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历尽世间磨难,开拓豫剧声腔改革之路

鸿HUNG 2017-12-18 16:51:53

戏比天大

人民艺术家

痴心婉转一生唱

人间常留玉生香

我十四岁就受到了国民党迫害,十八岁害过一场大病,截去两根肋骨;我有过婚姻的苦恼,也有赡养父母和生儿育女的家庭负担;旧社会骂我是豫剧叛徒,“四人帮”给我定个大戏霸,但我始终没有抛弃我的艺术。如果有人说我是爱艺如命,生死与共,我将引以为荣。

——常香玉

🔺青年常香玉

1935年2月,13岁的常香玉在父亲张茂堂的陪伴下来到开封,落脚醒豫舞台。彼时的河南豫剧,在地域上分为豫西和豫东两大声腔体系,各具特色而互不往来。豫东地区最主要的祥符调,在开封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一个从没登过大舞台的豫西小丫头想在此立住脚,难度可想而知,思考再三,父亲请来了祥符调老艺人聂良卿为常香玉教学。

没想到,这次大胆的尝试,竟然成为贯穿常香玉一生的革新之路的开端,并在日后伴随她成长为一名与新中国命运紧紧相依的民族斗士。

🔺常香玉开封留影

1937年2月,剧作家王振南、史书明为常香玉量身改编《西厢记》为《六部西厢》,将祥符调的上五音加入到豫西调的下五音,在传统基础上扩展变奏,加上衬字花腔和鼻音的应用,很让观众感到新奇。

🔺《拷红》后台化妆

每一次历史动荡都催生着社会艺术发生质的蜕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眼看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常香玉被深深震撼了,1938年底,她随父亲逃难至西安,以少年热情积极投身义演募捐,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她主演了48个剧目,为流亡难民源源不断地送去物质和精神食粮。

国难当头,这个原本只关注个人舞台的少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了艺术之中。

🔺常香玉、陈宪章夫妇

1948年,为培养豫剧人才,常香玉同丈夫陈宪章在西安创办了"香玉剧社"。招收流亡儿童,在残酷的年代中为豫剧传承积蓄着火种。

这一时期,她开始有意识地向云集西安的其他艺术索取营养,兼收并蓄地吸取蒲剧、晋剧、秦腔、京剧甚至歌曲等多种艺术精髓,从最初为迎合观众而做的改变发展为融合博采众长的大豫剧理念。

🔺多年以后,常香玉再次见到“香玉剧社号”飞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常香玉被当选为人民代表参政议政,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的翻身更加激励了她的艺术激情。

在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捐献飞机的筹资义演和随后的赴朝慰问演出中,再度加工提高《花木兰》,将抗争的生命体悟和民族危难、国家兴亡融入创作,激励着无数前线将士,代表爱国文艺工作者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花木兰》舞台剧照

在义演的长途跋涉中,每到一地,常香玉便虚心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不断为豫剧注入新的血液,实践中,她有意识地对戏曲的科学发声、用气进行反思与探索。

时光轮转,当她载誉英勇归来,人们发现,她不仅为河南豫剧带回了“爱国艺人”的巨大荣誉,也带回了唱腔革新的崭新惊喜:她的唱腔高亢中葆有质朴、激越中饱含深情,音程跨越舒展自如、表演风格稳重大方,已经将戏曲声腔表演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大祭桩》剧照

1956年底,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常香玉带着新作《大祭桩》亮相,在【哭楼】一折中突破程式界限,根据人物感情需要,把板腔规整、顿挫分明的豫剧传统【二八板】和腔体自由、曲调流畅的【流水板】有机糅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板式【二八流水板】。

每一种革新都伴随着质疑与非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拓展和她在豫剧演唱方法走上专业化、科学化道路上所做的贡献不断被验证、研究;她一辈子坚持的“戏比天大”理念,更让人为之震撼。

🔺《白蛇传》剧照

这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这也是一位普通的女人,这更是一位将戏看得比命还重的演员。

一生经历无数坎坷艰辛,始终走在艺术革新的前列,留下一部部闪着光辉的优秀剧目。她顽强不息的探索奋斗精神和她荡气回肠的大义情怀,将永远被人们歌颂、流传……

痴心婉转一生唱,人间常留玉生香!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