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茼蒿徒长现象多,补光灯时长调控,15天观察,设施栽培管理要点
在华北地区的一个个乡下自留地或者是农场里,很多种植户都在为茼蒿的种植发愁。茼蒿这东西,本来是个好东西,在厨房里随便一炒,香味就能飘满整个屋子。它长得嫩绿嫩绿的,叶子细细长长的,不管是做茼蒿鸡蛋汤,还是凉拌茼蒿,都特别受欢迎。可这大棚里的茼蒿啊,老是出现徒长现象。啥是徒长呢?就是茼蒿的茎啊,长得又细又长,往旁边一倒,叶子也变得稀稀拉拉的,原本应该是紧凑的一丛苗,变得松松垮垮的。这样的茼蒿啊,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产量还低,就算收上来了,口感也没有正常生长的好。
我邻居老张就是个大棚种菜的。他说啊,看着茼蒿徒长,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就像自己辛辛苦苦养的孩子,没长好一样。他的大棚就在北京郊区的一块平地上,周围都是规规矩矩的农田。老张种植的茼蒿啊,一开始长得还不错,嫩绿嫩绿的。可是过了没几天,就发现这茼蒿像是发了疯似的往上长。他在网上问了好多网友,网友们都七嘴八舌地说了好多办法。
我就想起我之前在南方一个朋友给我讲的类似的情况。他在华南的一个小农场里种过茼蒿。他说啊,南方的茼蒿和北方的可能有点不一样。北方的茼蒿可能长得更壮实一点,但是南方的茼蒿在某些品种上就特别容易出现徒长。像那种比较少见的绿星茼蒿,它在南方一些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就特别容易出现徒长现象。还有那个迷你茼蒿,别看它名字小,它也很容易徒长。这迷你茼蒿在福建的一些丘陵地区的农场里,要是光照和水分没控制好,徒长的速度能让你惊掉下巴。
那怎么解决茼蒿徒长这个问题呢?这时候补光灯就起大作用了。很多人不知道补光灯时长咋调控。其实啊,这里面可有不少讲究。咱先说说观察的时间,15天这个时间点很重要。就像我们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3天的时候可能变化不大,但是过个7天就有点不一样了,到了15天,那基本上就比较明显了。老张就是这样做的,他开始每3天就记录一次茼蒿的生长情况,看看高度、叶子数量还有茎的粗细。7天的时候,发现茼蒿已经开始有点徒长的趋势了,茎有点变细了。这时候他就调整了补光灯的时长,从每天8个小时增加到10个小时。
这里还有个对比呢。在他旁边有个种普通的嫩茼蒿的大棚,那个老板没怎么注意调整补光灯时长。过了15天,普通嫩茼蒿那边徒长得更厉害,好多苗都倒伏了。老张的茼蒿呢,因为及时调整了补光灯时长,长得好多了。不过啊,补光灯时长也不是说一直这么调就行的。如果在冬季,光照本来就不足,在山东的一些大棚里,像那种细叶茼蒿,每天可能需要补光12个小时左右。但是在夏季,光照很强的时候,要是不注意遮光,就算补光时间短,茼蒿也可能徒长。就像在河北有一个种植户,夏天的时候他的大棚没有遮光措施,茼蒿徒长得一塌糊涂。
除了补光灯时长,设施栽培管理还有很多要点。比如说通风,在广东的一些田园里,气候比较炎热潮湿。种茼蒿的大棚如果通风不好,茼蒿就很容易徒长。老张的大棚呢,他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每天都会定时打开通风口。还有水分的管理,水浇多了不行,浇少了也不行。像在江苏的一些湿地附近的农田里种茼蒿,土壤本身就有一定的水分,这时候浇水就得特别小心。
再说说茼蒿和其他绿植对比。比如说菠菜和香菜,菠菜和茼蒿有点像,都比较怕徒长。但是菠菜的徒长可能更多是因为氮肥施多了。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有些种植户老想着让菠菜长得快,施了很多氮肥,结果菠菜徒长得很厉害。而香菜呢,它不太容易徒长,但是它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比较独特。在四川的一些山区梯田里种香菜,温度控制不好的话,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影响。
咱再回到茼蒿上。老张在大棚里种茼蒿,他还发现不同的茼蒿品种在抗徒长能力上也不一样。像那个常见的皇甫茼蒿,相对来说就比较抗徒长,在河北承德这样的地形地貌下,在合理的设施栽培管理下,徒长情况比较少。但是像那种引进的新品种,有时候就比较娇弱。
在这个过程中啊,老张还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土壤的肥力结构对茼蒿生长也很重要。他在每年种植茼蒿之前,都会检测一下土壤的肥力,保证土壤里各种元素的均衡。在南方的江西田园里,有些茼蒿长得不好,就是因为土壤太偏酸性了,调整之后,茼蒿生长状况就改善了很多。
一个月过去了,老张的茼蒿长得郁郁葱葱,产量和质量都还不错。可是老张还是觉得,茼蒿种植这个事儿啊,还有好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就像不同的补光灯颜色对茼蒿生长有没有影响呢?是白色的光好,还是那种模拟自然阳光的复合光更好呢?这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老张就想啊,要是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他的大棚茼蒿产量和品质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在种植茼蒿或者其他农作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老张这样的情况呢?你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