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保定:一座被历史偏爱,文化“富得流油”的宝藏之城。

晨曦微露晨曦居 2025-01-24 13:01:41

历史溯源:悠悠岁月中的保定印记

保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顺天路改为保定路,“保定” 之名自此诞生,寓意 “保卫大都,安定天下” ,大都即如今的北京。保定与北京地缘相接,关系紧密,自古便有 “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的美誉。

早在先秦时期,保定地区的归属便随时代更迭而不断变化。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这里分属于冀州和幽州 。殷商时代,是有易氏属地。西周武王十五年(约公元前 1065 年)至东周战国中期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380 年),成为燕国辖地 。战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保定一度为齐国所辖。公元前 314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被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又归中山国所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保定地区属恒山郡。西汉时期,保定地区分属五地,境内存在二十多县,涵盖中山国、涿郡等地。中山国为西汉景帝三年(前 154 年)所置,涿郡则是西汉高祖时设立。

三国时期,保定属曹魏幽州刺史部,范阳郡。西晋时,归属冀州高阳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时保定属瀛洲高阳郡,地名清苑,此时从新城县分置清苑县,是保定设县之始,因清苑河得名。

隋代,保定地区先属高阳郡、河间郡,后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乐乡县为清苑县。唐代,保定属河北道,莫州。

北宋时期,保定的军事战略地位凸显。建隆元年(960 年),因清苑是赵匡胤祖籍,且为北宋军事重镇,故在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太平兴国六年(981 年),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寓意永保安定。淳化三年(992 年),州、县治所迁至保定城区。靖康二年(1127 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

金代,保塞县复名清苑县,并复置满城县。金天会七年(1129 年),在保州设顺天军,保州成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末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南侵,保州城在战乱中沦为废墟。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 年),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规划市井、民居、衙署、寺庙、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增强了防御功能,又改善了城中水质,还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成为京师门户,燕南一大都会。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 年),保州属顺天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 之名正式启用,辖 1 录事司、7 州、8 县,州领 11 县 。

明代,洪武元年(1368 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 年),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 3710 雉。隆庆年间(1567 - 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城池形似足靴,故有 “靴城” 之称。

清代,保定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清康熙八年(1669 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会。保定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 年)至清朝灭亡(1911 年),直隶总督驻此,保定一直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

民国时期,保定依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李鸿章的淮军公所在保定,袁世凯在此办学建军校,曹锟下野后居住在保定光园。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曾先后两度为河北省会。1948 年 11 月 5 日,解放军围攻保定,11 月 22 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1994 年,保定市和保定地区合并,组成新的保定市,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瑰宝: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保定的文化版图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不仅是保定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传统戏曲:“腔调” 里的保定风情

保定的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其中哈哈腔、保定老调、定州秧歌戏等极具代表性,它们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着保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

哈哈腔,又称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清乾隆期间,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在流传过程中,受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形成了 “中路”“东路”“西路” 三路流派,清苑哈哈腔属西路哈哈腔 。其演奏乐器以 “拙笙、巧弦、浪荡笛” 三大件为主,笛子尤为突出,富有民间吹打乐的特点,最具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俗称 “小抬杠”。哈哈腔的唱腔汲取自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其传统剧目有一百余种,多以喜剧风格见长,像《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等剧目深受农民观众喜爱。

保定老调,又称 “老调梆子”,是流传于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最早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演唱的俗曲 “河西调”,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初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且两行同唱老生调,故而得名。保定老调多讲述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其剧目一部分由当地流行的木板大鼓曲目改编,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一部分由高腔剧目移植而来,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等。其唱腔叙述性强,风格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粗犷高亢,尽显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燕赵地域特色。唱腔属板腔体,基本曲调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唱词为说唱体格式,与大鼓词相近。保定老调文戏、武戏角色齐全,表演亲切朴实,自然流畅,充满乡土气息 。2008 年,保定老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州秧歌戏,又称定县大秧歌,是河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宋时期,由苏轼在定州为官时所创,最初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哼唱的小曲,后逐渐发展成戏曲形式。定州秧歌戏的唱腔独特,以定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旋律简单质朴,节奏明快,易于传唱。表演风格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充满了乡土气息。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如《王小赶脚》《老少换》等,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百态和思想情感。2006 年,定州秧歌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民间工艺:指尖上的艺术传奇

保定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定瓷烧制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曲阳石雕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凝聚着保定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匠心,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定瓷烧制技艺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定瓷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是北方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因曲阳古时属定州辖区,故名 “定瓷”。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在宋代被称为 “天下第一瓷”,与汝、钧、官、哥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定瓷以白定为主,有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 的美誉 。其传统烧制工艺极为复杂,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配比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进行拉坯成型。宋代辘轳车拉坯需两人合作,修坯后由刻花手进行刻划装饰,用浸入法施釉并进行芒口处理的器坯即可入窑烧制。定窑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2008 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易水砚制作技艺是河北省易县的著名手工艺品,因流经产地的易水而得名。易水砚的制作始于战国,盛于唐宋,至明代渐趋成熟。其制作工艺繁琐,需经过多道工序。首先选取上等石料,经过开料、切割、打磨等工序制成砚台基本形状,然后进行细致的雕刻、磨光,使砚台表面光滑细腻,线条流畅,最后进行装饰和字体雕刻,赋予砚台更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砚池内墨汁滋润不易蒸发,是书画家理想的创作工具,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08 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阳石雕是河北省曲阳县民间传统雕刻艺术,曲阳素有 “雕刻之乡” 的美誉。曲阳石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在北魏时期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雕刻工艺精湛,手法多样,包括圆雕、浮雕、镂雕、透雕等。艺人根据不同的石料材质和形状,因材施艺,创作出各种精美的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花卉、佛像等,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曲阳石雕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2006 年,曲阳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民俗活动:烟火人间的生活百态

保定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徐水狮舞、摆字龙灯、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等各具特色,它们承载着保定人民的情感和信仰,展现了保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徐水狮舞是河北北狮的发祥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徐水北里村狮子会创办于 1925 年,以民间花会的形式存在,在北狮中具有代表性。2006 年,徐水舞狮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集中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舞者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成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武艺高强,能表演 “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 等动作,与狮子配合默契,形成北方舞狮的重要特色。徐水狮造型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形态逼真。按动作特点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神态习性,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的威猛,表演各种高难度技巧动作。徐水舞狮将文狮和武狮巧妙融合,“狮子” 既威武又调皮,令人叹为观止。

摆字龙灯是流传于保定市安新县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起源于清代。其龙身由多个特制的花灯组成,每个花灯上都绘有不同的图案或字样。表演时,舞者通过变换各种队形,将龙身摆出不同的字样,如 “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摆字龙灯的表演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配合着激昂的锣鼓声,营造出热烈的节日氛围。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需要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展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是流传于保定市涞水县高洛村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冀中笙管乐的典型代表之一。高洛音乐会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其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曲调丰富多样,包括祭祀音乐、民间小调等。演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云锣等,演奏技巧精湛,音色优美。高洛音乐会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当地人民传承文化、凝聚乡情的重要方式。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庆典活动中,高洛音乐会都会进行表演,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欣赏。它承载着高洛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美食风味:舌尖上的保定记忆

保定美食独具特色,融合了北方饮食的豪爽与细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从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到精致考究的传统名菜,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保定的历史记忆和风土人情。

(一)特色主食:饱腹又暖心的味道

保定的特色主食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是保定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驴肉火烧和定州焖子堪称保定特色主食的代表。

驴肉火烧是保定的标志性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南宋时期保定漕河一带的漕帮和盐帮因码头冲突,漕帮击败盐帮并俘获其驮货的毛驴,宰杀烹煮后将驴肉夹在当地的火烧中,发现味道无比香美,从此驴肉火烧便流传开来。如今,驴肉火烧已成为保定的美食名片,深受各地食客喜爱。制作时,先将面粉用冷水和好,醒发后擀成长方片,抹上油酥,撒盐和干粉,卷成长条揪成剂子,擀成面饼。将面饼放入平底锅中烙至表面微黄,再改小火加盖焖制,待面皮鼓起后加油关火,继续烙至表面焦黄,这样制作出的火烧外皮酥脆,层次分明。选用新鲜的驴肉,加入多种香料炖煮数小时,直至肉质软烂入味。将卤好的驴肉切成薄片或小块,夹入刚出炉的火烧中,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青椒、焖子等食材,口感外酥里嫩,驴肉的鲜香与火烧的麦香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

定州焖子是保定定州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备受当地人喜爱。它的制作方法较为讲究,先将精选的瘦肉和些许肥肉剁成肉茸,再加入适量的山药粉芡、鸡蛋、姜末、葱花以及各种调味料,如精盐、胡椒粉、料酒、十三香、酱油、砂糖、鸡精、味精等,搅拌均匀。然后将山药粉条用温水泡软,入沸水锅中煮至涨透捞出,沥干水分后放入调好味的肉茸中,再次搅拌均匀。接着,将混合好的食材倒入抹有猪油的平底盘中铺平,上笼蒸约半小时,取出晾凉即成。定州焖子口感香、糯、滑,既有肉的鲜美,又有粉条的软糯,加热后食用口味更佳。它可以直接切片食用,也能炒菜、炖菜,还能夹在火烧里,吃法多样,是定州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

(二)风味小吃: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

保定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保定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白运章包子、保定面酱、槐茂酱菜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保定风味小吃。

白运章包子是保定的著名小吃,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华老字号美食。它的创始人白运章是回族人,自幼习武,1919 年在保定马号以自己的名字开设了清真包子铺。白运章包子的制作工艺独特,用料讲究。包子皮选用优质面粉,根据季节和天气,用热水烫后再用凉水渍,由双擀面仗打点擀皮,擀出的面皮薄而筋道。肉馅选用牛羊脊背间肥瘦相宜的花糕肉,加入高级白酱油、味精、花椒大料水调匀,再放入小磨香油、葱花、姜和剁碎挤干的白菜馅,搅拌均匀。这样制作出的包子皮薄馅大,形状像铃铛,隔皮能看到馅,把包子拿起来一晃,成肉丸的包子馅能在里边晃动。咬一口,鲜嫩多汁,肥而不腻,香味浓郁,让人食欲大增。1958 年全国包子食品质量大评比中,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双双夺魁荣获金奖,在保定提起白运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 “狗不理” 一样远近闻名 。

保定面酱是保定三宝之一,是当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料,也是北方面食中常用的佐料。它的制作历史悠久,选用黄豆、大麦、麦麸等食材,先用水和面,不经发酵即上笼蒸熟,再经伏天日晒加温发酵,到秋冬就能食用。保定面酱味道鲜美、香浓,入口微辣,含有蔗糖的甜味和香油的香味,富含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普通吃烙饼、薄饼、家常饼,人们都爱涂上一层甜酱,裹上大葱,吃炸酱拌拉面时,甜酱更是主要的原料。据记载,前清宫里的御厨房,烧慈禧太后爱吃的酱肘子、酱羊肉,非用保定的甜酱不可,而且太后能在菜中分辨出真假货来,光禄寺(掌管御膳房的机关)丝毫不敢马虎。北京也有几家大酱园,请保定的师傅去传授手艺,做出的酱品质也很高 。

槐茂酱菜同样是保定三宝之一,开业于公元 1671 年(清康熙 10 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5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 “中华老字号” 荣誉称号。它的制作工艺精良,品种丰富,完全采用传统工艺,乳酸自然发酵,无任何添加剂,用料考究,生产周期长。先选择品质好的鲜菜,然后配以花生仁、杏仁、核桃仁、姜丝、石花菜等,腌制成各种什锦酱菜。成品咸甜适度,既脆又嫩,是佐餐佳品。槐茂酱菜的品种有酱五香疙瘩头、酱五香疙瘩丝、酱象牙萝卜、酱苤兰丝、苤兰花、苤兰片、酱地露、酱子萝、酱银条、酱包瓜、酱黄瓜、酱莴笋、酱藕片等 27 个品种,其形状有条、丝、丁、角、块、片,颜色呈酱黄色或金黄色。光绪 29 年,慈禧太后途经保定,品尝槐茂酱菜后连声称好,并赐名 “太平菜”,从此槐茂酱菜身价百倍 。

历史名人:闪耀在岁月长河中的保定之星

保定,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保定人,也让世人对保定这片土地充满了敬仰和向往。

尧,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出生在丹陵(今保定市顺平县境)。他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在哥哥帝挚之后继任帝位,国号为陶唐。尧登上帝位后,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团结亲族,考察百官,协调各国关系,使社会秩序井然。在他的主政期间,派鲧治理水患,虽治水九年未取得成效,但为后来大禹治水积累了经验;派羲氏、和氏等人制定历法,推广农耕,让百姓能够依据时令进行生产活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尧晚年,因儿子丹朱能力不足,毅然决定禅位于舜,并对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最终放心地将天子之位交给了舜。尧的禅让之举,体现了他任人唯贤、以天下苍生为重的高尚情怀,被后世传为佳话 。

蔺相如,战国中后期赵国人,籍贯在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他出身寒微,最初只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府上的舍人。然而,他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 282 年),秦国欲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临危受命,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在秦国朝堂上,他识破秦王的诡计,凭借着机智和果敢,成功上演了 “完璧归赵” 的精彩故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大夫。公元前 279 年,秦、赵两国于渑池会盟,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在会盟期间,面对秦王的挑衅和羞辱,蔺相如毫不畏惧,以命相搏,迫使秦王击缶,为赵国挽回了颜面。渑池会盟后,蔺相如因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始终避让廉颇,他的宽容和大度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蔺相如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智慧和大度,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然而,刘备胸怀大志,不甘平凡。在黄巾军叛乱时,他招募乡勇,参与镇压黄巾军,从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政治舞台。此后,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壮大。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此后,他又攻占益州,夺取汉中,于章武元年(公元 211 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仁德和坚韧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

祖冲之,字文远,祖籍在范阳郡遒县 (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他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祖冲之出身世家,家族世代掌管历法,家学渊源颇深。他少年聪颖,从小对天文学和数学感兴趣,受恩荫进国子监读书,跟随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天文学知识。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他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即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首次提出密率,沿用刘徽的 “牟合方盖” 进行球体体积计算,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球体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最准确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还改进并设计制造了当时最先进的指南车、水確磨、千里船等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传承与发展:古老文化的新生

在当今时代,保定积极致力于人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众多文化场馆,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保定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关汉卿戏剧展演季、大激店世界音乐节、中国?保定中东欧艺术节等。关汉卿戏剧展演季作为保定戏曲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戏曲团体和艺术家,他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涵盖了保定老调、哈哈腔、定州秧歌戏等多种本地戏曲剧种,以及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让观众们大饱眼福,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激店世界音乐节则以其国际化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乡村氛围吸引了大量音乐爱好者。音乐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乐队和歌手齐聚大激店,带来了摇滚、民谣、电子等多种类型的音乐演出,让观众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提升了保定在文化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保定中东欧艺术节为保定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中东欧国家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促进了双方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保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

在文化场馆建设方面,保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主创设计,以 “层城叠构、绿野无尽” 为主体设计理念,设计布局厚重典雅、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气质。作为亚洲最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占地约 12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3 万平方米。馆内常设地球脉动、远古海洋、恐龙帝国、哺乳新生、灭绝之殇五大展厅和两个大型临展厅,展出了许多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和标本,如全世界唯一的一件中华猛龙骨骼化石,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生物世界,感受到了生命演化的神奇与伟大,对于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依托直隶总督署建立,是一座专题性博物馆。2022 年直隶总督署进行了修缮更新工程,对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对中路复原陈列进行了更新,增设了《直隶总督与直隶》《清代幕府专题展》《廉政文化专题展》《直隶总督方观承专题展》等陈列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了直隶总督署的历史变迁和直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让游客深入了解了保定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保定市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博物馆,建筑总面积 22000 平方米,展陈面积 5530 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 3630 件 / 套,其中珍贵文物 273 件 / 套。基本陈列为《保定故事一一保定历史文化陈列》和《保定记忆一一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运用 AR、VR、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等现代技术,增加展陈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保定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集中展示保定历史文化和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

展望未来,保定的人文文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保定将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保定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同时,保定还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保定的人文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保定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保定的人文文化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