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桃花庵歌》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唐伯虎所作,他本名伯虎,本名唐寅,原籍为苏州府吴县,系南直隶人。唐寅的祖先唐俭,曾随李渊起义军,曾被封“莒国公”,是一位忠义之士。到了明朝,他的祖先唐泰在军中当差,却在土木堡之乱中被杀,成为了数十万将士中的一员。自此,唐家后人便迁往苏州吴县。唐寅之父唐广德开了一间小酒楼。
唐寅是在明成化6年(1470年)2月4日出生的。他的父母给他起名叫“唐寅”,因成化六年是庚寅年。
他的父母对唐寅的教育很上心,尽管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还是竭尽所能地供着他读书。唐寅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的时候,就考进了学府,在学府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唐寅十八岁那年与徐廷瑞第二个女儿徐氏成婚。虽说徐家是官员世家,而唐家是商人世家,但唐寅如今在这一片区域,也算得上是一对璧人。
此时,唐寅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就像是命运在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所有的恩赐都被他收了回去。唐寅的本命二十四年,其父辞世。没过多久,他的妈妈也死了,他的老婆在难产中失去了孩子,他的“妹妹”在第二年也因为婚姻不美满而自杀。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彻底失去了斗志,所以才会借酒消愁。唐寅26岁时,曾作《白发诗》,
清人捧明镜,头上戴花纱。
凄凉百感兴,一场大雨突然变成了悲伤。
事实上,二十几年的生命中,有太多太多的苦难,“百感怆然”这四个字,不过是一段短暂的生死离别。但在这条人生路上,孤独才是常态,一路上,他看到的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
弘治十年(一四九七年),唐寅二十七岁,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他娶了何氏为妻,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学习,准备今年的科举。结果她虽然考得很好,但是因为和朋友一起狎妓喝酒,被御史大人嫌弃,所以她的分数也就被废了。好在文征明之父文林,苏州知府曹凤等人为他求情,这才让他得以入仕。
唐寅也不负众望,次年乡试,更是深得主考官梁储的赏识,一举夺得应天府乡试榜首。
唐寅被称为“唐解元”,被称为“金榜题名,春暖花开”,唐寅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从那以后,他就变得肆无忌惮,时常出入青楼,寻欢作乐。
朋友们都劝他,文征明更是直接给唐寅写了一封信,郑重地对他说:“家父说,你虽然有天资,但是性子太过放荡,怕将来不会有什么成就。”唐寅没有理会他,而是回信道:“这就是我的性格,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不要和我交朋友了。”这话说得很难听,也很嚣张。
弘治12年(1499年)春,唐寅随江阴举子徐经赴京城应试,他的名字叫“文宗”,意为“文宗”。徐经是一个二世祖,他的二世祖有多少钱?在他的家中,他有一个自己的图书室。可徐经却没有半点花花公子的架子,相反,他很勤奋,很勤奋,两人一路上相谈甚欢,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徐经比唐寅更早一年中了举人,因此阅历多了许多,在京中安顿下来之后,就和唐寅一起去见了他的老师程敏政。
徐经乡试的时候,就是程敏被选为主考官的。也正因为如此,两人才有了师徒之情,这对他们以后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
一开始,唐寅并不是很愿意参加,他也不是一个喜欢巴结权贵的人。徐经劝他,程敏政才学渊博,乃当今天子与太子之师,有此高人指导,比他埋头读书好几年都要好。唐寅一想也是,便跟了上去。徐经家境殷实,为人也大方,他可不认为空手而归,更何况这次是来见大人物的,所以他带了不少礼物。
程敏政与这两个少年秀才交谈,对他们二人颇有鼓励之意,对唐寅的诗文更是赞赏有加。接下来,徐经与唐寅两人还向程敏政询问了一些关于考试的技巧,程敏政也是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
离开之前,唐寅要到程敏政那里,为他的老师梁储求一篇文章,程敏政对唐寅极是赞赏,又对这个点唐寅为解元的“伯乐”颇有好感,便欣然应允。唐寅想要给唐寅一些谢礼,但程敏政只是拿了唐寅一枚金子,便让唐寅再来拿。
就这样,唐寅、徐经两人又去找过程敏政几次,程敏政给两人整理了一下知识点,给了两人一些策论上的指导,甚至还给两人出了一些题目,让两人看一看自己的论文。唐徐二人都是很高调的人物,所以他们的作文在学子中很小的一部分流传了出去。在殿试开始的两天后,程敏政便被任命为殿试的副主考官,与殿试的主考官李东阳共同拟定了殿试的题目。
考完了,唐伯虎、徐经两人离开了考场,一副胜利者的模样,径直去了一家客栈,与那些心急如焚、垂头丧气的学子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随后,户部尚书华昶上了一道折子,指责程敏政行走捷径,向徐经、唐寅等人泄露了题目,明孝宗朱佑樘当即下令调查。因为还没有公布成绩,所以无法从成绩上判断徐经和唐寅有没有作弊。于是明孝宗便下令,让其余的监考人员将程敏政批改过的卷子再一次检查一遍,看看程敏政批改的时候,是否有偏袒之处。重新检查了一遍后,他发现徐经和唐寅都不在三百多人中。
至于泄露,那就不好说了。因为程敏政身为翰林院学士,又是礼部右侍郎官(等同于尚书),又与明孝宗有过师徒之谊,因此明孝宗只是将华昶,徐经,唐寅三人交给了锦衣卫镇抚司,要他们接受审讯。明朝的御林军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没过多久,徐经就招供了,供认了程敏政,拿到了考题。
这时,另一名主考人林廷玉上前禀告,他看到程敏政闻讯后,将自己批改的卷子重新排列,从中剔除了徐经、唐寅等几个答对的人。
华昶的弹劾,光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有些以讹传讹,但林廷玉的话,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唐寅乃应天科解元,与各省状元平起平坐,如此才华横溢之人,岂能不登榜?即便不知道考核的内容,以他的实力,也能拿到第二名。程敏政将他的考卷剔除,更是让人觉得他是个罪人。
迫于公众的压力,此案被送到了三法院。三法司认为,虽无程敏政作弊泄露题目的证据,但徐经的确给程敏政送礼,唐寅亦曾以一枚金币请程敏政写一篇论文,可说是贿赂。程敏的身份很敏感,但她并没有留意到被人怀疑;华昶上书弹劾,可是他的证据不够充足,所以都有几个人顶罪。
最后,明孝宗做出了决定,废除了唐寅、许经的官职,废除了程敏政的官职,贬了华昶的官职。
科举之事,在那一年里,轰轰烈烈地结束了。程敏的政治生涯被毁,情绪低落,在监狱里没多久,就得了脓疮而死。徐经自暴自弃,回到家中继承家业,却因此事郁郁寡欢,三十五岁便因病去世,此后徐经的子孙便极少参与科场,徐经的子孙中,最有名的便是明朝的一位旅行者徐霞客,也就是他的曾孙。而唐寅,则被贬到苏州府做了个小官,觉得丢脸,拒绝了。灰溜溜地回去了,后来又进门的何氏,见唐寅没什么前途,也离开了他。就在这时,唐寅的“弟弟”唐申,也和自己的家人分开了。
他刚到三十岁,父亲死了,母亲死了,妻子走了,师恩崩了,朋友断了,老燕独自一人,前途未卜,流浪街头。
在绝境中,宁王朱宸濠给了唐寅一个机会,他就逃到了江西南昌,给宁王当了一名随从。他原以为有了贵人的帮助,会有一番作为,但渐渐的,他意识到不对,宁王这是要造反啊!
唐寅不敢冒这个险,而且宁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唐寅只想溜之大吉。不过宁王府可不是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的,他在这里呆了那么长时间,多少也知道一些隐秘。唐寅无奈之下,只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地行走,从地上捡起一把沙子,往嘴里塞,嘴里还不停地胡言乱语。宁王见了,面子上过不去,只得命人护送唐寅回乡。
唐寅返回苏州之后,看到了一座废弃的宅院,便从一位官员那里借了些银子,将宅院改建成了一座宅院,将宅院改成了桃花庵,平日里以替人刻碑和出售字画为生。在写《桃花庵》的同时,他又写了一篇《叹世》,其中写道:
富贵荣华不能勉强,勉强不得只会自取其辱。
能伸的地方,须伸的地方,能缩的地方,就缩的地方。
很显然,年轻一辈的弟子,都是见多识广之辈,曾经的桀骜不驯,如今却是长大成人。于是,他给文征明写了一封信,使二人和解。他还迎娶了自己的第三个老婆,也就是红尘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与她过着清贫的生活。唐寅磨光了自己的锋芒,收敛了自己的傲气,终于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实际上桃花庵对于唐寅来说,是一种回归平凡的生活,甚至他与沈九娘生下的女儿,都叫桃生,足见唐寅在这里,是真的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
嘉靖二年12月2日,唐寅因病去世,安葬在桃花坞,享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