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任何一座佛寺。
视线所及,最醒目建筑无疑就是大雄宝殿。
明亮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高高的门槛,需要踮脚跨过,里面开阔厚重的香木地板踩上去咚咚作响。
仰头上望,精美的彩画在高高的殿顶上布满,祥云环绕,神圣庄严。
最顶端的高台上,大佛坐视苍生。
金身灿烂,神态安然。
香客们虔诚地跪伏在佛前,低声诵经祷告,希冀这气场带来福泽人生。
无论你来自何方,有何样的身世,在这大雄宝殿里人人平等。
那你可知,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一般都供奉着谁?
“大雄”一词的历史自古印度以来,种姓等级森严。
婆罗门们威风八面,祭祀时头顶盛大花环,手持金杖,豪气冲天。
在这隆重体系下,刹帝利等下层族群深感被压迫,农民贫困也日益严峻。
于是“沙门思潮”兴起,群起而攻之。
其中最杰出代表,即是筏驮摩那和释迦牟尼二位。
筏驮摩那出生于印度一个刹帝利小王族,从小目睹婆罗门们的种姓高压政策,深感不平。
30岁那年,他离开了原本的王族生活,开始了漫长的苦行。
在路上,他遇到了各种艰辛,风餐露宿,脚踏血和灰。
然而他的决心从未动摇,继续寻找人生的本质意义。
12年后的一天,疲惫的他在一棵古菩提树下暂歇。
那棵菩提树位于一片热带丛林深处,周围蝉鸣阵阵,空气中弥漫着树木和泥土的气息。
筏驮摩那,此时已是风尘仆仆。
他的脚上布满血泡,暴露在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
浓密的丛林中,筏驮摩那一步一顿地走向那棵古老的菩提树。
他露在外面的双足,已见不到本来的肤色,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与血痂。
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拨开层层树丛。
在菩提树下不偏不倚坐下,背靠在树干上。
他身上的黄布长袍已变得褴褛不堪,上面布满了撕裂的口子和污渍,只隐约可见原本橙红的颜色。
脖间挂着串串苦行者常有的琥珀念珠,这是他仅有的随身物件。
他紧闭双眼,像是陷入了深深的静思。
树影在他脸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皱纹中透露出他不再年轻的面容。
就在这一刻。
他的脸上浮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开朗与清明......
耆那教开山鼻祖这棵菩提树,见证了他从一个凡人成长为“大雄”。
印度耆那教的开山鼻祖。
之后,筏驮摩那四处游方,以温和而笃定的语调向众人宣扬他的教诲。
他所到之处,总有更多困苦迷茫的人聚集前来,聆听他开示生命与解脱的真谛。
逐渐地,一个个虔诚的信众被吸引加入,成为耆那教的追随者。
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第一年的几百人,然后是几千人......
耆那教,以让他自己也难以置信的速度兴旺起来,成了印度最受欢迎的新兴宗教之一。
所有信众,都十分崇敬他们睿智的导师筏驮摩那,并自发地尊他为“大雄”。
这个称号,源自信众内心最真挚的膜拜。
他们视筏驮摩那为这世上最伟大的英雄,让他们从迷途中寻获内心的光明。
“大雄节”,也因此在信众中渐渐流传开来。
人们选择筏驮摩那的生日,为这一节日。
大雄宝殿是正殿,是整个寺庙中最核心建筑,一般用来供奉释迦牟尼和其他佛。
耆那教的筏驮摩那和佛教的释迦牟尼,都被自己的信徒尊称为“大雄”。
这源自古印度,对一神论宗教创始人的通称。
在古印度语境里,“大雄”这个头衔,代表了对伟大精神领袖的崇敬,是对顶级宗教家的共同尊称。
所以,尽管耆那教和佛教,在许多核心思想上存在差异。
但信徒们称呼自己宗教创始人为“大雄”,来自同一个文化语境中的共通视角。
“大雄”的意义如此看来,“大雄宝殿”这一建筑名称中,所蕴含的“大雄”意义是通用的。
不仅供奉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也适用于其他被视为“大雄”的印度教主神形象。
这是古印度文化语境中的一大特色,反映了那个年代宗教间交流的可能性。
释迦牟尼,是这人间伟大的觉者。
他在菩提树下悟道,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他的心中,充满了无限智慧与慈悲。
为了让更多迷失的人开悟,他毅然决定置身尘世,弘扬佛法。
在他四处游化的过程中,释迦牟尼遇到了种种惊涛骇浪般的磨难与阻碍。
然而依靠他心中,坚如金刚的定力与实力。
他能够迅速将外在一切魔难化为乌有。
正因持有这无所畏惧的大能力,他被称之为“大雄”,意为最伟大的英雄。
长达49年的弘法生涯中,释迦牟尼以无比慈悲与智慧。
引导了无数迷途之人找到内心的光明,脱离了生死的苦海。
他建立的佛教教义体系,成为后世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影响遍布全球。
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其他个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释迦牟尼之功德实在令人难以估量。
“大雄”在佛教中,不是一个固定头衔。
而是信徒内心,无限崇敬与感恩的流露。
它体现了对佛陀“大智慧,大力”的赞叹,以及他除魔卫道,保护佛法的伟大形象。
这与耆那教中,师徒对筏驮摩那的共同尊称“大雄”有很大不同。
佛教中“大雄”的本质,更加个人化和神圣化,是对佛陀这个至高圣人的独特赞美。
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领袖、导师、英雄等称号,包含了对佛陀崇高品质与功德的无限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