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过不了长江,东吴难以进益州,蜀汉攻不进关中,到底是何原因

江樵品史啊 2024-12-11 17:41:36

赤壁之战前,孙权一度感到焦虑。

曹操收编了刘表上千艘蒙冲斗舰,数十万骑兵、步兵、水军一起,水陆并进。

而孙刘联军,拿得出手的,仅有5万余人。这仗要怎么打?

周瑜劝孙权不要担忧,不要光看规模大小,还要看实际战斗力。曹操除了在内政外交上存在弊端外,更重要的是还在兵种上被东吴所克制: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魏本来擅长的是骑兵作战,现在却要跑到船上去,这岂不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也就是说把船给曹操,他也指挥协调不了。有船,和水陆一体、协调作战,那可是两码事。

而后来也就如周瑜所说,曹操20余万大军,在长江上还真拿东吴的5万军队没办法,两军竟然形成对峙,直到魏军败给了一场瘟疫。

......

对三国鼎立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

有经济说,认为北方经济在战火中遭受极大破坏,蜀地和江东地方豪强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而分庭抗礼;有地理说,魏吴划江而治,而蜀汉则在相对独立的四川盆地;有利益集团说,曹魏是汝颍、谯沛等势力的代表,蜀汉是荆州、益州等势力的代表,东吴则是淮泗、江东大族等势力的代表。

然而在古代,势力的划分还和军事实力对比息息相关。

当然论军队规模,三方实力差距明显。但因为地理环境和兵种克制等原因,让三方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所以我们不妨从兵种克制的角度着手,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另一种原因。

兵种的克制

先看看曹魏。

1、步兵

曹魏在发展初期还是比较倚重步兵。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青州兵。

青州兵是来源于青州黄巾军。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向曹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

青州兵比较出名的有两件事。一件是讨伐徐州陶谦。在这场战役中,青州兵打得可圈可点,击败了刘备的嫡系部队和陶谦手下凶悍的丹阳兵。刘备的嫡系由关羽张飞统领,而丹阳兵则是多次被东汉朝廷征召的精锐地方兵品牌。所以青州兵的这次胜利含金量很高。

一件是在官渡之战时鼎力支持曹操。当时曹操境内的不少势力纷纷背叛曹操,但臧霸没有落井下石,而是继续支持曹操,“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为曹操巩固平定后方,集中兵力决战官渡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骑兵的强势,包括青州兵在内的步兵地位开始下降,成为了屯田的主力军。

2、骑兵

骑兵绝对是曹魏的核心兵种。

北方地势平坦,且草原也是良马产地,这让曹魏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特别是在曹操统一河北和北征乌桓后,曹操的骑兵规模发展迅速。讨伐乌桓,曹操带数千魏军已在山路间急行军十几天,奇袭乌桓蹋顿单于所在的柳城,击垮乌桓数万骑兵。官渡之战,最有名的骑兵战便是夜袭乌巢,曹操率五千轻骑大破淳于琼的一万守军,一把火烧掉乌巢所有粮草辎重,彻底扭转了战局。此外曹魏还击败马超韩遂占据了凉州。

凉州、河北和辽东都是重要的产马区,曹魏的骑兵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此外曹魏还有了自己的特色骑兵:虎豹骑和乌桓骑兵。

虎豹骑是精锐的重骑兵,人马皆披甲,擅长正面硬刚突破敌军阵地。而乌桓骑兵则属于快速机动的轻骑兵,可以配合虎豹骑实施包抄合围。两者配合起来威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3、水军

曹魏水军起步较晚,且缺乏发展环境,作战表现极其一般。

赤壁之战后,曹操重新训练水军。209年三月,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有了赤壁之战的教训,曹操开始补足短板,大练水军、屯田备粮,调集十万大军准备由合肥攻入东吴。

虽然如此大张旗鼓,但是训练效果仍旧不佳,对吴战绩表现平平。

水军一直是曹魏的短板。

曹魏精锐骑兵

蜀汉的兵种也独具特色。

刘备讨伐黄巾军起家,然后又投奔同窗好友公孙瓒,他的军队因此比较丰富,由收编的黄巾军步兵和胡人骑兵组成。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接着接收徐州牧陶谦的丹阳兵,让刘备的步兵唱起了主角。后来荆州陷落,刘备接收了刘琦的军队,水军的比重有所上升。

1、步兵

入川之后,受蜀地多山的地形影响,骑兵出川难度较大,因此蜀军多以山地步兵为主。

比如在汉中之战的定军山之战。219年春,刘备命高详率少量兵力留守阳平关,维持己方粮道畅通。而刘备自己则率主力南下渡过沔水,翻越米仓山,出其不意地插入汉中盆地,出现在夏侯渊大军的左翼。蜀军强悍的山地作战能力,让夏侯渊猝不及防,为了防止自己的粮道被蜀军断掉,便只得在定军山与蜀军决战。

作为蜀军的核心重点,蜀军步兵开始向两条路线发展精锐部队:

其一,近战的虎步兵和白毦兵。这支名为“虎步兵”的部队十分神秘,史书中记载很少,只在诸葛亮给张裔、蒋琬的书信中提到。可见蜀军对这支部队的信息高度保密,让其成为一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兵。虎步兵曾参加过五丈原之战,被作为突击力量攻击过魏军阵地。白毦兵属于重步兵,主要是作为刘备的禁卫军,较少投入战场。

其二,远程的弩兵部队和无当飞军。远程输出部队主要用于抵挡曹魏的骑兵。比如在卤城之战中,面对司马懿和张郃的合围夹击,诸葛亮率领诸葛连弩部队迎战司马懿,而王平率领无当飞军迎战张郃。后来王平抵挡住张郃的冲击,而诸葛亮则将司马懿的骑兵彻底击溃。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发明了连弩,能够连发十箭。此外,诸葛亮还改进了八阵图,蜀军设置战阵,以精锐步兵配合诸葛连弩,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蜀军弩兵规模在一万以上。

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利用当地蛮夷兵源,所组建的一支强弓部队。士兵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

2、水军

刘备在守樊城时创立水军,由关羽统率,活动于汉水流域。后来曹操占据荆州,关羽率水军顺汉江东下进入长江。

后来襄樊之战,关羽率水军进攻,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到了夷陵之战,仍可见蜀军水军的身影。并且蜀水军还颇具战斗力,让吴将陆逊颇为头痛。

陆逊一度非常惧怕蜀军水陆并进、顺江而下,绕过夷陵袭取荆州: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3、骑兵

进入益州后,因为地形原因加上马匹来源有限,蜀汉的骑兵部队规模并不大,主要发挥辅助作用。

诸葛连弩

东吴的军队显然也颇具地域性特征。

1、水军

水军显然是吴军核心。经典的赤壁之战不用多说。赤壁之战后,淮南尤其是濡须,成为曹操南下伐吴的最佳突破口。濡须之战由此爆发。

濡须之战共由四次战役组成,其中在252年第四次战役,吴将丁奉率三千人马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赶到了濡须,杀了魏军一个猝不及防,丁奉率军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魏军一触即溃,随后吴军后续大部队也陆续赶到。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人多桥断,落水和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

魏军统帅司马昭甚至因为此次失败而获罪失去了爵位。

可以说后期吴军水军已经具备类似海军陆战队的精锐作战部队,他们“上岸击贼,洗足入船”,可以熟练地发起两栖作战。

比如在吕蒙全据长江战略中,就有着这么一支规模达万余人的两栖作战队伍。

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

这种部队,让吴水军的作战半径得到大幅延伸。

2、步兵

吴军步兵大规模的获胜记录并不太多,倒是逍遥津十万吴军被张辽率八百魏军所破,让吴军步兵遭遇了不小的打击。当然石亭之战,陆逊诱敌深入,让曹休的曹魏步骑兵陷入江湖畔湿地行动不便,三路吴军发起围歼,斩俘魏军1万余人,算是挽回了一些面子。

当然吴军步兵擅长防守。比如223年,朱然以五千吴军死守江陵城,抵御曹真、夏侯尚和张郃的数万魏军达半年之久。而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在夷陵的防守反击也取得突出战绩。

3、骑兵

因为江东没有大的马场,缺乏战马来源,所以东吴骑兵未成规模。

东吴水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曹魏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蜀汉以步兵为主、水军为辅,东吴以水军为主,步兵为辅。

这样的兵种结构,直接影响了三国的格局。

1、曹魏入蜀作战艰难,也难以跨过长江防线

山地作战,魏军骑兵对道路要求较高,所以作用十分有限。比如在木门谷之战,张郃率骑兵只能由主干道追击蜀兵,被诸葛亮安排埋伏的弩兵射伤而死。

而曹军步兵也并不擅长山地作战,这也让曹操在汉中之战大吃苦头,汉水之战被赵云袭击伤亡惨重,最后被迫退出汉中。

兴势之战,曹爽所率的伐蜀魏军汉中附近行进缓慢,被蜀将王平堵在山谷间进退不得,费祎接着绕后包抄,差点让魏军被围歼。

对此,曹丕的谋臣刘晔心知肚明,所以夷陵之战过程中并不建议曹丕伐蜀:

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而因为水军是短板,曹魏伐吴也很难有什么进展。

历史上曹魏伐吴就没有成功过。且不说赤壁之战的惨败。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到合肥,试图突破吴军在濡须口的长江防线,可“四越巢湖不成”,多次进攻始终未能得手。

这样,曹魏大部分时间里都被挡在长江以北、汉中门外。

2、蜀汉的极限是关中平原和南阳盆地

蜀汉擅长山地作战,水军作战能力也不差。这让蜀汉在三国初期一度有望逆天翻盘。

汉中之战时,关羽、孟达、刘封等人相继在襄樊、上庸等地发动攻势。

在孟达、刘封占领上庸之后,关羽也向襄樊步步紧逼,不久后将取得“威震华夏”的战果。

若关羽攻下襄樊,就能打通汉中-上庸-襄阳的汉水航道,将汉水变为蜀国内河,通过汉水,蜀军可以实现军队、物资的快速输送,让多个战场形成联动。

襄樊和上庸,就已经逼近南阳盆地这个曹魏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兵源地。如果关羽孟达等人继续北上,就将逼近许都,直抵曹魏的核心区。

而蜀军通过汉中出兵,也有望突入关中平原。

但蜀军进入关中平原或者南阳盆地后,因为骑兵未形成一定规模,蜀军步兵面对曹魏骑兵便难以取胜。除非等蜀军拿下凉州,占据河套平原的马场后,其骑兵才能得到质的提升,有望与魏军逐鹿中原。

因此,从兵种配合优势来看,蜀汉的确有统一天下,或者至少称霸三国的资本。

3、东吴最具偏安的潜质

为什么说东吴最具有偏安的潜质呢?

东吴的水军即便得到两栖作战的加持,能够在陆地突击作战,但是还是难以深入。

因为缺乏骑兵,肯定难以与魏军进行大规模对抗。比如在荆州之战前,围绕取荆州还是夺徐州的问题,孙权吕蒙君臣一番讨论后,认为在徐州难以战胜曹魏骑兵,最终决定白衣渡江。

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而进攻益州,则更是不用想。哪怕后来蜀汉灭亡了,吴军试图偷袭蜀地都未能得手。

264年,孙休命抚军将军步协率军西入益州攻打永安,被故蜀汉巴东太守罗宪击败。孙休大怒,又遣陆抗率三万人出征,与步协及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共围永安城。诸军从二月围攻到七月,不能攻克,而曹魏命胡烈进逼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人只得引军退还。

而罗宪所率的军队,仅有2000余人。

水军攻击范围有限,步兵作战能力难称优秀,这种兵种搭配,让吴军仅能沿江行动而已,前进一步都困难。

或许这也是为何看到关羽水淹七军后,孙权坚持要背刺蜀汉的原因。从兵种结构来看,东吴能且只能偏安而已,它不想看到任何势力突然变强起来,改变固有格局损害其利益。

三国地形图

此后三国兵种结构一直都未产生大的变化。

比如东吴水军实力一直超级稳定,而步兵水准也保持原地踏步。

但蜀汉却因蒋琬、费祎接连限制北伐,导致军队缺乏足够的资源去升级装备、扩大规模,反而在姜维时代,其步兵作战能力相对魏军开始出现明显下滑,其弩箭被曹魏工匠仿制再无优势可言。因此姜维在遭遇了段谷之战的重大挫折后,再难以有大的建树。

倒是后来西线魏军在北伐中快速成长,其山地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可以看到邓艾灭蜀时,魏军已经极其擅长山地作战,甚至经验丰富,能裹着毯子滚下山坡: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而晋军的水军实力也提升明显。

西晋拥有五十万人的陆军,但缺少水军,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虽然“武骑千群,无所用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最终水陆并进攻占了吴都建业。

这样魏军彻底打通了兵种障碍,骑兵、步兵、水军实力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其统一趋势自然也就不可阻挡了。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 2024-12-12 19:35

    天时、地利,人和!气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