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工厂,还一个公园”|环保设施,深圳城市美学的一部分

中农投数智化 2025-04-25 00:04:09

凌晨五点,当大多人还在睡梦中时,一辆辆垃圾车有序地开进南山能源生态园。在卸料平台,随着大门缓缓打开,垃圾“卸货”倒入垃圾池。这些垃圾要在池内“躺”三至五天,等着一起被“请”进焚烧炉。每天24小时,这里要“接待”两百多辆垃圾车。与此同时,南山能源生态园摇身一变成为研学基地、“循环再生艺术”展览馆。在马蹄莲造型的烟囱里,人们品上一杯咖啡,在“天空吧”享受靠山面海的闲暇时光。

南山能源生态园

这里,是一座集垃圾发电、科普教育、绿色旅游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成为深圳绿色发展的新地标。其实,在深圳盐田、南山、宝安、龙岗,都分布着这样的能源生态园,为打造美丽深圳、“无废城市”默默地守护。

从“邻避设施”到“网红地标”

72米高的马蹄莲烟囱“天空吧”观景台,市民在此俯瞰伶仃洋与妈湾港,喝咖啡、看落日。与传统垃圾焚烧厂不同的是,南山能源生态园多了科普参观等“副业”,凭借现代化的设施、设计感十足的外观成为深圳新的打卡地,颠覆了大众对垃圾焚烧厂的固有印象。

建设初期,南山能源生态园并不被外界所熟知,起初周边居民普遍的看法,认为同以往的垃圾厂一样。距离周边居民小区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的南山能源生态园,因此受到了周边居民的质疑。

南山能源生态园

为了破除外界的固有印象,南山能源生态园提出了“建一座工厂,还一个公园”的社会承诺,主动敞开大门,力图在解决“垃圾围城”状况的同时,打造“没有围墙的垃圾发电厂”。南山能源生态园在园区门口设置大屏幕,透明化运营,实时公开相关数据,用清晰明了的数据以及肉眼可见的环境外观让周边居民看到实际真实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期建设时,不同于以往的工厂化的设计,生态园的建筑融合了自然环境,海浪线条的厂房与对面的蔚蓝大海遥相呼应,马蹄莲造型的烟囱背靠小南山,除却本身的焚烧工作外,俨然是一个景观艺术馆,品咖啡、赏美景,也因而成为附近居民收藏打卡的地方之一。

南山能源生态园主动迎接外来访客后收到最多的反馈是“没有异味”“没有灰尘”“非常震撼”,而这些离不开技术上的突破与革新。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南山能源生态园不断提升技术和设备,采用国际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确保环保指标优于欧盟标准,目前执行的规范是远超国际标准的号称最严的“深圳标准”。从“邻避设施”到“网红地标”的跨越正体现了隐藏在深层自我的严格的标准要求与持续的发展探索。

“硬核科技+艺术设计”的双重革命

从“邻避设施”到“网红地标”,南山能源生态园历经了“硬核科技+艺术设计”的双重革命,不仅完成了技术上的颠覆性突破,更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重塑了公众对环保设施的认知。

南山能源生态园

南山能源生态园承担着南山区生活垃圾的全量焚烧处理,日处理生活垃圾2300吨。截至2024年年底,深能环保建成、在建与筹建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总垃圾处理量达7.95万吨/日。因此,其处理能力需要满足甚至超过这个数值,科技革命刻不容缓。“自动化程度高”是南山能源生态园科技的主要特色,在二期项目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关键环保参数,数据远低于深圳标准的限值。相关负责人提到:“我们的设备参数远优于标准线,比如氮氧化物限值80毫克/立方米,我们通常能实现在40毫克/立方米以下。”这种自信源于七段式烟气净化工艺的叠加:从脱硝、干湿法脱酸到活性炭吸附,每一步都经过精密设计,实现焚烧烟气超洁净排放。而产生的废水、余热、炉渣等则通过其他工艺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如环保砖、泳池水恒温加热等,真正实现“滴水不漏”。从垃圾焚烧技术到烟气净化与排放控制,再到后期的资源循环利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其在技术上的用心精进,南山能源生态园利用高水平技术实现了高效率、强稳定、可再生的处理范式。

南山能源生态园

技术的“硬核”之外,南山能源生态园用艺术重新定义了工业美学。90米高的马蹄莲造型烟囱顶部藏着一座“天空吧”,手捧咖啡的惬意与脚下轰鸣的焚烧炉形成奇妙反差;海浪线条主厂房呈现波浪的动态起伏,与不远处伶仃洋的海浪相呼应,喻示生生不息。循环再生艺术馆内,140个废旧纸箱拼成装置《悟象》,1040个矿泉水瓶染成暖黄色灯泡状雕塑《发光的梦想》,炉渣制成的透水砖铺就深圳湾绿道……垃圾焚烧最后的残渣也能成为艺术品,这是对“循环”最直观的诠释。

这种“科技+艺术”的双重革命,打破了公众对垃圾焚烧厂的刻板想象。当焚烧炉的机械美学与海浪线条的建筑设计相遇,当科技感的数据监控屏与温暖的永生花装置并存,南山能源生态园证明:环保设施不必隐藏于工业区,它可以成为城市美学的一部分。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

二十年前,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垃圾围城”挑战出现,深圳市政府决定推动垃圾处理方式的转型升级,以“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原则,规划并建设了集垃圾焚烧、能源回收功能的南山垃圾发电厂,在政府的主导下,南山能源生态园开始它的建设之路。

2020年,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升和环保技术的进步,南山能源生态园进行功能扩展,在技术、管理最优解基础上,率先提出将垃圾发电厂打造成为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工业旅游”四位一体的现代化能源生态园,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呼唤“全民参与”。南山能源生态园的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的成果,更是一场公众参与的社会实验。

南山能源生态园

“为环境、为将来”——这是深能环保多次提及的初心。本着初心,园区设计了公众参与机制。作为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南山能源生态园开放对外参观预约,市民通过公众号提前七天预约,每年接待超过15000人次市民参观。为了更好地促进环保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南山能源生态园深入开展科普活动请进来、走出去,如现阶段实行的“一周半日研学”、出版相应的环保教材、打造循环再生艺术展,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达“变废为宝”“变废为能”的理念。

透明化是全民参与的基石,为此,南山能源生态园致力于建设“没有围墙的电厂”,用开放化解疑虑。园区门口的大屏幕实时公示烟气环保数据,数据同步上传至相关监管部门平台进行公示,确保公众监督。通过这种方式,对南山能源生态园运营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工作多年的员工坦言:“我们做得好,有这个信心消除疑虑。”

“建一座工厂,还一个公园”模式的政策创新则让“邻避”真正转为“邻利”。目前在建的回馈场馆包含恒温泳池、健身房,计划年底向市民开放。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模式复制——盐田生态园打造的“静雅的白天鹅”吸引市民走入了解,龙岗能源生态园用莲影之境数字艺术主题的展厅传达环保理念,宝安能源生态园以“山形树影”讲述着垃圾处理历史,四大生态园入选工业旅游线路,已成为深圳“无废城市”的活态展廊,造福深圳市民。

“全民共建”推动公众对垃圾处理和环保的认知深入,使得垃圾处理更为大众所重视以及了解,生态园的工作开展更为顺畅,实现互利互惠的共赢。

南山样本背后的“深圳精神”

“台风天雨水倒灌,值班员连续值守”“大年初一凌晨,垃圾车照常进厂”,这些碎片化的讲述,拼凑出南山能源生态园的另一种底色。

宝安能源生态园

回望南山能源生态园的历程,可窥得其背后的“深圳精神”。在深圳这座以效率著称的城市,南山能源生态园展现了“敢为人先”的魄力。2001年,南山能源生态园初期开建,当时垃圾焚烧处理方面没有任何经验,被抽调来的专家没有任何参照物,按照传统火力发电厂的标准,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并将经验总结编纂成册,为后来中国垃圾发电行业提供借鉴。南山能源生态园一期于2003年12月投产,二期于2019年8月投产,从起初的对标欧盟标准到采用烟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欧盟标准的深圳标准,其严苛程度曾令同行感慨“太卷了”。

盐田能源生态园

24小时运转的园区中,科技与人文始终交织。精益求精的研发人员、不辞辛劳的操作人员,“以工作为荣”,这份南山样本的背后是无数守护城市的深圳人。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从跟跑到领跑,“深圳标准”背后的“深圳精神”可见一斑。

龙岗能源生态园

南山能源生态园用自己的技术创新和理念优化在环保这张答卷上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深圳答案”,助力深圳市成为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的特大型城市,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珠三角无废试验区建设提供深圳经验。

探索“建一座工厂,还一个公园”的环保途径

“教材今年肯定要推进,我们正在培训讲解员。”面对香港学生研学潮,生态园早已备好粤语宣传片传播环保知识。但这只是起点,深能环保的目标是输出“深圳方案”。当国内多数城市仍在争论“焚烧VS填埋”时,南山能源生态园已探索“建一座工厂,还一个公园”的环保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试图走向世界。

学生参观南山能源生态园。

在“碳达峰、碳中和”和垃圾分类的双重背景下,“变废为电”将成为实现绿色发电的趋势。深能环保以南山能源生态园为例,践行“无废城市”及“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理念,深能环保主创《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建设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双区环保“引擎”,被选为深圳“先行示范”向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这也是绿色浪潮下,面对环保难题提交的“中国答案”。学生参观南山能源生态园。

深能环保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理念获得了更多地区的认可,从广东到湖北,再到福建、广西、山东、安徽、河北、辽宁、浙江、青海、黑龙江……深能环保的项目都强调高标准、高要求、全民共建共享,绿色环保不再是政府单方的责任,也不再只是冰冷的垃圾处理器,而是注重“以人为本”,建设集“产、学、研、宣、游”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生态园。

“建一座工厂,还一个公园”或许是对“深圳方案”的最佳注解,也是绿色环保大势下对“中国答案”的最好诠释。当马蹄莲烟囱的轮廓倒映在伶仃洋的波涛中,背后的绿色海洋与深圳蓝相融,这座曾经的“邻避设施”,正成为解码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密钥。(张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