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最近弄了个“文物日历”,天天晒宝贝。
今儿个晒的是块破布——啊不,是块“茶褐罗地刺绣宝相花纹绣片”。
这名字听着就贵,一股子博物馆味儿。
咱老百姓哪懂这些,就知道这玩意儿肯定老值钱了。
这绣片底色是茶褐色的,像秋天的落叶,低调奢华有内涵。
上面绣着宝相花,金线闪闪发光,跟土豪金似的,倍儿有面儿。
宝相花这玩意儿,听着就吉利,跟招财猫似的,谁不喜欢?
这绣片要是搁现在,估计得卖个天价。
专家说了,这绣片可能是明朝的,做工贼精细,针脚密得跟蚂蚁似的,看着就费劲。
这得绣多久啊?
估计绣娘的眼睛都得累瞎。
不过话说回来,这手艺真是绝了,搁现在估计都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不服不行。
古人审美,真就这么回事?这绣片上的宝相花,可不是随便绣的,那叫一个讲究。
花的大小不一样,位置也不一样,看着乱,其实一点都不乱。
这叫啥?
这就叫艺术!
古人这审美,跟咱现在还真不一样。
现在流行极简风,恨不得啥都没有才好。
搁古代,那不行,得花里胡哨的才好看。
你想啊,古代交通不便,娱乐活动少,除了绣花也没啥事干。
所以,古人就把心思都花在这上面了,绣个花跟绣朵云似的,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绣上去。
这绣片,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
话说回来,这绣片上的宝相花,也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你想啊,古代那交通,走一趟得猴年马月啊。
但这玩意儿愣是从印度传到了中国,还扎根了,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就说明,文化这玩意儿,也是可以交流的,也是可以融合的。
博物馆也开始玩新媒体了?以前,博物馆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古董,高高在上,跟咱老百姓没啥关系。
现在不一样了,博物馆也开始接地气了,也开始玩新媒体了。
“文物日历”这玩意儿,就是个例子。
每天晒一件宝贝,跟咱老百姓拉近距离,让咱也感受一下文化的熏陶。
这就好比,以前皇帝吃啥咱不知道,现在皇帝吃啥咱都能在网上看见了。
这说明啥?
说明时代进步了,信息透明了,咱老百姓也更有文化了。
博物馆也学聪明了,知道怎么吸引眼球了。
以前,文物就摆在那,谁爱看不看。
现在,又是“文物日历”,又是线上展览,又是虚拟现实,花样百出,就为了让咱老百姓多看两眼。
说白了,就是想让文物“活”起来,别老躺在玻璃柜里睡大觉。
这挺好,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这块绣片,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文化的交融。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值钱玩意儿,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