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我会回到老故乡,回到妈妈身边去。”
这是84岁毛岸青的愿望,自母亲杨开慧牺牲后,他便离开故乡板仓。
四处漂泊了整整78载,对母亲的记忆停留在了1930年,那个阴冷的杨家大院里。
彼时,他尚且只有7岁,眼睁睁看着只分别了几日的母亲,生机全无地被几位乡亲抬回了家中。
一旁的外婆一声不吭昏死了过去,他被吓得呆在原地,连哭都哭不出来。
一番安抚过后,毛岸青模糊地意识到了母亲的牺牲,却还没有真正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多年后回想此事,毛岸青才明白,这是他人生波折的开始。
幼年丧母毛泽东、杨开慧和毛岸英,这三个人是毛岸青一生中最无法忘却的人,也是他最思念的人。
翻阅他生前的影像资料,会发现有很多时光都与这3个人相关。
毛岸青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毛岸英的弟弟。
只是与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哥哥不同,毛岸青低调得有些“不起眼”,这或许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1930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趁军阀刘健追击李宗仁的工夫攻占了长沙。
得知此事的刘健恼羞成怒,遂下令悬赏1000块大洋,抓捕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杨开慧无奈带着孩子们,过起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在哥哥毛岸英8岁生日那天,敌人还是找了门。
乌泱泱地包围了他们生活的大院,将屋子里所有的人都带走了,甚至连保姆陈玉英都没有放过。
童年流浪杨开慧牺牲后,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头,几经周折后,地下党组织找到了他们。
很快就由叔叔毛泽民安排, 在外婆向锦熙和舅妈李崇德的护送下。
弟兄三人被秘密送往上海, 安排到了专门收养革命烈士遗孤,和中共领导人子女的大同幼稚园。
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毛岸青总是笑着和妻子开玩笑,他说,那时自己和岸英哥哥就是两个张小平笔下的“三毛”。
本以为流浪街头的日子终于告一段落,弟兄三个可以在幼稚园内安稳地生活一段时间了,但打击很快接踵而至。
他们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因病夭折于上海广慈医院,紧接着就遭到了叛徒出卖。
当时的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送进了董健吾家中寄养。
只是阴差阳错的,或许是因为形势所迫,毛岸青兄弟俩只得再次流浪街头,住在破庙里,靠卖报勉强度日。
中共特科女地下党员李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曾提到,自己花了半年时间才在城隍庙附近一个小吃摊上找到了毛岸英与毛岸青。
在这期间,毛岸青得知了叔叔毛泽覃遇难的消息, 伤心愤怒之下在街头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
被外国巡捕发现后打成脑震荡, 从此留下了一生的伤痛。
莫斯科留学次年初,兄弟俩通过董健伍的关系被张学良的部下李杜辗,转送往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
这所儿童院是专为各国共产党负责人,或烈士遗孤设立的一所保育学校, 学制为10年。
从上海到莫斯科,毛岸英形容这段经历是从地狱到了天堂。
在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兄弟俩终于暂时远离了战火和硝烟,和妹妹李敏及贺子珍生活在一起,难得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贺子珍与李敏
在苏联生活期间,毛岸青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平日里总能看见他发奋图强,学习到深夜的背影,也多次因为成绩优异跳级,几年之后成功考入了东方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岸青与毛岸英兄弟俩都回国投入了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中。
因为长期留学苏联的缘故,毛岸青曾一度在中宣部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参与翻译了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多部著作。
因为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毛岸青的心情一直是愉悦的。
除了幼时被殴打导致的脑震荡会时不时发作之外,毛岸青觉得日子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后来,哥哥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传来,或许是无法再度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
尤其这一次还是从小一直照顾生活在身边的哥哥,毛岸青一时间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导致病情加重,无法坚持工作,只能回到毛泽东身边,后来再次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回国在苏联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毛岸青仍时不时就要忍受剧烈的头痛。
而这一次的苏联也没了哥哥毛岸英的加油鼓劲儿,毛岸青对治疗的效果一直不抱希望,这导致这次治疗迟迟无法得到进展。
陆陆续续持续了七年之久,毛岸青的状态勉勉强强终于有所好转,他迫不及待想回到中国。
毛泽东顺着他的意,将他接到了中国大连休养。
一晃又是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毛岸青终于遇到了想与之共度一生的爱人,她就是毛岸英遗孀的妹妹,邵华。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而神秘的,得知毛岸青的状态日渐转好,毛泽东也十分开心,赶忙写信给儿子:
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很是高兴。
但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无须着急。
听说你的嫂嫂思齐和她妹妹邵华前来看望你,你应好好接待她们。
还听说你与少华已经互通信件好些日子了,是不是?
虽然不知道你心中的思虑,但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话里话外,不难看出主席身为人父对儿子婚姻大事的关心以及支持。
终于毛岸青和邵华不久后在大连结婚,婚后,两人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也在10年后迎来了儿子毛新宇。
心结日子虽然越过越好,过去的阴影似乎也一去不复返。
但在毛岸青的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心结,那就是回到板仓老家,给妈妈扫墓。
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午夜梦回,想起母亲牺牲前的面庞,止不住的头痛。
他迫切地想回到那片承载着母亲和哥哥记忆的土地,仿佛这样,他们就都还在他身边。
1962年,毛岸青终于在妻子邵华的陪伴下回到了湖南板仓老家。
距离上次离开家乡,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一载,他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回到老家的那天,天空中下着瓢泼大雨,毛岸青不顾身体的孱弱和大雨的阻挠,执意冒雨前往母亲杨开慧的墓前祭拜。
站在母亲墓前的那一刻,他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声大哭,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2007年,多年的病痛折磨已经让毛岸青感到力不从心,深感大限将至的他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他嘱咐妻子邵华:
“不要葬到韶山去,要去到妈妈的旁边!”
仅仅一年后,毛岸青的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他的骨灰被安置在了杨开慧烈士陵园里,和母亲葬在了一起。
离家78载的孩子,终于可以再次回到妈妈的身边。
结语回首毛岸青的人生,不难发现,牺牲与离别一直都是生命的主旋律。
但无论这一路穿过多少风雨,历经多少生离死别,病痛折磨,归来却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热爱的翻译岗位上。
总是低调谦逊,最后的遗愿也不过是回到故地去。
参考资料:
1、毛岸青、邵华的传奇姻缘——《档案时空》 2007年第9期26-28,共3页
2、毛岸英、毛岸青出国前后——《中华魂》 2007年第3期45-47,共3页
3、凡人毛岸青一生逸事——《金陵瞭望》 2007年第8期64-65,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