王昭君 ,而是以礼相待。

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的公主王昭君没有机会回到中原,她在匈奴人中结束了自己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对于匈奴部落来说,王昭君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惊喜。因此,当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纪念王昭君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在专家对王昭君葬礼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莫高窟发现了一幅名为“王子哀悼”的壁画,这幅壁画将是葬礼中“割耳”、“划脸”等形象描写的最高标准。当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壁画时,他们觉得这很残忍,但事实上,这个仪式表达了匈奴对王昭君的尊敬。

结语

从匈奴人为王昭君举办的葬礼中便能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民族皆有着自己完全满足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入乡随俗,充分体现尊重部落中的文化。

对于王昭君来说,虽然婚事不是她的心愿,但在匈奴地区,她尽了自己的职责,帮助汉匈之间实现了友好交往。即使在现代社会,王昭君的献身精神,仍然会给许多人提供一个榜样。相信在这种奉献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将得到稳步提升。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