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976字尽显愚昧,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大周搞笑配音 2024-11-20 14:44:3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小文

编辑 |小文

前言

18世纪末,一位东方帝王挥笔写下的976字,跨越万里送达西方的宫廷,本应是一场中西文化的巅峰对话,却因内容和语气在历史长河中被视作一场“奇特的误会”。

这封信至今静静躺在大英博物馆里,字里行间却似乎透露出一种让后人唏嘘的“自大与愚昧”。

这真的是一种偏见,还是历史赋予它的某种象征?乾隆帝与英国国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字句间是否埋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意?答案,或许比表面更令人震撼。

不速之客

1792年的一天,乾隆正在为自己八十大寿的庆典忙得不可开交,蓦然一支陌生的队伍出现在了京城的地平线上。

原来,这是远道而来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他们的到来,在这座古老的都城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马戛尔尼,这位英伦三岛的外交家,带领着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中国。表面上,他们是为了给乾隆祝寿,但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打开通往东方王国的大门,建立与大清朝的通商关系。

乾隆闻讯大喜,他自诩天朝上国,许多藩属小国纷纷来朝,英吉利不过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这些蛮夷不过是慕名而来,想要投靠大清罢了。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个看似"蛮夷"的国度,已经在工业革命的助推下悄然崛起。

豪华的贺寿排场

乾隆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雄心勃勃。他一生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将大清的疆域扩张到了空前的规模。如今,他已经功成名就,自诩"十全老人"。这次英国的贺寿使团,更是让他的自负膨胀到了极点。

于是,乾隆大张旗鼓地接待了马戛尔尼一行。他让手下官员为使团安排了豪华的住处,每日安排精彩的演出和美味的佳肴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大清上下,无不感受到了皇帝的喜悦之情。

但是,这看似和谐的场面下,却暗流涌动。马戛尔尼虽然对大清奢华的排场啧啧称奇,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和这个东方大国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而乾隆皇帝,似乎并没有把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跪拜之争

在第一次觐见乾隆皇帝时,马戛尔尼就遇到了难题。按照大清宫廷的礼仪,外国使臣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但是,骄傲的英国人是不会向他国君主下跪的。

马戛尔尼据理力争,他解释说,英国人只跪拜自己的上帝和国王,不能向异国君主下跪。这一下可犯了乾隆的大忌,在他眼里,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岂有不跪之理?

经过一番折衷,马戛尔尼最后同意,在觐见时用单膝下跪的方式行礼。但是,这已经在乾隆心中埋下了对这个"蛮夷"的不满。英国人的骄傲,彻底刺痛了这位傲慢的君主。

通商之请

礼仪之争暂且放下,马戛尔尼终于有机会向乾隆提出此行的真正目的。他恳请乾隆皇帝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在广州等地经商。他还希望能在中国设立使馆,派驻常任公使,以加强两国交流。

这一切在乾隆眼里,都是无稽之谈。在他看来,大清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与外国通商。更何况,祖制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长驻,马戛尔尼的请求,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乾隆当即回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他傲慢地宣称:"天朝富有四海,物产丰盈,原不借外夷货以通有无。"在他眼里,与英国通商不过是施舍,根本不值一提。

再次请求,再次拒绝

马戛尔尼并没有因为乾隆的拒绝而气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多次求见乾隆,希望能说服这位固执的君主改变主意。乾隆早已对这个"蛮夷"失去了耐心。

最终,乾隆再次下令,斥责马戛尔尼一行离开中国。在他们启程之前,乾隆还特意写下了一封亲笔信,让马戛尔尼带回英国,交给英王乔治三世。

这封信,日后被称为《敕英咭利国王谕》,彻底改变了中英两国的关系。

那封改变命运的信

这封信,短短976字,却充满了乾隆的傲慢与偏见。他在信中自称"天朝",而将英国称为"咭利小国"。他罗列了一系列的赏赐,仿佛是在施舍一个乞丐。

乾隆在信中说:"兹因尔国王遣使来觐,复谕赐以玉、币、茶、绸,均系贵重之物。天朝处处当令该国咨悉,朕躬亲勤政,并不贪图外宝,且尔小国之物,中国原不短少。"

他甚至自傲地表示,英国若是喜欢中国的茶叶、丝绸,大可每年派人来领取赏赐,根本不需要通商。乾隆完全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个小小的岛国,已经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悄然崛起,日后有与大清分庭抗礼的实力。

闭关锁国的悲剧

马戛尔尼带着这封傲慢的信离开了中国,心中对这个古老的帝国充满了失望。在回程的路上,他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在他眼里,大清朝虽然表面上富丽堂皇,但内里早已千疮百孔。

皇宫里的奢华,掩盖不了民间的贫困。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蒸汽机车开始驰骋。而在中国,百姓还在田间劳作,甚至有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马戛尔尼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正在走向衰败。

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马戛尔尼离开后,乾隆竟然下令彻底关闭了对外通商的口岸。他认为,与"夷狄"通商有辱天朝体统,大清不需要倚靠外国。就这样,一道道关卡竖立起来,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闭关锁国"。

千古留憾

乾隆一生功过,史家自有评说。但是,他晚年的傲慢与偏执,却为大清埋下了祸根。那封傲慢的信,被永久地保存在了大英博物馆,成为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见证。

1840年,当英国的坚船利炮再次出现在中国海疆时,大清王朝已是英雄迟暮,再也无力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那个曾经傲视群雄的帝国,就这样被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屈辱的一百多年。

结语

历史的悲剧,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曾几何时,马戛尔尼带着诚意而来,只愿与中国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但是,乾隆皇帝却以一己之傲慢,葬送了这个机会。

976个字,短短一纸书信,却注定了一个帝国的没落,一个民族的苦难。这是乾隆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千古遗憾。如果时光倒流,如果乾隆能以开放的胸怀拥抱这个世界,中国的命运,或许会是另一番光景。

山雨欲来风满楼,千载兴亡多少事。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与启迪。愿我们坚定前行,在扬帆世界的同时,不忘吸取先贤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拥抱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976字尽显愚昧,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2022-06-09 10:03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976字尽显愚昧,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2022-06-23 2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