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灭齐之后到底有没有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资本?

可爱天际云 2024-08-07 00:11:16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击败楚齐联军,杀楚将龙且,虏齐王田广,占领三齐之地,此时蒯彻游说韩信,劝韩信背叛刘邦,献上三分天下之计,但韩信谢绝了蒯彻,没有反叛刘邦,最终被封为齐王,领兵在垓下决战击败项羽,至此汉朝统一天下。

后来,韩信被吕后杀害之前后悔地说:“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因此,那么假如韩信采用蒯彻之计,韩信是不是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有机会代替刘邦一统天下?或者说,韩信灭齐之后到底有没有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资本?

韩信剧照

要想自立,两个要素肯定必不可少,一个是“人”,一个是“地”。没有人,或者没有地盘,当然都自立不成,更别说三分天下了。

第一个是“人”的问题。韩信统领的这支军队,到底是姓“韩”还是姓“刘”?也就是说,韩信的军队到底是独立于刘邦的势力,还是受刘邦控制的势力?

第二个是“地”的问题。韩信掌握的地盘是否能够支持他自立?他的根据地能否支撑他与刘项三分天下?

先看第一个问题,韩信的军队到底姓“韩”还是姓“刘”?

如果军队姓“韩”、只知韩信不知刘邦,那韩信当然有割据自立乃至和刘项三分天下的资本。但如果军队还是姓“刘”,韩信只是作为刘邦任命的统帅来统领军队,那韩信割据自立当然是痴人说梦。

而答案是很明显的,是后者,姓刘。

在史书中我们能够多次看到,刘邦有权力直接征调韩信的下属军队为己所用。

刘邦剧照

第一次是这样的:韩信进攻魏国和代国的时候,刘邦经常派人调遣韩信帐下精兵支援荥阳的战事。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第二次发生在韩信灭赵之后。当时,刘邦被项羽击败,仓皇逃出成皋,和车夫夏侯婴两个人驾车径直“驰入赵壁”。韩信还没起床,印符就已被刘邦拿走,刘邦直接下令征调走了韩信和张耳的军队。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少东西。

刘邦前往韩信军队时,两人一车,就敢过去,刘邦无疑是对掌控这支军队有着十足的信心。事实也证明,刘邦的自信是无比正确的。刘邦没带一兵一卒,就带了个车夫,这就轻易掌控了军队的领导权,甚至还把军队给调走了。

试想,如果韩信的军队是独立的哪怕是半独立的军阀,那怎么也不可能如此服从单骑而来的刘邦的指挥,更不可能让刘邦如此轻松地夺取兵权、带走军队吧。

这支军队到底姓“韩”还是姓“刘”,应该说已经很明显了。

当然,有人会说,培植势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之前举的例子,都是韩信军队在灭齐以前的情况。有没有可能,韩信在消灭齐国、打败龙且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个人对军队的领导力?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参加了韩信灭齐国、破龙且的一系列战役?

单单拎出来几个主力,曹参、灌婴、吕泽、丁复、陈武。

(曹参)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

(灌婴)韩信与战,骑将灌婴击,大破楚军,杀龙且。

(吕泽、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

(陈武)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

上述每个人,都在平定齐国的过程中立下载于史册的战功,可以说属于灭齐主力,那么上述这几位有可能跟着齐王韩信脱汉自立、乃至反叛刘邦吗?

看来看去,都不大可能。

曹参,沛县人,刘邦起兵以前的故交。灌婴和陈武,早在刘邦起兵反秦的初期就已加入刘邦阵营,也算是刘邦的老熟人了。这三位刘邦的老熟人,在汉朝建立后都封赏颇高,让他们背叛刘邦跟着韩信自立,无论从情感还是利益出发,都想不到合理的动机。

至于吕泽,吕后的哥哥,只要智商正常也不会背刺妹夫吧(糜芳这种除外)。吕泽不背刺,丁复作为吕泽的属下,也不大可能直到跳反去韩信那里。

当然不可否认,韩信即使政治能力再差,打了两年多的仗也不可能没有在军中培植出自己的亲信,但正如前文所述,即使在韩信已经平定齐地之时,参战的骨干将领曹参、灌婴们也大都是刘邦的人,他们都不大可能背叛刘邦投靠韩信。所以单凭韩信的亲信(如果有的话),恐怕也难以实现对军队的全盘掌控,更别说脱离刘邦自立了。

曹参剧照

再看第二个问题,韩信掌握的地盘是否能够支持他自立?

韩信如果自立,所依靠的地盘有哪些?

韩信一路灭魏、破赵、胁燕、亡齐,于是不少人想当然地以为,魏地、赵地、燕地、齐地在当时都属于韩信的势力范围。倘若韩信脱离刘邦自立,就等于占据了如此广阔的地盘,何愁不能三足鼎立呢?

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赵国,当时是由赵王张耳所统治,并不是韩信的势力范围。那如果韩信和刘邦闹掰,张耳究竟会站在韩信这边还是刘邦这边?

张耳的赵王虽然是韩信举荐的,但是,第一,张耳是刘邦多年的老朋友了。刘邦起兵前就曾多次与张耳一同游历。第二,张耳被陈馀袭击丢掉封国,又是刘邦在张耳无地可归时收留了他,并加以厚待。第三,两人还是儿女亲家,张耳之子张敖娶了刘邦女儿鲁元公主。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老朋友、恩人、儿女亲家,说张耳会为了韩信背叛刘邦,想想都不大可能。

张耳剧照

燕国,当时由燕王臧荼统治。臧荼行事反复无常,先是看到赵国被灭后选择归顺,几年后又再次跳反,随即被平定。如果韩信与刘邦闹掰,臧荼大概率还是会坐山观虎斗,在刘韩之间反复横跳。

至于魏国,当时没有魏国了,魏地只有河东等几个郡。这也不是韩信的势力范围。

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

所以,韩信如果自立,魏地、赵地、燕地大概率都不会成为韩信的根据地。韩信所能依靠的根据地也只有他作为齐王的封地齐国。

但是,当时的齐地也不可靠。

尽管韩信俘虏了齐王,齐国还有不少势力仍在反抗。甚至直到韩信离开齐国时,齐地的战事都没有完全结束。在韩信动身前往陈地围攻项羽的时候,曹参还在继续坐镇齐国,平定未服从的势力。

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因此,单单指望一个尚有反抗的齐地作为三分天下的根据地,未免太过异想天开。

总结来看,从“人”的角度,韩信的军队是听命于刘邦的“刘家军”,而不是韩信本人私有的“韩家军”,韩信的军中将领也不大可能为了韩信背叛刘邦。

从“地”的角度看呢,韩信虽然打下了魏赵燕齐,但他并不能掌握魏地、燕地和赵地,而齐国的反抗势力也依然没有被肃清。一句话,韩信很难拥有能够借以自立的牢固根据地。

因此,韩信要想自立、乃至三分天下,从人和地盘的角度看都不大可能,完全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