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三位后妈,三种不同女性的婚姻需求

柒月阿 2020-04-26 16:01:10

《父母爱情》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厌的电视剧,就连最严苛的豆瓣都给出了9.1分,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在剧中,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军官江德福和资本家大小姐安杰的婚姻,而让我产生思考的是剧中三位继母的婚姻观。

婚姻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男女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存在没有任何需求的婚姻。

《父母爱情》中,有这样三位女性:江德花、葛美霞、江亚菲,她们三位的文化程度成长环境以及对婚姻的需求都不一样,唯一的共同点:她们都是后妈。

01:江德花__婚姻是为了获取完美感

江德花出生不到一年母亲就过世了,长大嫁人不到一个月,男人就跑去当兵,从此杳无音信。时运不济的她一直留在农村,受尽婆婆的白眼和欺负。可以说江德福把她带到城里无疑是改变她的命运。

德花刚刚进城

从火坑到江德福家的德花,她首先是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依然记得德花去江德福单位食堂打饭时,那说话的神情活脱脱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她的观念里,哥哥家的日子就是天堂。不怪她在潜意识里认为安杰嫁给江德福是占了江家的大便宜。

这时的德花没有半点男女之情的心思,她所有的心思就是帮安杰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这个家。

然而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或者永恒不变的,只存在不断变动和运动的事物,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变化。

深以为然,德花在跟安杰相处的过程中,她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就连婚后,老丁都跟江德福”抱怨“:你看看你妹妹,都是跟你你老婆学得。是的,她不再是那个乡下的寡妇江德花,那个父母让嫁给谁就是谁的江德花,那个任婆婆欺负的江德花。

她开始有了对另一半的幻想,她习惯了哥嫂的相处模式,他们的婚姻就是德花心中最完美的婚姻模板。她开始明白:嫁的人是谁很重要,因为他决定着你后半辈子的生活状态。她在潜意识肯定也想着有一天,有那么一个人,她和他相处起来跟哥嫂一样,即使自己比不上嫂子,但那个男人起码也是懂情调的,不是个大老粗。

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像德花一样女性,一生大概就是:小时候听父兄的(在德花年轻的时候,江德福就说,我父母不在了,我不管她怎么办?)成年后听丈夫的,老年后听儿子的。本来德花的一生也将这样渡过,但是德花遇到安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老丁明确表示不会跟德花在一起之后,江德福是坚决反对德花再去老丁家,但是德花并没有听长兄的话;当老丁同意跟德花结婚时,他对德花说:你回去跟你哥嫂商量一下。德花回答: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走的时候也是说:我回去告诉我哥哥嫂子而不是我回去跟我哥嫂商量。

独立后的德花

这时德花再也不是那个穿着绿花袄进城的姑娘了,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同时她并没有丢失刻在她骨子里的善良和任劳任怨。

古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句话的背景是女子依靠男子生活,当一个人的物质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是不太会想着精神上的东西。

而江德花凭借对江家的贡献,她在物质上的需求是得到满足的(主要她这方面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她选择的另一半不会再是那个不愁吃喝死了老婆的船夫,而是能够满足她对于爱情、婚姻想象的那样一个人,即使她够不着这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能陪他谈天说地,那又怎么样,在他身边,守着他也是好的。

对于德花来说,和老丁守在一起,她洗衣拖地、他读书看报写字,偶尔他们相互回头讨论一下家长里短,那就是一种完美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可能就像拜伦说的: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种消遣,而它却是女人的生活本身。而这时的德花已经完全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02:葛美霞__婚姻为了获取安全感

葛美霞是当地渔霸的女儿,长得美丽动人且有一定的才情,按理说这样的女人在婚恋市场上是占优势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年代,条件好的人家介意她的身份,条件差的她看不上,就这样成了小岛有名的剩女。

美丽但出身不好的葛老师一开始也许并不知道自己要嫁个怎样的人,直到遇到了安杰,她看到同样是出身不好的安杰能够过得如此惬意,她把这一切归功于安杰找了江德福这样的男人。

从此能够过上在自家花园里喝咖啡的日子就是葛老师对于婚姻的全部需求,运气好的话,这个男人还体贴入微,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是生在特殊的年代,葛老师对婚姻的要求也许不止是喝咖啡。打小优越的生活条件,又有一定的文化,自然会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只是这点物质上的需求在当时现实条件下,葛老师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她必须借助什么,她看到安杰,她的目标一下子清晰起来。

第一次在安杰家喝咖啡的葛老师

当老丁上岛后,葛老师有了希望,按理说老丁二婚,葛老师出身不好,他们两也是门当户对了,可惜招到了王振彪的反对,反对的理由就是葛老师的出身问题。老丁被逼无奈放弃了葛老师,她的目标差一点就实现了,可惜还是一场空。

最讽刺的是,当年打碎葛老师梦想的那个人竟然回头来求娶她,我以为她是不会同意的。但是想想当时四十多岁的葛老师,除了王振彪好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毕竟这个男人可以实现她对生活的全部物质要求。

安杰请葛老师在家中小院最后一次喝咖啡时,葛老师说:我终于也将有机会在自家的院子里喝咖啡。如果老王能有江司令一半的体贴,那我的人生就更美满了。

说这些话时,葛老师是满足的,她执念了一辈子的愿望真的要实现了,至于王振彪以后是否体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人啊,一旦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一般都不会过得太差。高吉迪曾说的:人一旦成为欲念的奴隶,就永远也解脱不了。人人都有欲望的能力,但大部分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跟不上欲望的能力。

葛老师准确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欲望,不但会把握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控住自己的欲望。她把王海洋视为己出,帮他带孩子,为他张罗亲事,亲生母亲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吧,她对自己晚年的生活很满意。

第一次看《父母爱情》的时候,对葛老师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是现在年龄大了些,慢慢地接受了葛老师甚至是理解了她。她家世虽然不及安杰但她打小也是个小姐,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才情,可是遇到了那样特殊的时代,这样的出身以及才华就成别人攻击她的把柄。

不是每个人都像安杰那样幸运地可以遇到江德福护她一生无忧。有这样一个镜头:安杰和江德福坐在车里,看到被批斗挑大粪的葛老师,安杰的脸色当时就紧张了,我想是因为害怕吧。

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葛老师没有任何依靠,她是靠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过那些苦难的。

苦难有时候是一笔财富,它会锤炼人的意志,使人获得生活的真谛。也是那些苦难让她更加清楚自己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日子。

无疑王振彪是适合的人选,就像安杰说的:她如果不答应王振彪,还要哪个司令死老婆给她腾位置呢?

葛老师是聪明的也是务实的。她心里当然知道别人会对她这桩婚事指指点点,但她不在乎,因为一个有目标的人更多在乎是自己的内心。

葛老师在选择这段婚姻时,她就把王振彪的爱、体贴放在次要位置。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连基本的安全、生理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基本上不会想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比如爱,精神的契合。

葛老师对婚姻的需求就是能够保护她,给她一个安定的家,让她有足够的安全感。

03:江亚菲——婚姻是为了获取崇拜感

江亚菲是安杰和江德福的长女,深得家长疼爱和关注。从小是家里的女霸王,弟弟妹妹都听她的指挥,甚至哥哥也让她三分。

江亚菲虽然出生在物质条件困难的年代,但作为司令长女的她在成长的过程不会太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因此她对感情比较纯粹,很少掺杂一些利益的因素,不太会考虑一些前途问题。因为对于江亚菲来说,这些她都不缺,所以她坚决地拒绝家长推荐的有大好前途的孟天柱。

她缺什么呢?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江家几个孩子除了亚宁都是疯玩型,没有学习的细胞。其中江亚菲更是人人都怕大姐大,但是往往外表越是强悍的人内心就会越是细腻和浪漫。

亚菲喜欢过两个人,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两个男人跟亚菲的父兄都不一样,甚至跟亚菲都不一样,他们都是文质彬彬,书生味十足的男生,这种男生不也是少年安杰的理想型吗?

江亚菲发现自己喜欢王海洋的情景:江亚菲在下面听王海洋讲课,听得那是个如痴如醉。这个情景是否熟悉,当初安杰对江德福改观不也是从一场讲座开始的吗?

如张爱玲所说:女人对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也许欣赏他身上具备的某个特质,或是佩服他为人处世的方式。

江亚菲跟王海洋相处的过程中,只要是王海洋开始讲话,江亚菲就安静了,而其他人讲话时,咋呼声最大的就是亚菲了。也许喜欢一个人就是歪着头静静地听他说话吧。

江亚菲这样一个咋咋呼呼的女孩子最让我动容的是,她为了王海洋,她放弃了做母亲的权利。她说她没有姑姑那样的善良和耐心,如果她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对继子管教的时候,如果言辞激烈了,别人难免议论,这样会影响她和王海洋之间的关系。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了,对于一个女生,为了爱情不生孩子将是一种怎样的牺牲。在江家眼里,江亚菲是天鹅而王海洋是癞蛤蟆,可是这样一只天鹅为那只癞蛤蟆愿意付出一切。可能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值得吧。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江亚菲也是个拎得清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在这段婚姻里要的是什么,并且她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结语: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性格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各自对幸福的定义当然不同。

不管如何地不同,我想这三位后妈最终能够获取幸福婚姻的一个共同点是:她们不仅懂得自己的需求而且更懂得尊重自己。

26 阅读:11907
评论列表

柒月阿

简介:每一字,每一句,皆是心灵的触动。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