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北上》后发现马思艺出走没那么简单。
马奶奶脑溢血去世,弟弟惨死运河,接连失去两位亲人,思艺的生活没了依靠和念想。
她马上要高考,生活才有曙光,偏偏发生这样的悲剧。
小院的邻居责无旁贷,说要负担思艺接下来的生活,让她读大学。
但为什么思艺不告而别,一走就是8年,背后真相很残酷。
01
我重刷这段剧情,发现思艺的出走在意料之中。
马奶奶生前把房产托付给周一仆,要卖了房子供思艺读书,如果实在钱不够用,就拜托邻居们了。
周家是小院里条件最好的,周宴临开饭店,收入可观。

周一仆认为思艺应该复读,钱由周家供,关键要看思艺的想法。
周宴临也认为要复读,不读书就没有其他出路。
周一仆提到“恩大成仇”,说思艺心重,就怕她有心理负担,不愿意接受帮助。

夏茂田扯着嗓子说,就辛苦两年,一个女孩是养,二个也是养,再苦也要把思艺大学供出来。
李燕认为是思艺不要读书的,可以让华子和她开个小商店,两人还能相互帮衬。
复读和大学都要花钱,即使邻居们分摊,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现在收入不宽裕,勉强够一家人过活。
等思艺到了婚嫁年龄,大家再凑钱准备一份嫁妆,作为非亲非故的邻居,李燕认为做到这样,够可以了。

思艺回到小院,听到两家的谈话,大家的善意,成为她的枷锁。
他们争论的,是替她规划一条“正确”的路,却没人问她想走哪条。
02
她已经选择退让,放弃重点大学,读师范学校,为了奶奶甘愿接受平淡生活。
没想到弟弟的到来,打破这份宁静,以及妈妈对她未来生活的指指点点。
考个赚钱的专业,争取城市户口,把弟弟接过去。思艺看透她的企图,此时她最想做的是摆脱妈妈。

交白卷是她对母亲最大的反抗,宁愿自毁前途,也不做“扶弟魔”,可见她脱离自私妈妈的决心。

这种决绝,也预示了她的出走,一个连高考都敢放弃的人,怎会接受邻居安排的命运呢。
妈妈带弟弟离开后,弟弟跳河惨死。亲人的离开,成为她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思艺内心的悲痛,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
她既不要周家的“施舍”,也不想做夏家的“附属品”,她第一次对命运说“不“。
她的逃离不是逃避,而是找回自己命运的主动权。
03
周家对思艺的未来看得长远,认为她是可造之材。
夏家的想法很务实,是底层家庭的生存至上。
如果思艺留在小院,夏家有一个女儿,思艺势必和大华子走得近。
大华子读书不好,如果还要捧着思艺让她复读,亲生女儿会怎么想,李燕也要顾忌女儿的感受,不能厚此薄彼。
所以李燕故意说是思艺不想考大学,就让两个女孩儿开个小店做生意,安稳度日。
理想的实现需要经济基础,当资源有限时,首先考虑生活。
李燕的务实不是“冷漠”,而是底层家庭的最优选。
周家的“慷慨”带着优越感,夏家的“开小店嫁入”是底层的无奈,实际上李燕肯定会优先保证亲生女儿的利益。
大家在“为你好”的争论里,唯独没有问思艺想要什么。
04
思艺本来已经对生活妥协,降低要求读师范。
现在她既不愿接受周家的好处,也不想成为李燕口中的小生意人。
只要她在小院,不论选择哪一条道路,涉及到钱的分担,邻居们都会产生龃龉,思艺会成为纷争的“牺牲品”。
《北上》最残酷的,是让我们看到:
小院的底色是温暖,但是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做慈善,帮人的前提是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在金钱面前,再好的亲情也会变味,更何况是邻居。
她离开花街,就是她能想到的,对大家都好的安排。

马奶奶把思艺托付给周一仆,是对孙女的保护,再不济,邻居们能帮她托底。
她又对思艺说,凡事不能靠别人,是告诉思艺要有主见,鼓励她自己做选择。
邻居们对思艺前途的分歧,没有对错,只是不同的生存哲学。
而思艺选择逃离,意味着她内心的觉醒,无论对错,都是她自己的决定。
花街小院,有亲情,也有羁绊。
她不要施舍,也不要算计,更想要自由。
离开花街寻找身世之谜,只有找到来时的路,才能心安。
心安即是归处,运河水最终把马思艺带回花街,开启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