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遭遇严重事故,再遭打击,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积极推动一项法案,可能危及航母的核心功能,外界担忧国会可能成为关键决策场域。
01.美军遭遇打击,航母供应链受阻。
5.3在埃及沿海水域,一艘载有万吨散货的船只遭遇碰撞事故。
值得指出,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航母遭遇碰撞事故相对罕见,最近一次涉及航母的重大碰撞事件可以追溯到2004年。
在这次事件中,杜鲁门号航母在东地中海区域与一艘长达170米的散货船发生了碰撞,这一情况实属出人意料。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配备有高度现代化装备、装备舰载雷达、拥有护航舰队并具备健全航海系统的美国海军航母,理应不会在航行中与大型商船发生如此接近的碰撞。
考虑到事发并非发生在夜晚,不存在能见度低的问题,且商船已公开运行AIS系统,美国航母理应能够提前获取其航线信息。此类基本航行错误的暴露,揭示了美国海军在训练及管理方面存在显著缺陷。
以杜鲁门号这一级别的10万吨超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为例,其内部装备极其精密复杂,即便是轻微的碰撞也可能埋下对舰体安全的潜在威胁。
通常情况下,一旦核动力航母遭遇与大型船只的碰撞事故,应立即返航至港口进行坞修,并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航母的龙骨、螺旋桨、外部装甲以及其他重要设施未遭受隐匿损伤。
若未经充分考量即行部署,不仅将对舰艇上超过五千名船员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且在后续的漫长运作周期内,隐患将持续存在并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风险。
然而,对于美国海军而言,当前面临着一个挑战,即缺乏充足的船坞和造船设施以即时对“杜鲁门”号进行维修。在此背景下,"杜鲁门"号如需进行维修,至少可能要等待至下一年度甚至更久,方有机会提前进入船厂。
基于假设一切进展顺利的情形——鉴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近年来普遍存在维修周期过长的问题,"杜鲁门"号何时能够实际进入船坞进行维护,目前尚存不确定性。
基于过往的经验,等待时间长达两三年绝非夸张之说,已有实证显示美国海军的维修计划常有延误的情况发生。
02.敌对势力潜藏于内部?无端针对中国的议案显著干扰了美国海军运作。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美国政府内部仍有势力在策划“釜底抽薪”的策略。顾问沃尔兹与国务卿卢比奥先前倡议了一项针对所谓“反华”行动的立法,即所谓的《美国船舶法案》,其核心意图在于对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船舶维修活动的实体施加高额关税。
此法案除规定对中国船厂维修的美国船只加征200%的关税外,还对美国盟国的船厂维修活动实施50%的关税限制,此举不仅阻碍了美国船只获取海外成本低廉且高效的维修服务途径。
美国海军无疑再度遭遇打击,此法案无疑进一步削减了其海外紧急维修能力的可能性。面对当前美国国内造船业面临的产能局限、设施陈旧与技术工人匮乏的挑战,海外造船厂,特别是美国的盟友中的大型造船企业,本可成为美军在战力需求紧张时期的有效补充。
然而,倘若此议案获准施行,美国海军舰队恐将被迫驻扎国内,依次排队以求获得为数不多的干船坞维修资源。若舰艇出现故障,所有修复工作均需返回美国境内进行,这将导致舰艇长时间退出战备状态,进而加剧美军舰艇的维护周期延长问题。
比较当下美国的造船工业实力与上个世纪冷战年代,其影响力已显著衰退。众多于上世纪80-90年代冷战尾声时期下水的军舰,现今已运行逾三至四十年,正集中步入退役或大规模维修的周期。显而易见,美国的造船厂已无力应对这般浩大的维修压力,舰艇排队等待维修往往耗时数月至数年之久,严重侵蚀了备战时间。
驱逐舰、同样地,核潜艇与补给舰面临着修理周期无限拉长的困境,这一情况曾迫使美军某些战区面临核心舰艇的短缺。因此,美国海军曾向海外船厂寻求合作,尤其是在盟友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协助进行中小型舰艇的维护工作。
03.缺乏充足的维护资源,即便拥有数量众多的航母,最终也可能因管理不善而丧失效能。
假使《美国船舶法案》得以实施,关税成本上涨至50%将导致维护费用显著攀升,海外维修变得极不经济,从而危及航母的运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可能被迫在其国内船坞内长时间等待,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
美国海军每年在全球部署多支航空母舰打击编队,这些编队扮演着支撑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核心角色。然而当前形势下,美国军事力量似乎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在全球关键海区持续展示实力以支撑其全球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后勤体系的陈旧与维护能力的衰退,频繁发生事故。
一位美国网民在X平台指出,在美国造船产业已深陷困境之际,部分政客,包括卢比奥在内,正草拟一项犹如“自我毁灭”的立法议案。此类措施正将美国军事船舶建造及维修的体系推向更为严重的崩溃边缘。实质上,当前美国海军面临的最大威胁,一部分正源自于国会山的政治阵营以及那些热衷于鼓吹与中国“彻底脱钩”的政治力量中。
假使"杜鲁门"号此次船舶碰撞事件导致了隐蔽的关键受损,其将不得不返回美国本土接受历时较长的维修服务,尽管这仅是一次航母与散货船之间的碰撞事件。
假若美军舰船在争端中受损,导致抢修需求激增,大量船只亟待紧急维修之际,美国本土陈旧且资源有限的造舰能力能否即时应对?在延迟数月至数年后,美军对外宣称的“全球威慑”策略还保留了多少效力?
在美式造船产业不断下滑之际,如遇与"美国船舶法案"相仿的严苛规定,美军航母的生存根基确实可能遭受致命打击。原先能够通过在同盟国获取临时代维的途径可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若航空母舰遭遇突发故障,要么被迫滞留原地,要么以带病运行的状态勉强维持其运作。
面对资源与时间的巨大压力,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维修工作屡屡延期,直至演变为“边用边坏”的状态,最终导致设备效能严重受损乃至无法有效运作。
综上所述,当前的美国海军与造船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鉴于美国国内政治纷争不断,国会内部的对立势力将“反华”作为竞选策略,企图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和煽动民众恐慌以赢得选民支持,却不料这种做法往往对本国的造船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可谓“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