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传出,从2025年1月20日起,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下列公共场所”中第一项删除了原先的饭馆、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5处场所。对此,有人理解为“饭馆咖啡厅今后将都不禁烟”,亦有言论称,上述“变动”与烟草税收相关。
众所周知,国家烟草行业为国家贡献了巨量税收,不过,此次条例的调整,能否便是基于上述相关猜想呢?事实上,“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经济的繁荣并非以牺牲民众健康为代价。此外,禁烟与经济发展是否会成反比等问题,亦在部分地区进行实验,探索以禁烟为前提的健康经济循环之法。
01
专家解读,
“不再禁烟”为悖论
“‘1月20日起餐厅不再禁烟’的传言能迅速传播,来源于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部分截取和片面解读。”业内人士针对此次传言,做出明确判断。
据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于1987年颁布实施,该条例依托卫生许可证等行政许可,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管理和监督。随着近年来改革不断推进,为减少对餐饮企业重复发证、重复监管,减轻企业负担,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调整餐饮服务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就已明确取消地方卫生部门对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4类公共场所核发的卫生许可证,有关食品安全许可内容整合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家许可、统一监管。
此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内容调整,其实仅是对已不在条例管辖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清理。权利过度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亦已经建立起对食品药品生产环境、经营环境等的监督管理体系。
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图景。此前,2011年,国家卫生部亦颁布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下文简称《细则》),其中第十八条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02
禁烟与经济,
应为正向效应
目前来看,“餐馆、咖啡厅等场所不再禁烟”或为无稽之谈,不过,“推动吸烟对税收、对经济有利”,该论断亦成为当下关注热点之一。在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主基调的当下,为获取经济增长空间而牺牲民众健康的措施真的可行吗?禁烟能否与经济发展能否实现并驾齐驱呢?
目前来看,地区上,在公共场所积极经验的省份不在少数。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杭州等多个省份与城市均出台明确的禁烟政策。此外,青岛等愈来愈多城市亦加大对公共区域经验的举措。有数据统计,2023年,44个城市新出台或修订了市级控烟相关法规。截至目前,我国24个省份出台省级控烟相关法规,254个城市出台市级控烟相关法规,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不过,有专家指出,由于没有上位法的支撑,地区在吸烟处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此前演员徐娇在长沙某餐厅制止某位男士吸烟的争议,在网上曾引起广泛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对公共场合禁烟的行为,正在释放一些正向反馈。社科院、北大柳叶刀最新研究表明,公共场所立法禁烟可遏制吸烟率,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如一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上海类似的全面公共场所禁烟令,将使中国在 2017 年至 2035 年期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0.04–0.07%,超过禁烟令实施的经济成本。有研究人员还估算了公共场所禁烟禁令的宏观经济效应。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这些宏观经济收益相当于这一时期全国 GDP 的 0.058%。
除了当前利好的经济效益,民众健康这一长期命题亦在出现利好信号。
公开资料显示,烟草使用是全球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 2019 年全球约 800 万人死亡和 2 亿伤残调整生命年 (DALY) 。其中,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量最高的国家,烟民超过 3 亿。二手烟影响更甚,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无烟政策,效果评估及政策建议》报告揭示,中国境内有近4亿人每日遭受二手烟雾的危害,每年因此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十万。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上海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9.2%,较2023年下降0.2个百分点,男性和女性的吸烟率分别为36.3%和0.8%。自控烟立法以来,成人吸烟率已下降7.7个百分点,连续13年呈下降趋势。
织线成网,随着愈来愈多人群关注到禁烟的益处、公共场所禁烟运动持续进行,何尝不是对民众健康的负责,亦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那么,在餐厅等公共场所烟该不该禁也是仁者见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