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猎童者’落网:一场‘她’与‘他’的罪与罚

文丑 2025-02-17 02:24:25

当性别迷雾遇上法律铁拳

“她”曾是“他”,但无论性别如何切换,法律的天平不会倾斜——25岁的Bex McCullgh(原名贝克汉姆)因企图在线诱骗儿童并实施性犯罪,近日被布里斯托尔刑事法院判处8年监禁(其中4年实刑+4年延长执照),并无限期登记为性犯罪者。这场案件不仅因跨性别身份引发争议,更暴露了网络时代儿童保护的紧迫性。

“钓鱼执法”现场:从键盘到镣铐

去年10月,英国西南地区有组织犯罪部门的“在线调查团队”扮成未成年男孩,在社交平台与McCullgh周旋。当她兴致勃勃地赶到布里斯托尔“约会”时,等待她的不是“小男友”,而是警察的冰冷手铐。这场“诱捕行动”堪称经典:键盘后的邪恶终被现实中的正义终结。

判决细节:

• 刑期结构: 4年监禁+4年延长执照(需服满三分之二刑期才可申请假释)。

• 终身枷锁: 性伤害预防令+性犯罪者登记册“永久会员”身份。

性别争议:法庭的“他”与警方的“她”

案件的特殊性在于性别认知的“错位”。法庭记录中,McCullgh被称为“他”,但警方坚称“她”。这种矛盾折射出法律程序与社会身份认定的复杂纠葛。不过,David Wells的回应一针见血:“无论性别如何,对儿童的威胁才是核心。”

全球视角:儿童性犯罪的“工业级”威胁

McCullgh的案例并非孤例。北爱尔兰的亚历山大·麦卡特尼曾利用网络对全球3500名儿童实施性勒索,甚至导致一名12岁女孩与父亲自杀,最终被判终身监禁。而法国一起案件中,母亲竟将12岁女儿以9万欧元卖给恋童癖,暴露出家庭监护的致命漏洞。相比之下,McCullgh的刑期看似“温和”,但结合英国法律对再犯风险的严控(如延长执照期),实则暗藏威慑。

专家警告:网络是“糖果”还是“毒药”?

David Wells强调:“我们的团队是国家级防线的一部分,但家长必须成为第一道屏障。”据统计,法国每年有16万未成年人遭遇性暴力,其中90%为女孩;而英国类似案件中,犯罪者常利用青少年对网络身份的轻信实施诱骗。

家长行动指南:

• 监控孩子社交账号,警惕“陌生暖男/姐姐”。

• 教育孩子拒绝发送私密照片或视频。

• 发现异常立即联系警方或儿童保护组织。

法律无性别,罪恶无遁形

Bex McCullgh的判决再次证明:无论犯罪者如何伪装身份,技术如何升级,法律的铁网终将收紧。而社会的责任,则是让每个孩子知道——虚拟世界的“甜言蜜语”,背后可能是深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