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目前,福建全省有200个名镇名村、1193个传统村落。全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涌现出许多亮点,福州永泰的“嵩口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永泰县嵩口镇曾因古渡口优势繁荣一时,也因城市化冲击一度落寞。2014年,嵩口被列入全省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试点项目之一,在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下,嵩口引进台湾“打开联合”设计团队,依托年轻人,开始了一场“活化实验”。
十年回首,今天的嵩口是什么样子?“嵩口模式”是怎样的模式?含金量几何?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启示?对此,福州日报记者深入嵩口,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即日起,福州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我的故乡不在了。每年我都要回嵩口住几天,因为这里有故乡的样子。”
时隔十年,记者再次来到嵩口,不经意间听到的一句游客心声,让人为之一动。嵩口到底有什么魅力?一群“嵩口之友”的回答不约而同:在这里,你可以触摸中国传统村落最真实的状态。
2014年,嵩口改造的齿轮开始转动。在历时十年的“活态实验”中,嵩口被越来越多人定义为“故乡”,“嵩口模式”也广为流传。这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这次,我们通过三个问题解读“嵩口模式”,发现归根结底,这是一篇“人”的文章。
鹤形路是嵩口古镇标志性打卡地。记者 林双伟 摄“在2800个类似的古镇中,嵩口如何破题?”
——留下乡愁,修复改造搭起骨架
“在2800个类似的古镇中,嵩口如何破题?”在2014年改造之初,这个问题就摆在政府和改造团队面前。今天,当它再次被提起,比起总结出“一二三四”,他们更愿意从鲜活的案例说起。
先来看一座热闹的“电影庙”。
一头是古庙,一头是电影院,一幢“双面”建筑,将信俗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人们可以参拜,也可以观影,还能举办公共活动,使用率非常高。
而在改造之前,这里最早只是庙宇,后改为影剧院,再之后闲置荒废了十几年。“拆掉重新建一座庙!”“建影剧院更好!”在改造团队进来之前,多方声音吵得不可开交。
“不拆不建,只改!保留嵩口最原始的风貌。”这是政府和改造团队对“电影庙”作出的决策,也是“破题”的出路。
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说,那时,在大拆大建的主流风向下,改造团队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尽可能留下古镇的原始生活形态,以“针灸式改造”,细细“调养生息”。
林登炎用竹篾编织日用品。记者 林双伟 摄何为“针灸式改造”?台湾建筑师邓海介绍,识得“经脉”是第一步——建构古街古镇的空间架构和时空传承关系;“定穴”要准——重点改善关键的老建筑、公共空间等节点;“下针”要稳——针对性持续培植当地传统业态。
邓海将古渡口改造,视为关键一针。“古渡口对嵩口的意义非同一般。”他说,改造前,渡口溪边杂草丛生,还有水泥路和石护栏。在他看来,这更像是种破坏,让古镇的“气”不断消逝。
拆除石护栏,斜缓坡直铺溪边;水泥路改为石板小道,恢复亲水平台……这些与其说是打造新面貌,不如说是让古渡口回到原来的样子。
一针针精细的改造,让一座座古厝、一条条古道变了模样……2014年起的3年里,古镇陆续实施了50多个改造项目,每一个都遵循同样的理念。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鹤形路、“松口气”客栈、龙口祖厝等无一例外。
“如果我们把古镇看成一个人,这个阶段相当于在搭建骨架。我们以村民需求为第一优先级,以修复改造方式留下嵩口独一无二的硬件,让古镇从模糊到立体。”雷连鸣说。
热闹的嵩口古街。记者 林双伟 摄“是旅游开发,还是古镇改造?”
——留下村民,融合共生填充血肉
“是旅游开发,还是古镇改造?”十年来,对于这个当地村民提出的问题,各方力量在探索“嵩口模式”过程中,回答更加清晰。
改造的头两年,村民有不少抱怨、抵触声。福州本土城市杂志《HOMELAND家园》团队进驻后,以走街串巷、闲话家常的方式,各种矛盾得到逐步消解。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家园团队与嵩口本地人聊祖辈历史、当下生活,并以姓氏或老宅为单位,梳理古厝故事,观察、拍照并记录古镇变化,后来集结成册,送到每家每户手上。
“丫霸丫霸!”和大部分村民一样,在家门口售卖李干的黄秋兰不善言辞,但提起这本册子,她用了两句方言来表达感受。可以看到的是,村民们对改造团队的态度变好了,从“对面”走到了“身边”。
对家园团队来说,感受更为深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乡村文化自信正在被点燃。而这,正是“嵩口模式”的第二个关键——留下村民,让群众成为古镇新生中的“血”和“肉”。
政府和改造团队在赢得村民支持后,继而考虑的是,村民在古镇要靠什么赚钱?
原来靠什么,现在还靠什么!走进古镇横街和直街拐角处的林记竹艺店,73岁的竹篾匠林登炎正娴熟地削着竹篾,准备编小竹灯。“前几年老手艺越来越不值钱,同行一个个都改行了,就剩我还在做。”老林说,就在他也想放弃的时候,镇党委书记让他在改造后的古街开店,装修齐全且租金低。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林开店后,他的手艺火了。“原来,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买小巧可爱的工艺品、日用品,听大家的建议果然没错!”老林说,今年他的店已经开到第8年,“19岁开始学手艺,没想到70多岁了还能靠它赚钱!”
有了安全感、获得感,还要给村民更多生活的幸福感。“最早的2650万元省市县配套改造资金,一半用在了改建、加建污水管网、管线下地等项目上。”嵩口镇党委书记连萍说,今天,改造已经从看不见的管网管线,拓展至看得见的步道、游乐场等。
人们对于嵩口日渐增长的信心,直观地体现在常住人口的增减上。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嵩口常住人口呈现下降趋势,而2015年至今,常住人口开始逐年递增。这意味着,嵩口留住了越来越多的“人心”。
嵩口古镇一角。记者 林双伟 摄“嵩口的未来在哪里?”
——留下年轻人,拳拳合力注入灵魂
“嵩口的未来在哪里?”古镇这篇“人”的文章,最重要的是灵魂。对此,政府和改造团队的回答再次一致:年轻人!只有他们才能源源不断为嵩口带来更多可能。
谢方玲就是年轻人的代表。她和团队为嵩口注入的“灵魂”代表作,是“松口气”客栈。22日,记者见到谢方玲时,她正在客栈和嵩口镇人大主席侯秀华探讨启动“温暖古镇”的新项目。
学旅游规划专业的谢方玲,凭借着专业优势,她和团队以全新理念把旧村部改造成客栈民宿,就连“松口气”这个名字都充满创意。2015年,知名出版人洪晃来到福州,“松口气”一炮而红。再后来,客栈屡登央视,又接待了著名导演张绍林、演员姚晨等大腕,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游客挤满了古镇的大街小巷。
一石激起千层浪,客栈的成功成为最好的广告。
“90后”张育铭2016年回到嵩口,把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山木居”民宿。从海员改行开民宿,自称是“白纸一张”的张育铭,在政府和前辈的手把手帮扶下,很快就找到了节奏。
一群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驱动一群人。如今,张育铭已是古镇有名的“斜杠”创业青年,既是镇上的好管家好导游,还向村里老人学了木工活,打造了一间木工坊。
在嵩口,是不是只能做民宿?青年吴婧诠释了新的可能——嵩口社区公益图书馆。
“图书馆的前身是旧小学,我们当时想为留守儿童打造一处读书空间,没想到政府很支持,从策划、设计到施工完成只用了1个多月。”上周,记者来到图书馆,吴婧正与小伙伴们一起组织举办嵩口古镇第二届闽台柿染艺术节。
从2017年4月底开放至今,图书馆越来越“忙”。绘本阅读会、电影沙龙、嵩口故事会……每年开办的活动近300场。“我这几年也离开过嵩口,但图书馆没有停业。”吴婧坦言,她重新思考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最终决定回到嵩口,“以后你会在更多非遗技艺活动中看到我!”
再看“嵩口模式”,这篇“人”的文章还在续写。此次回访,我们发现“嵩口模式”下的未来,不像2014年时更多的是“不确定”,现在更多的是“我们可以”!(记者 谢星星 蓝瑜萍 叶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