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战争史上,将领起义现象颇为显著,成为一大关注点。
北平解放前夕,陈明仁、傅作义起义加速了进程,但令蒋介石尤为忧心的,是貌不惊人的师长廖运周。
【隐形的力量】
廖运周之特别,在于他非于危急时起义,而是长期潜伏于国民党军中秘密工作。此种策略,相较于直接起义,其影响更为深远且致命。
武汉会战后,廖运周出任110师师长,获少将军衔。表面为国民党将领,实则他早已致力于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廖运周身处之位赋予其独特优势,作为师级主官,他巧妙布局人事,为地下党员进军营铺路。多年来,借军队主官之职掩护,于军中培育众多革命人才。
1947年,关键事件发生,110师调往山东,此次国民党军事调动却让廖运周转至华东局工作。邓小平,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亲自处理了工作交接事宜。
【关键一役】
1948年深秋前夕,国共双方均预感决战在即。7月时,刘伯承与邓小平向廖运周发出了关键指令。
为起义进行全面筹备,此非简单指令,实为多年地下工作即将取得成果的预兆。
廖运周为确保行动成功,精心筹备。他建立秘密电台,作为与党组织的关键联络渠道,并谨慎调配人员,既防暴露,又保关键岗位有可信同志。
这是一场隐秘的战斗。日间,廖运周仍任国民党师长,处理军务;夜间,他利用秘密电台,与党组织细商起义计划。
辽沈战役胜利后,为淮海战役铺垫了有利基础。1948年11月,第二、第三野战军筹备淮海战役之际,廖运周亦步入了决战前的紧要关头。
11月27日黎明,起义的110师即刻参战,廖运周得以公开为革命事业奋斗,他带领部队实施反击。
【罪魁祸首】
众人疑惑廖运周起义何以独特,实则因其起义的时间点与所占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傅作义于北平,陈明仁在湖南,两地解放已成定局。若他们坚持抵抗,仅是增加解放成本,无法改变大局。
淮海战役独具一格,乃全局关键之战,胜负难料。国民党军80万对解放军60万,表面兵力占优。此时,战局或因丝毫变动而逆转。
廖运周位置关键,其110师为黄维第十二兵团王牌,受蒋介石倚重。战局胶着时,该师倒戈,直接改变了战略态势。
更令蒋介石失望的是,廖运周作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长期被视为亲信。
这位系统受训且肩负重任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对蒋介石的打击,不仅在军事层面,更深刻影响其心理。
廖运周起义后即刻率部参战,凭借对国民党军作战方式与指挥系统的了解,其反击尤为迅猛。原拟攻解放军的精锐部队,转瞬变为消灭旧同僚的利器。
这场起义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心理防线,信任将领的起义举动,让其余军官与士兵失去了为衰败政权效力的理由。
蒋介石闻廖运周起义,心理防线瓦解,此反应足见问题所在。
他或许认为,最信任的将领若离去,政权崩溃将真正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