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学术环境里,论文之于评职称的重要性依旧不容小觑。虽说相较于往昔,它在评职称分值体系中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可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大家都知道,专利申请难,想要成功下证更是难上加难;著作出版呢,费用高昂不说,整个周期还特别长。
相比之下,论文就有着价格亲民、出刊速度较快的显著优势。不过,在着手准备论文时,单位对数据库的要求以及出刊时间这两大要点,大家务必要提前8 - 10个月就去深入了解清楚,这可关乎着后续的发表是否顺利。
正常情况下,论文审稿大概需要一周时间,可有些作者特别心急,在这期间多次催促编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被编辑退稿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论文发表也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从多个角度给大家详细分析分析,为什么反复催促会导致这么糟糕的结果,以及我们该如何巧妙避免这种情况。
一、编辑的日常工作究竟是怎样的?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编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如山的论文,每天都有大量的投稿源源不断地涌入期刊社。编辑的工作可不只是简单地审稿,他们还得处理各式各样的邮件,仔细校对版面,精心安排出版等诸多繁杂事务,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其实,能在一周内完成审稿,这效率已经相当高了。有些作者可能心里犯嘀咕:“审稿不就是看看文章内容嘛,哪有那么复杂?”但实际上,审稿的流程远比想象中繁琐。
编辑首先得把论文分发给相关领域的专业审稿专家,等专家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后,再进行综合评估。整个流程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进度。这时候,如果作者还不停地频繁催促,无疑会给编辑带来巨大的压力,让他们产生负面情绪。
如此一来,那些被频繁催促的论文,很容易就被编辑贴上“难缠”的标签。即便文章本身质量不错,编辑也可能因为不想惹麻烦,而倾向于直接退稿。
二、“催促”行为到底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1、破坏沟通氛围
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正全神贯注地忙着处理手头的工作,突然有人在旁边不停地拍桌子追问“好了没?好了没?”你的心情是不是瞬间就变差了?
在论文发表过程中,编辑和作者本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但如果作者催促得过于频繁,就会破坏这种和谐的沟通氛围,把编辑的耐心一点点消耗殆尽。
2、影响编辑的判断
编辑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细致,然而频繁的催促会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还会让编辑产生这样的疑虑:“这篇论文是不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呢?”
要知道,期刊编辑在挑选论文时,除了关注论文本身的质量,还会考量作者的学术态度。催促过多很容易让编辑觉得作者对学术严谨性不够重视,进而对论文的质量也产生怀疑。
3、影响审稿专家的工作
论文审稿通常离不开审稿专家的参与,而这些专家大多是高校教授或者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他们平时的工作就已经非常忙碌了。
要是编辑因为作者的催促,不得不反复去催促审稿专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会让专家对编辑产生不满情绪,还可能导致专家对作者的论文产生偏见,这对论文的审核可没有任何好处。
三、为什么说一周的审稿周期并不算长?
很多作者可能会觉得,“一周”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审稿流程不该这么慢。但实际上,论文发表的审稿周期会因期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学术圈里,一周的审稿时间真的已经相当短了。有些高水平的期刊,审稿周期甚至长达几个月之久。这是为什么呢?
1、审稿专家的工作节奏
审稿专家在审核论文时,可不是随便翻翻就了事的。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仔细研读论文,认真验证数据的准确性,深入思考论文的创新点,还要结合当下的学术前沿动态提出专业的修改建议。这一系列工作,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2、期刊的稿件积压
那些口碑好、质量高的期刊,往往投稿量都非常大。编辑处理稿件的时候,并不是按照投稿先后顺序来的,就算你的论文特别优秀,也得乖乖排队等候审核。
3、审核环节的复杂性
一篇论文的审核,通常要经过初审、外审、复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编辑需要综合考量论文的学术价值、写作质量、创新性等多方面因素,绝对不能草率地给出结论。
所以说,各位作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预期,充分理解审稿周期的合理性,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心急,就打乱了正常的论文发表流程。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本公众号内容不妥,或者有侵权之嫌,请先联系小编删除,万分感谢!
能不能说话不要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