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坏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老先生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有人曾经这么形容过黄老的一生。
他曾在战火年代颠沛流离,也曾在危机岁月肩扛乱世,作为九渊之下最孤独的战士,他用30年的不孝之名,让共和国海军威震天下。
1926年3月16日,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战争中,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的一个医学世家。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从小见多了战乱与疫病的他,曾立志继承家族的衣钵,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侠。
但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成天在空袭中东躲西藏的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医这一生最多只能救上千人,但拯救不了中国,更拯救不了四万万中国人民,要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只能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打造出最强大的钢铁烈焰,去捍卫江山国土、民族尊严。
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从黄绍强改为黄旭华,意为旭日荣华,咱中华民族,必当是如日中天。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们中国少了一名妙手回春的神医,但却多了一位天下无双的国士。
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造船专业;1954年,他被调往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直接参加苏联援华战舰的仿制工作。1957年,已连续工作四年的黄旭华迎来三天的探亲假,假期结束时,他曾许诺一定会经常回来看望母亲。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他这一别竟然长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能做什么?能聚以国士之力,在列强环伺间掀起一片狂澜,护我中华国泰民安。
1958年,面对美国的核讹诈,面对苏联假借联合舰队之名,意图控制我海岸线的野心,中国终于下定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当年6月27日,代号为09的最高机密工程,核潜艇研发项目正式启动,而此时已是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的黄旭华深深明白,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挑战,来了。
作为最高机密,凡是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必须做到绝对的保密,他们甚至都不能跟自己的亲人有任何联系。
但更难的还是研制工作本身,60年代之前,只有美苏能独立研制并生产核潜艇。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别说研究核潜艇了,连普通潜艇是怎么造的,都还没有吃透。何况潜艇与核潜艇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因为多了一个核反应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早期的潜艇只是装鱼雷,但核潜艇不仅要装导弹,还要装弹道导弹,建造难度远胜核弹数十倍,再说了,原子弹还有苏联援助的基础,而核潜艇领域,中国完全是一穷二白。
但形势远比困难更差,为了解决从0到1的问题,黄旭华委托外事单位帮他买了几艘美国核潜艇的模型,然后再从各种报刊和书籍中,一点点收集关于核潜艇的信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图纸,就是在他和他的同事们,凭借着这几艘玩具模型和从书籍收刮下的资料,用算盘和计算尺画出来的。以至于他后来经常跟大家调侃,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是从我的算盘算出来的咧。
图纸画好后,接下来就进入生产和组装环节了,核潜艇不同于其他武器装备,由于长期在水压极大和腐蚀性极强的海面下工作,因此对零部件的要求很高,研制工程的后半期,黄老跑遍了全国24个省市,最终经过他一遍又一遍的筛选,才敲定下2000家零部件供应商。至此,中国核潜艇只剩下最后一步:组装。
1970年12月26日,在历经整整12年半4500天之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能完全独立生产核潜艇
那一天,44岁的黄旭华双鬓间添了不少银丝。海风吹过他的脸庞时,写满了坚毅与骄傲。
十二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974年,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作为战术核潜艇,长征一号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核大战与彼时孱弱的核武库,我们还需要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的战略核潜艇。
1983年,中国正式启动战略核潜艇研制工作,还是由黄旭华担任总设计师。因为有了长征一号的经验,研制进程非常快,潜艇原型只用了五年就下水了。
做耐压壳极限测试那天,黄旭华突然登上潜艇,决定与艇员们同生共死。
失败,你我共葬大海,成功,大家同留史册。
没有过多的矫情,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在经历关闭舱门、收齐潜望镜、首下尾上等一系列操作后,这艘通体漆黑的战略核潜艇,以蛟龙探海之势,猛扎深渊、一往无前。
100米、200米、250米,当航海长汇报到300米的数值时,所有艇员都以崇敬的目光望向他们的总设计师,我们成功了,而已是62岁高龄的黄旭华,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亲身参与核潜艇极限测试的总设计师,事后,他大手一挥,写下这样的诗句: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正是靠着他的乐观拼搏,中国只用了13年,就走完了美苏三十年的核潜艇之路。
试验成功的那晚,有人曾问他,核潜艇研制成功了,你现在最想做什么?黄旭华远眺着北方,良久后才回答道两个字:回家。
是的,他失言了,从1958年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到1988年中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试验成功,整整三十年,他了无音讯,即便是父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家奔丧,更没有一封书信的问候,家里的兄弟姐妹们都以为他做了陈世美,大骂他是忘恩负义的不孝子孙,网上的喷子也因为这件事,对他大放厥词,把一切肮脏恶毒的词汇,不加掩饰的贴到这位为国为民老者身上。只有最懂他的母亲知道,自古忠孝两难全。
那一天,当他再次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望着白发苍苍的母亲时,他不禁双膝跪地,此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018年,已是94岁高龄的黄旭华,再次登上久别的潜艇,坐在潜艇内,他坚定的说道: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真正退休。只要我能动,就会继续做下去。我愿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贡献到最后一刻。
临别前,他还为401艇题词一首: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正是黄老依然壮怀激烈的心境写照,他所矗立的深渊,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时时刻刻心系国家,日日挑灯夜战,宵衣旰食,才造就了中华不屈的脊梁。
史笔苍苍,千秋遑遑;老将此去,大国有殇。
今夜,让我们一起点亮蜡烛,送黄老,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