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60岁以后,卡里存够多少钱才能睡个安稳觉吗?答案不是50万,也不是100万,而是存够这个数,并且还能对儿女闭紧嘴。
一、被子女掏空钱包,也未必能换来孝心69岁的刘师傅夫妇,因为孙子买房被儿子要求交出20万存款。老人颤巍巍地问:“钱都给你们,我病了躺床上时怎么办?”评论区炸了锅:“养儿防老?不如防儿啃老”!
更扎心的是张女士的哥哥。年轻时把存款、房产全摊给儿女,结果摔伤住院后,儿子嫌麻烦,女儿推说“外地工作忙”,连护工费都要他自己掏。
你以为给了钱就能换孝心?现实是,没了钱,老人可能会从“金主”变成“累赘”,得到钱的子女,很多更没有动力去孝敬老人。
二、爱孩子没错,但得先守住底线“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钱包必须有条件。” 律师李霞在里提醒:子女若知道父母存款数额,轻则日常开销赖上你,重则争夺财产撕破脸。
看看现实:
老人“应急金”变“赞助金”:孙子培训班、儿子换新车、女儿创业……存款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往外流失;
“亲情绑架”最致命:“爸妈,你们留着钱也没用”,“不帮就是自私”等等这些话术,专攻父母软肋。
聪明的父母,爱孩子时留三分清醒。80岁的伍先生夫妇把存折位置告诉女儿,但绝不透露具体金额。用他的话说:“孝顺的儿女不会问,伸手要的不能惯”。
76岁的秦阿姨算了一笔账:“每月退休金管吃穿,手里再捏20万救命钱,生病不慌”。这笔钱一定不能告诉子女和亲戚朋友!
但关键在“20万”这个数:
1. 救命底线:一场大病押金10万,请护工每月6000,康复疗养还得5万
2. 尊严防线:拿自己的钱请护工,儿女少怨言;花自己的钱买药片,不用看儿女脸色
3. 亲情试金石:逢年过节给孙子发红包,子女遇难处帮一把,但绝不露家底。
四、中年人的智慧:钱要这么守,情要这么维法则一:分账户,演穷戏
工资卡放明处,存款卡藏暗处。“养老钱?我和你爸就靠退休金紧巴巴过日子”!
法则二:大事帮衬,小事装傻
儿子买房赞助5万叫“砸锅卖铁”,女儿住院垫2万是“找亲戚借的”。
法则三:白纸黑字立规矩
“这钱算借的,打欠条”!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亲父子也一样。
《平凡的世界》里说:“钱是人最大的底气。” 67岁的王女士把存款分成三份:日常开销、旅游基金、救命钱。儿女每周抢着陪她吃饭,因为“妈妈开心了,说不定能多给红包”。
这就是人性。所以父母的爱可以无私,但存款必须自私。那不是冷血,而是看透人性后的清醒。
博主每日更新情感生活智慧,点击关注,与您共赴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