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瓦底烟花”背后:内地生为何屡陷骗局?

一只憨憨 2025-01-25 09:45:10

近期,香港高校接连爆出内地学生惨遭电信诈骗的新闻,金额屡创新高。从18岁港大女生被骗走920万港元,到22岁女生被骗180万,再到短短数月内港大60名学生被骗走超过6000万港元的惊人数据,公众哗然之余,不禁要问:这些高知学府的学生,为何成了骗子眼中的“猎物”?更令人深思的是,“妙瓦底又放烟花了”的调侃背后,是多少家庭的辛酸与血泪。

这些受害者的共性显而易见:大多是刚到香港读书的内地生,缺乏对电信诈骗的基本了解,也不了解香港的法律体系和办事程序。当骗子以“入境事务处”或“执法机关”名义联系他们时,这些学生被“涉嫌违法”“资产被冻结”“身份受控”的威胁吓得六神无主,乖乖按照指示转账,一步步走向深渊。所谓的“保证金”“清白证明”成了骗子精准掠夺的借口,而这些受害者甚至连向警方或校方核实的念头都没有,完全陷入了骗子布下的心理陷阱。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些被骗的内地学生,很多是父母眼中“人中龙凤”,成绩优异,但却在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上存在巨大短板。他们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习惯于服从权威,缺乏独立判断力。骗子利用他们对权威的天然信任,以伪造的执法文件和威胁性话术迅速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这种“服从心态”让他们完全落入骗子的圈套,再加上独自在外地求学的孤立无援感,更加剧了他们对“证明清白”的迫切需求。另一个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部分内地生“钱太多”的现象。一些学生因为学费高昂、生活成本大,随身携带或账户内动辄数百万资金。这不仅暴露了他们对资金管理的疏忽,也使他们成为诈骗分子的首选目标。试问,哪位骗子能不对这样毫无防范意识的“金山”垂涎欲滴?而内地家庭“穷家富路”的观念,无疑助推了这种危险现象。家长希望给孩子更多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却忽略了这些钱可能成为孩子遭遇诈骗的最大风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香港高校的反诈措施显然显得被动和低效。要求学生填写几分钟完成的“送分题”式问卷,或者通过邮件发送防骗指南,这种看似认真的形式化操作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问卷只能让学生在答题时短暂思考,却无法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下具备辨别骗局的能力。而校方对新生的关注过于局限于学术支持,对生活能力、法律常识的教育则严重不足,这也是内地生屡屡受骗的重要原因。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内地学生根本没有养成查阅学校电邮和关注官方信息的习惯,这让骗子的信息比学校的提醒更快进入他们的生活。对于这样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学生群体,学校是否应负有更多责任?是否应该建立更为全面和实效的防骗教育体系,比如强制参与防骗课程、组织更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讨论,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应付一份形式化的问卷?除了高校的努力,政府和警方也需要采取更有力的行动。仅靠发放传单、邮件推送这些传统方式,根本无法有效覆盖到目标群体。内地生大多习惯使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为什么不通过这些平台发布防骗短片或公益广告?同时,邀请明星、公众人物或受害者现身说法,更能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家长的角色也不可忽视。很多家长对孩子赴港后的生活一无所知,甚至连最基本的防骗知识都不了解。这不仅让学生缺乏家庭支持,也让他们在遇到诈骗时更容易慌不择路。

从根本上看,电信诈骗的屡屡得手,除了暴露出学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不足,更是整个社会在反诈骗教育和机制建设上的疏漏。骗子的手段层出不穷,而我们的教育却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这种不对称必然导致更多悲剧的发生。如果再不采取更有力的行动,类似的案件还会一再上演。我们不能让“妙瓦底烟花”继续成为嘲弄受害者的冷漠调侃,更不能让这些烟花成为骗子们的狂欢庆典。对于高校、政府、家长来说,防骗教育不能只流于表面,更需要深入到每一个可能的环节。只有让学生具备真正的防范意识和判断能力,才能真正遏制这场悲剧的蔓延。而对于那些屡屡得手的骗子,我们更应该联合执法,穷追猛打,铲除他们的罪恶根基。香港高校内地生屡陷骗局,警钟早已敲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仅要保护好这些学生的财产,更要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而这,不仅仅是香港高校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考题。

0 阅读:15

一只憨憨

简介:地球村乐透,每日一抽国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