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地带硝烟未散、中东局势持续紧绷的背景下,以色列政府近日批准了一项极具争议的基建计划——在距离加沙边境仅65公里的内瓦提姆镇,耗资数十亿美元新建一座国际机场。这座号称“南部门户”的航空枢纽,预计每年可承载1500万旅客,被官方宣称为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的“国家工程”。然而,当民用机场与F-35战机基地比邻而居,当航站楼选址于伊朗导弹曾精准打击的军事要地,这个项目早已超越了普通基建的范畴,成为一场裹挟着安全风险与政治野心的危险博弈。
以色列政府为这座机场描绘的愿景堪称宏大:缓解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的运营压力,带动南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并为当地贝都因人社区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然而,现实却与这份“经济蓝图”形成尖锐对立。内瓦提姆镇所在的区域,是以色列空军核心基地所在地,也是伊朗、哈马斯等武装力量的长期监视目标。2023年,这里刚遭遇过伊朗导弹的密集打击,如今却要在此兴建人流密集的民航枢纽,连以色列军方都直言“无法提供安全保障”。
更令人质疑的是,该项目在风险评估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竟绕过安全机构的强烈反对,由经济委员会强行推进。有分析指出,这种“政治压倒安全”的决策模式,暴露了以色列政府急于用“基建政绩”转移国内外矛盾的策略——当加沙冲突陷入僵局、国际舆论谴责声浪高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时,一座象征“国家韧性”的机场,成了政府证明“一切照常”的绝佳道具。
这座机场的选址与设计,暗含着一层更深的隐喻。以色列试图通过将民用设施嵌入冲突前线,向外界传递“无视威胁、掌控秩序”的强硬信号。用航站楼与跑道覆盖曾被火箭弹袭击的土地,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政治:通过基建的“常态化”来消解战争的非常态,用经济繁荣的叙事掩盖军事对抗的伤痕。
但这种策略在现实中显得尤为脆弱。加沙地带的火箭弹从不区分军用与民用目标,哈马斯等武装组织更不会因机场的“民生属性”而放弃对其战略价值的觊觎。事实上,将国际旅客暴露在潜在攻击半径内,不仅危及平民安全,更可能让机场沦为武装势力“展示实力”的新靶点。正如以色列安全专家警告:“你可以规划禁飞区,但无法规划导弹的落点。”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以色列政府正陷入一种自我矛盾的政策循环:一方面持续强化对加沙的军事封锁与空袭,将暴力冲突“日常化”;另一方面又试图在同一地理半径内推进“和平基建”,营造虚假的繁荣景象。这种“左手轰炸、右手建设”的悖论,暴露出其战略逻辑的不可持续性——当贝特哈农的居民楼仍在遭遇空袭时,65公里外的机场红毯,只会成为国际社会眼中刺眼的讽刺。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的强行上马,恰逢以色列面临多重危机:国际刑事法院对加沙行动的调查步步紧逼,美国与欧洲民间舆论日益倒向巴勒斯坦,国内右翼势力与军方分歧加剧。在此背景下,机场工程被赋予了转移焦点的政治使命:用钢筋水泥浇筑出一座“信心纪念碑”,为政府的合法性背书。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一座机场能够承载的愿景。当以色列政府将资源倾注于战火边缘的“形象工程”时,加沙的废墟中仍有家庭在搜寻亲人的遗体,边境地区的民众仍在恐惧中等待下一枚火箭弹的呼啸。历史反复证明,以军事优势强行塑造的“常态”,只会埋下更深的仇恨与动荡。
这座争议机场的未来,或许正如它的选址一样,始终站在安全与风险、发展与毁灭的临界线上。而中东的真正出路,终究不在跑道的延伸处,而在对话与妥协的政治勇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