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骄傲宣布“2.78秒破百”时,台下女观众齐刷刷提问:“这车防晒吗?”雷军当场懵圈,连夜让团队把“前风挡三层镀银防晒”写进PPT。
网上这个段子,直观地反映了一个趋势:
直男眼中的“性能猛兽”,到了姐姐们这儿直接变成“移动防晒霜”。
但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反差,让小米市值迎来了狂飙:
仅10个月时间,就涨至1万亿,涨了170%。
如果放到全球汽车企业的市值排名中,小米已经稳居全球前三,超过了比亚迪,仅次于特斯拉、丰田。
要知道,小米官宣造车才3年多,汽车真正开卖才不到1年。看到这个战绩,无论是新势力还是旧势力估计都要沉默了。
这不禁令人好奇:市值冲上万亿背后,雷军到底做对了什么?
1
从“参数战神”到“细节暖男”
小米的跨界神话,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用户画像革命"。
当SU7车内智能化妆镜能根据光线自动补光,座椅加热可同步调节香氛浓度,小米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做性价比手机的品牌。
通过生态链布局,小米将女性用户从美妆镜、吹风机到智能汽车的需求串联,打造"出门前化妆-途中补妆-约会后补香"的全场景服务链。这种"直男开窍式创新",让汽车从冰冷的机械变成温暖的"移动闺房"。
我们来看看小米汽车的几重特点。
其一,颜值即正义。以前小米手机主打“性价比黑科技”,设计像块板砖;现在SU7车身线条圆润,霞光紫成爆款,女车主直言:“这车长得像保时捷,价格却像优衣库联名款!”
其二,防晒收纳成“隐形财富密码”。小米SU7天幕防晒技术被女车主封神,网友调侃:“以前买车看百公里加速,现在看紫外线阻隔率。”车内收纳空间能塞下高跟鞋+包包+化妆箱,据说雷军甚至调研过“女生随身带几支口红”,结果工程师被迫研究“口红防滚落卡槽”。
其三,自动泊车成“社交货币”。女车主们疯狂安利:“停车难?不存在的!这车能自己停进比螺蛳粉店还窄的车位。”
技术上的变化之外,还有小米营销策略的转变。
从雷军的人设看,他从“码农教主”变成了“妇女之友”。以前雷军演讲满屏跑分数据,现在恨不得变成“姐姐们的需求就是圣旨”。
从营销话术看,有“去直男化”的趋势。小米SU7发布会PPT删光了“地表最强”“吊打友商”这些字眼,却加上了“防晒指数SPF1000+”。投资人吐槽:“你们这是造车还是造化妆台?”有人直言:
女车主买一辆车,等于全家换小米生态链,这账算不明白?
从小米汽车我们可以看到,小米这个曾经的“直男快乐屋”,已经变成了“姐姐梳妆台”!
2
数据背后的“粉色生产力”
小米为什么要做这种转变?
数据给出了答案。2024年11月,小米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当季营收达到925.1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利润为63亿元,同比增长4.4%,收入再创单季历史新高。
财报发布前,雷军还在微博提前公布了小米SU7交付量超10万台的喜讯,并将全年交付目标进一步升高至13万台。
这份底气背后,离不开女车主的助力。
此前的年度演讲中,雷军曾提到,小米SU7的女性车主占比超过了40%,实际使用的女车主可能已接近50%。巧的是,财报发布当天,雷军晒出了SU7的第10万台车主,她正是一位女粉。
同样,去年11月,雷军发布了一则小米SU7 Ultra的“喜报”称,在“小定”中,已经有10%的女性用户预订:
这样霸气的车被誉为大女主座驾。
这样的言论,还一度遭到小米男粉的怨言。但他们怨气再大,也无法扭转小米的选择,谁让女性消费力强呢。
《2023中国汽车消费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度占比达44%,而男性只有31.6%。雷军此前在接受访谈时直言:
我们这辆车比一般车卖得好,最核心的是女用户多。
更早的时候,雷军也说过:在初期设计阶段,我们就致力于打造一款女性车主也会喜欢的汽车,因此投入了大量精力。
事实证明,雷军押对宝了。
数据显示,从2024年4月到12月份,小米汽车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13.5万辆的销量。而小米SU7的第10万辆车下线,更是只用了230天!
这啥概念呢?对比友商,蔚来用了1046天完成从1到10万台的跨越,小鹏汽车用了1034天,理想汽车用了708天,就连问界也用了400多天。
暴涨的股价更是说明了资本的认可。
从2024年3月到现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小米的股价从15块涨到41块,涨幅达177%。
总市值也飙升到1万亿,放到全球汽车企业的市值排名中,小米已经稳居全球前三,超过了比亚迪,仅次于特斯拉、丰田。
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官宣造车才3年多、汽车真正开卖才不到1年的车企。
可以说,小米汽车的成功,是“粉色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3
雷军的“女性经济学”
女车主的集体涌入,揭开了小米商业战略的深层密码。
小米曾是性价比策略的典型受益者。
2010年4月6日,在中关村的银谷大厦里,雷军、林斌、黎万强、黄江吉喝了一碗黎万强父亲早上5点钟起来熬好送到公司的小米粥,开始了创业。
小米是幸运的,小米创业初期恰逢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换机潮,市场出现巨大空白机会,这也是雷军经常说的风口,小米把市场目标定位于年轻、新潮的科技玩家,中等收入但追求品牌的人群,其中高校大学生是小米品牌主力消费人群。
这些群体往往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喜欢网络购物、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对手机价格较为敏感。
在这样的定位下,小米主攻性价比。以小米首发产品为例,高通骁龙芯片,双核1.5G、Adreno220图形处理器、1GB内存、夏普四寸大屏、800万像素摄像头。这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配置了,但售价只有1999元。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市场轰动,尝到了甜头的小米在此后把性价比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性价比背后,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极致把控。
有人做过研究,小米通过投资生态链企业,与它们建立起一种采购与供货的关系,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渠道,借此在众多智能设备领域进行布局。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数年积累之下,雷军已经在中国创投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资本版图。根据Tech星球此前的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第一次投资以来,雷军旗下已投出至少600家企业,包含多家上市公司,覆盖IoT、文化娱乐、电商、金融等多个领域。从规模上看,雷军的投资版图在国内恐怕仅次于阿里系和腾讯系。
这种模式,同样被雷军用到了造车领域。
根据董车会的梳理,自宣布造车之后,小米旗下的投资主体就把主要方向调整到了先进制造和汽车产业链两个主要方向:
从禾赛和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到赣锋锂电和中航锂电的电池,再到比亚迪半导体的车规芯片,小米的投资触角早已深入汽车产业链的每个毛孔。
搭建产业链的同时,小米也不想一直贴着性价比的标签。
早在2015年1月小米就在做高端化探索。当时发布的小米 Note 分别设立了普通版和顶配版,分别定价为 2299 元和 3299 元起步,这也是小米第一次上探到2000元以上的价位段。
回看这些年,小米的高端探索主要有三个“基石”。
一是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预计将达到 240 亿。22 年是 160 亿,23 年是 191 亿。今年,这个数据预计还将再度提升到300亿。
二是审美。这点从手机就能看出,在小米6之后,小米手机已经变得“精致”了不少。尤其是初代MIX的出现,的确惊艳了不少人。在那之后,小米在外观设计、相机调教等领域,都不断进步。很明显,小米逐渐明白,产品高端化,并非只靠着硬件堆料,同样需要精致感、设计感和品味。
三是用户。这一点,雷军一直做得不错。在小米成立初期,雷军就让用户参与到MIUI的产品设计中,根据用户的建议优化产品,让用户有了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成为“米粉”。造车之后,雷军更是直播宠粉,还亲自给车主开门。
而“讨好”女性用户,正是这些战略的体现。
早在2019年,小米就开始了女性消费市场的尝试,其与美图合作推出小米CC9,主打“拍照技术”,主攻年轻女性群体。再后来,小米又推出搭载美颜的Civi系列手机。小米集团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MIX Flip小折叠手机的女性消费者占比达55%。
正是这些尝试,让雷军发现了“女性经济学”的力量。
4
尾声
小米不是第一个“她经济”的受益者。
福特T型车靠家庭主妇需求普及汽车;香奈儿用男装面料做女装,反而引领时尚革命;小米SU7则进一步证明:谁能解决女性“既要性能又要精致”的矛盾,谁就能通吃市场。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最凶猛的需求往往藏在被忽视的群体里。”这句话改自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雷军用SU7证明了——
当方向盘扭矩被紫外线抵御参数重新定义,当涡轮增压峰值让位于母婴箱容积,当工程师思维被「闺蜜评审团」一票否决,这部钢铁交响曲终以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落幕:
价值从不诞生于参数表,而镌刻在人类真实的选择里。
论营销,我只服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