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名师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

才干王营评 2024-11-18 07:36:32

为名师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

王营

学校靠什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人说,靠资金,靠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还有人说,靠科学的管理。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要靠一支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师做支撑。原清华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发出过这样的呐喊:“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只要有大师,即使办学条件差一些,也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三十年代,生逢乱世的西南联大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日军飞机轰炸不断,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纷典当衣物。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办学条件那么差,为什么能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文精英?

靠的是一流的教师队伍。当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据统计,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大学就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林语堂曾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个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大学的教授,抽着烟斗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熏出来了。

一个“熏”字用得好!其实,教育就是熏陶,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自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使其终生受益,这就是大学需要“大师”的理由。

大学是这样,中小学教育更是如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就是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校长的中心任务就是像大学那样,通过培养“名师”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如今的中小学校长却活得很“累”。他们几乎整日为钱而奔波,为学校建设而忙碌,为提高升学率所累,他们相信制度的力量,相信权力的控制力,所推行的所谓科学管理、量化管理,实际上是以中考、高考成绩论英雄,分数变成了套在教师头上“紧箍咒”。校长没有时间、没力精力抓教师培养,教师成长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此教师培养机制,怎么可能造就一支“名师”队伍?

与大学有区别是,中小学名师不可能自发产生,名师需要一个培养和成长的过程。当名师首先要当“明师”,即明白老师。要明白自己作为教师肩负的责任,通晓本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并且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成为“名师”必须经过的阶段,也是必要条件,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三五年,有的甚至时间更长。等到“明师”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业绩突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主张,并在一定范围内有知名度,实际上也就成了“名师”。

无论是身处“明师”阶段,还是成为“名师”阶段,其成长都需要有一个宽松自由、奋发向上的外部环境。同一所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同样的学识水平,分配到不同的学校当老师,有的能成为名师,有的可能终生碌碌无为;有许多老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很长时间一无所成,但环境一旦改变,调任另一所学校却能很快成名,原因何在?环境使然。西南联大之所以大师云集,这与当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后,蔡元培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空气有直接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教育者和好的教师,即校长应作为教师的教师。”具有新型教育家精神的校长,要以人格魅力和校长专业素养为基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学会信任和欣赏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引领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进步。

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为校长,就要横下心来,拿出主要精力抓好名师培养,这是学校兴旺发达的根本。

抓名师培养,不是抓一两个教师的培养,而是尽最大努力,让所有老师找准自我发展的突破口,让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抓名师培养,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求所有老师,而是鼓励创新,鼓励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主张。

抓名师培养,还要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畅通向外界学习的渠道,激励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内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

抓名师培养,不是用短暂的功利目的评价教师的工作,而是要着眼未来,审视教师对学生发挥了多大的熏陶作用。

最好的学校不是校舍的豪华,一流的硬件设施,而是拥有一支名师队伍,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前段时间,张家界“最牛乡村学校”曾引发一场争议,我们期待着,在这些最豪华的学校里,能培养出一批“最牛”的老师,走出一批“最牛”的学生。

0 阅读: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