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2年,呼和浩特已累计改造17个棚户区,完成改造5140户。这和此前大鸣大放、大操大办、大刀阔斧进行的棚改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在房地产救市呼声越来越响亮的今天,呼和浩特这座首府城市,如何自救?在全国22个城市已经在“城市更新”框架下,率先启动棚改,呼和浩特准备好了吗?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2023年呼和浩特棚户区改造项目如下:
新城区(1个新建项目):重点改造下新营、代洲营、毫沁营等6个区块棚户区,计划改造300户,5万平方米。目前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已进入征收实施阶段。
玉泉区(1个续建项目):市医院南侧棚户区2号地块开工建设820套回迁房,1号地计划开工回迁房建设2300套。1号地进入土地成本审核阶段。
赛罕区(3个续建项目):双树棚户区改造项目(恒华钰丰项目),建设回迁房340套,其中2021年向自治区备案340套,今年计划完成主体建设。保全庄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实现开工建设回迁房1944套。西古楼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回迁房1780套,其中2021年向自治区备案668套。
武川县(1个续建项目):可镇东西梁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属于棚户区改造续建项目,计划改造531户,其中,2023年向自治区备案531户。目前可镇东西梁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完成货币补偿501户,回迁安置30户,项目改造已基本完成。
清水河县(1个新建项目):城关镇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改造350户,其中2023年向自治区备案170户。
但是,没有人能够预测意外在何时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毕竟,在现实语境下,全国目前只有22个超大和特大城市具备官方备案的棚改名额。呼和浩特能做的除了当个看客,更多的是审视好自己。
棚改,在许多呼和浩特人的印象里,那就是“实现财务自由”的风口,然而随着房地产发展,行业已经触摸到天花板,靠棚改“翻身”的机会愈发渺茫。而且,呼和浩特此前的棚改,全称叫“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棚改的改造资金是由银行兜底,这一次的棚改,哪怕是“货币化安置”,也是要由呼和浩特自筹资金。
当根本逻辑发生了变化,想靠“棚改”造富的想法,应该扔到一边了。
那么,这次棚改将会让哪些人受益呢?
从居民角度看,受益的无疑是城中村、棚户区具有房产的居民。他们不仅能够借助此次棚改,改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居住环境不够卫生和安全的现状。同时,还能获得一笔不菲的补偿款。虽然这笔补偿款或许没有上一轮补偿款的额度大,但是也应该属于人生中比较大的一桶金了;
从行业的角度看,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建筑材料,建筑业首当其冲,会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从而创造了大量需求。大量需求就导致需要办公场地和雇佣工作人员,形成商业楼和住宅旺销的闭环,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从产业链角度看,建筑业上游的水泥、玻璃、钢材、运输,下游的家居家纺、家电、电信等相关产业会因为房地产的发展而获得更多的商机。物流公司和快递公司会因为新居住区的建设而获得更多的业务,金融和保险业会因为新住宅的建设和销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保险支持;
从城市的角度看,新建的住宅楼或商业用地能够增加城市的土地使用率,为被三年“口罩”事件折腾不轻的城市“回血”。同时,能够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目前呼和浩特在大力提倡“五宜”城市建设,由棚改引发的城市更新换代,会给呼和浩特的“颜值”在硬件上带来加分项,有助于提升呼和浩特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在侧面对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带来更多裨益;
原来,棚改受益的大多是个人。现在,棚改或许会脱离处房地产范畴,成为一个复合产业,一项民生工程,一条产业链项目。
如果玩得好,呼和浩特的楼市复苏有望。
如果玩不好,已经这样了,还能咋地?
拆预制板破楼是民生,谁也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发生,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