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同学来到爱沙尼亚,爱上这里留下来读研读博,专门研究人文

爱吃水果的小女孩 2024-11-09 09:08:26

我是一名90后南京小伙,顺利考上国内211大学,却又中途放弃,周游欧洲后,又去了日本,只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在日本,我遇到一位来自爱沙尼亚的同学。因他邀请,我来到爱沙尼亚,结果爱上这里,留下来读了研究生和博士,在人类学研究领域深耕。如今,我成了研究员,业余还写出了小说、诗歌、回忆录。我的人生故事,一切要从兴趣说起。

(我在国外留学)01我叫Pynchon Woo,1992年出生在南京。父母都是企业职员,家里一直处于小康水平。我从小到大没经历过什么坎坷的经历,童年跟许多孩子一样,被家里安排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念小学的时候,我很爱打架,班里的男生几乎都被我打遍了。上初中之后,我突然就变了,没再打过架,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性格有点急,应该属于别人比较难接受的一种,一想到什么事情,就要立即去行动。时间越快越好,否则过了这个热情,我就不会再有动力去做了。一直到高中,我的梦想都很简单,比较按部就班。我想考个好大学,出来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要么当老师,要么去当公务员,然后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生子,最后在南京买套房。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3000美金周游世界》,心里又多了出国四处看看的想法。

(我做兼职时的照片)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顺利考上了211大学。不过,受到父母稳定职业影响,我心里有了些改变,渴望将来可以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喜欢的工作领域。2011年,我在国内一所很不错的211大学读了一个学期,专业是小语种。我不太喜欢,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便向父母提出,想到国外留学,学些别的专业。我先是到欧洲一些主流国家转了一圈,发现自己不怎么喜欢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之类的地方,也没有找到对胃口的专业,然后又去了日本。我在那里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做过便利店服务员、酒吧调酒师等。我英语说得很流利,但不会说日语,不想读日语学校。日本的大学,用英语授课的专业很少,最后,我只好选择了那里的人文社科,这专业可以用英语学习。

(我特别喜欢爬山)接着,我发现它有些意思,便一直留在日本将本科念完。毕业前夕,我依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恰巧认识了一位从爱沙尼亚过来的同学,我与他聊了许多话题,他邀请我去他家乡游玩。2016年,我跟着同学,去了爱沙尼亚,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感兴趣的领域。爱沙尼亚地方不大,风景却很美,有许多湿地公园、森林与小岛,夏天温度不超过30度,冬天积雪多,这里基本不用空调。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北极圈,爱沙尼亚几乎没有台风,是个旅游胜地。我挺喜欢这个地方,决定留下读研、读博,很快便来到首都生活。我进了爱沙尼亚塔林大学,研究生专业选的是人类学,比之前的社科类更偏人文,专门研究各地的文化、风俗等。一开始,我兴趣不是特别浓,只是觉得专业名字比较特别。

(我在国外的生活)学着学着,我慢慢发现,这门课程需要学会从不同的人身上,发掘其中的社会传统文化,我对它渐渐有了兴趣,觉得它挺适合我。一开始,与在日本留学一样,我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兼职打工来充实自己。我做过健身教练、外卖员,也做过披萨,教过英语等。我的课程里有个“田野调查”,需要做人物采访,要到实地去了解一些人的生活经历,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做这些事情与他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何关联?读研究生期间,我需要做这样一个田野调查。需要自己选定采访什么人,如何做调查?里面设置的内容,都要与研究课题有关。我对吃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决定去找一家自己喜欢的餐厅,想以食物文化作为引子或者明线,带出它背后深层次的故事。

(我在餐厅的照片)我考虑了不少问题,像人为什么要换一个地方生活,这个特殊的食物文化在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现等。准备好了这些问题,我才开始选定采访目标,去跟对方正式交流。我去了芬兰,在当地尝试找了几家餐厅,开门见山地介绍,我是一个人类学者,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项目,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兴趣,表达出想与他们以工作伙伴的方式,生活一段时间。自然,我碰壁了,有不少餐厅出于各种理由,比如觉得麻烦或者不理解,直接拒绝。不过,我心态很好,并没有因此沮丧和放弃。最后,我找到了一家中餐馆,那里主要经营川菜,他们同意让我留下来,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我在国外的大学)接下来的日子,我跟着他们学做川菜,了解他们移民到芬兰后的生活经历。原来他们已在此生活了30年,孩子也是在这边出生的。我便问他们的孩子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此次研究,最后的呈现结果,类似一种人物调查,以讲故事的模式写出来。我用不同的角度,提供出个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022018年,结束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我正式读博。读博第一年,我同时以人类学研究员的身份,跟着我的导师进行人文授课,教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读博期间,我同样要做一个研究课题。我在挪威、瑞典等地找了许多人,了解他们各自的不同经历。总的开支不大,其实转一圈欧洲,只算路费的话,坐飞机和长途大巴,实际上与在国内的省内游差不多费用。

不过,我是自己开车去逛了一圈。虽说是带着研究目的去寻找固定地点与人群,但是,我也间接游历了欧洲的每个国家。我依然不喜欢主流国家,比较喜欢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圈的部分北欧国家,尤其喜欢波罗的海和挪威的山。爱沙尼亚地势比较平坦,没什么山脉可以爬,挪威则相反,那里有许多好玩的山脉。我最爱的运动之一,便是爬山。在游欧洲这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到北极圈一些无人的地方爬山与徒步。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芬达爬山的那一次。我爬到了最高峰,在山里面待了七八天,全程大概只看见过五个人,周围特别安静,我心里欢喜得不得了。游欧洲,路费没花多少钱,在饮食方面花得更少。我到了当地,会与不同的人结为朋友,然后与他们吃住在一块,生活一段时间。

(我跑遍了北欧各个国家)我有时也会自己去街上的超市采购,回来后借用当地人的厨房,做些简单的菜肴。当地人普遍很热情,有时候吃饭会主动喊上我。另外,睡觉也容易解决。有时候我睡在帐篷里,有时候睡在这些当地人家里的沙发,或者免费的空房间。读博期间,每个月都有补助,我的花费不大,因此完全够用。我在北欧跑了一圈,直到我看到一群人,手工建木屋,我非常好奇,觉得十分有意思。同时也难以理解,现在都是工业化时代,为什么他们还要如此辛苦,不用现代工具做辅助,不费时费力吗?我留下来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们真的不用大型机器或者工具去建木屋,只是用斧子等手工工具,将树上的皮去掉,然后做槽,再将它像搭乐高玩具一样搭起来,最后建成一间木屋。

(我研究建木屋项目时的生活)我决定博士课题就研究这群建木屋的人。我准备与他们生活,仔细研究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用了两年去记录他们建木屋的过程,自己也经常参与其中,体会用手工道具建房子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当时参与建好了一间木屋,需要给它做最后的封顶。封完那一刻,我独自坐在木屋里面,然后将眼睛闭上,心里突然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心灵触动,反正觉得非同一般。课程研究结束后,我也差不多博士毕业了。接下来,我做了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就是写了第一本英文长篇小说。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段研究建木屋的生活经历,我就找不到这本小说的灵感。

(我的第一本小说灵感来自建木屋)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一个从中国来的人,名字叫做K,然后在爱沙尼亚这个国家,学习用手工建造木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加入了一些奇幻元素,让主人公,经历一件又一件奇怪的事情,它们大多是在梦境中才会发生的事情。我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与学习到的人文知识,与我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最后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人类学,本就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研究项目,它往往无法用一句具体的观点,直接去给某一件事情、某一种现象,或者某一类人的某一个行为,做一个定性。

(我总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简单地说,我在以上学习当中,觉得人类学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用一句话来讲述,就是让奇怪的东西变得熟悉,让熟悉的东西变得奇怪。也可以这样理解,以前一些觉得不可理解的东西,现在慢慢觉得可以理解,甚至觉得有些事情早已变成了习以为常。而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今回头再看,却发现它一点都不理所当然。03我就是带着这种思维去完成研究生、博士的学习,即便写小说,我也一直受到这种思维影响。小说是在爱沙尼亚出版的,当地书店基本都能买到。接下来,我又陆陆续续出过其他书籍,里面的创作灵感与故事内容,大部分都是我进行人文研究时收集的。

(未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一本英文诗集以及一个回忆录。诗集是记录疫情期间,我待在家里没事可做,写了一些以孤独为主题的内容。回忆录,则是写我第一年来到爱沙尼亚的真实经历。如今,我在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做人类学研究员,空闲的时候,我也尝试做一下自媒体,想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一记录在上面,分享给不同的读者。同时,我也在开始写自己的第二本长篇小说。我未来最大的计划,就是想多回国看看。爸妈已经退休,在乡下承包了一块地,开始种植农作物。我想多陪陪他们,有时间的话,还想帮他们在地里干点活,种种桃子什么的。一路走来,我都在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不在意别人的目光,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那就大胆去做。

(我又要开始新的挑战)说不定哪一天,这些兴趣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自己的职业身份变得多样。出国留学之前,我未曾想过自己会去研究人类学。去研究人文课题项目时,我也未曾想过自己会不停地出书。我更没有想过,在努力求学与研究的过程中,我顺便周游了许多国家。这些,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彼此之间息息相关。未来,我会继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挑战,不断成长。

0 阅读:0

爱吃水果的小女孩

简介:不吃榴莲,不吃芒果,不吃猕猴桃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