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驰GeForceRTX5090D星曜LUNAOC显卡评测:全面焕新,只为超越!

太平洋科技 2025-04-10 12:13:10

写在开头

在显卡技术快速演进的今天,NVIDIA的每一次架构革新都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从我们熟悉的Pascal到上代的Ada Lovelace,再到如今的Blackwell,NVIDIA不断突破GPU的性能极限,为游戏和创作领域注入新的活力。随着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的发布,新的RTX 50系显卡带来的不仅仅是游戏领域的升级,更带来了AI算力的爆发、光线追踪技术的革新以及显存效率的飞跃。

同样升级的还有全新的影驰显卡,熟悉影驰的玩家应该对星曜系列不陌生,最近影驰也针对星曜系列进行了焕新升级,带来了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显卡,它不仅有着顶级的性能释放,更通过其独特的二次元美学设计和豪华的硬件堆料,展现了顶级非公版显卡的极致魅力。无论是游戏玩家、内容创作者还是AI开发者,这款显卡都堪称性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规格介绍

开始前,照例讲讲新显卡的规格。GeForce RTX 50系显卡采用了此前NVIDIA在AI领域推出的Blackwell架构,以大卫·布莱克威尔命名,其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在博弈论和统计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NVIDIA用其名字命名这一架构反映了新平台的开创性和先进的计算能力。Blackwell可以说是NVIDIA近年来更新幅度最大的GPU架构了,相比起之前的架构来说,划时代的引入了神经网络着色器,力图为游戏开创先进、高效更有逼真的渲染方式,带给玩家全新的游戏体验。

相比前代Ada架构,Blackwell的升级聚焦于四大方向:分别是AI算力的爆发、光线追踪技术的革新、显存能效的提升以及划时代的神经网络渲染。

第五代Tensor核心

其中AI算力的爆发就不得不提到Blackwell架构上的第五代Tensor核心,新一代Tensor Core添加了对FP4浮点运算精度的支持。FP4是一种较低的量化方法,类似于文件压缩,可以减小模型推理过程中数据存储和计算量大小,提高计算效率,降低该过程对显存的要求。与大多数模型默认使用的FP16相比,FP4使用的显存不到其一半,并使GeForce RTX 50系列GPU的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高达2倍。

第四代RT核心

而光线追踪技术的革新则仰赖于第四代RT核心的加持,相较于第三代RT核心来说,Blackwell架构的第四代RT核心主要提升了检测光线、路径与三角形相交的效能,过往在检测时往往只能检测单个三角形,一旦场景复杂,检测能力不足就容易导致渲染出错等问题,而现在检测能够以簇集方式进行,检测效率更高。同时还有三角形簇集解压缩引擎加持,其新增了Linear-swept Spheres(LSS)功能,可以减少渲染毛发所需的几何图形数量,并使用球体代替三角形以获得更准确的毛发形状拟合,能够让显卡发挥更好的性能但只消耗较小的显存占用。

综合来看,Blackwell架构的光线追踪多边形相交效率是上一代Ada架构的2倍,是Turing架构的8倍,同时还可以节省25%的显存使用率。

第四代RT核心的改进主要是为实现更好的光追效果。其中有两项新技术能够受益,第一项是RTX Mega Geometry技术。随着光线追踪游戏场景的几何复杂性不断增加,游戏画面中几何图形的计算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RTX Mega Geometry技术能够加速构建边界体积层次结构(BVH),使得在实时渲染中可以处理多达100倍的三角形数量。

该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开发者能够在游戏场景中使用更复杂的几何图形,而不会影响游戏帧率。过去需要一个个算BVH,现在RTX Mega Geometry能够智能地在GPU上批量更新三角形簇,减少了CPU的负担,既保证了性能,也兼顾了图像质量。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的游戏将能够呈现出更加逼真和细腻的视觉效果,同时保持高效的性能表现。

另外一个能够受益的技术则是Curve Primitive,方便光追在曲面中的应用,例如一位男士的头发可能需要多达400万个三角形,再加上光线追踪技术,画面所需要的运算负载极大。NVIDIA则通过第四代RT核心中的Linear- Swept Spheres(线性扫描球体)技术有效减少了渲染头发所需的几何体数量,以球形代替多边形,更贴合头发的形状,从而将内存占用量大幅缩减至三分之一,并进一步提升了实际帧数,让头发的渲染效果更加自然流畅。

GDDR7显存

第三点改变则是显存效率的提升,Blackwell架构中还首次加入了对GDDR7显存的支持,此前GDDR6显存的信号编码为NRZ/PAM2,而RTX 40系上的GDDR6X则是PAM4编码。最新的GDDR7显存,信号编码改成了PAM3,NRZ/PAM2每周期提供1位的数据传输,PAM4每周期提供2位的数据传输,而PAM3每两个周期的数据传输为3位。说人话就是,新的编码机制可以使杂讯失真比减小,信号品质更清晰,同时还能带來更高的显存运行频率以及更低的电压,根据NVIDIA的介绍,使用GDDR7显存后,数据传输速率可达GDDR6时的2倍,并且功耗接近GDDR6的一半,经典加量还减价。

神经网络着色器

接着我们再细说一下这一代架构最大变化,NVIDIA这次将Blackwell架构的SM单元直接称为神经网络着色器。相比较于之前的可编程着色、CUDA统一着色、通用计算着色来说,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AI,AI将会彻底改变GPU的着色方式。

在Blackwell架构中,NVIDIA 进一步拓展了神经网络渲染的范畴,引入了诸多创新元素,包括神经网络纹理压缩(Neural Textures)、神经网络材质(Neural Materials)、神经网络体积(Neural Volumes)、神经网络辐射场(Neural Radiance Fields)以及神经网络辐射缓存(Neural Radiance Cache)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神经网络渲染中神经网络着色的重要呈现方式。

这里举个例子让大家能够更简单的理解神经网络渲染,过去复杂的物品或大量异材质的贴图往往会占用相当大的内存空间,如果叠加光追的话,计算量将会更大。然而,得益于神经网络渲染技术中的神经网络材质功能,这一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开发者可以先在离线渲染出物品的光照数据,然后再用这些数据训练一个小的AI模型,游戏运行时只要实时调用这个AI模型当场推理就好了,这样就能还原出想要的光照效果了,再配合神经网络纹理压缩技术,就能显著降低实际生成的材质数据量,从而在占用更少显示内存的同时,实现了细节更丰富的材质表现,达到了实时生成如电影般细腻素材的效果。

目前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已经得到了微软的大力支持,未来也将会加入到DirectX中,玩家能够体验到更真实的游戏世界。

而在硬件层面,由于神经网络渲染的加入,Blackwell架构的SM单元相较于RTX 40系的Ada架构还是有不小变化的,Ada架构内的SM内,SM单元会拆分成一半的CUDA专门用于处理FP 32(单精度浮点数),另一半则依需求动态调整去处理FP32和INT32(32位整数)。而在Blackwell架构上,SM单元则改成了CUDA核心可以完全依需求动态处理FP32和INT32的形式。

另外一个改进是,过往的着色工作往往只有SM单元的Shader在处理,而Blackwell架构上引入了神经网络渲染以后,使得Blackwell架构上的第五代Tensor核心也能共同分担着色工作,大大提高了着色效率。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Blackwell架构能够进一步针对神经网络渲染工作进行排序,即把传统的着色工作分配给Shader,而需要动用神经网络渲染的工作负载则可以给到Tensor核心上,两种核心同时运用,效率最高可以提升2倍之多。并且得益于Tensor核心也加入了可编程渲染管线,现在开发者或API也能更好的调用Tensor核心,未来游戏内我们能见到的AI技术势必越来越多。

先进的AI管理处理器

此外,AI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不仅游戏中应用AI技术,现在连可编程渲染的过程里也引入了AI,因此如何去分配显卡内部多样化工作就成了一个问题。如过往显卡在开启DLSS玩游戏时,其中应用到的语言模型和游戏引擎需要同时与GPU的不同核心交互,生成游戏帧,但是往往很难做到每一帧都有一致的生成时间,亦或者是游戏AI对话的响应不够及时,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游戏体验不友好。

而Blackwell架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AI管理处理器(AMP)。它能够实时调度资源,确保在神经网络渲染、帧生成和 AI 驱动的游戏交互中实现智能化的任务分配。这种设计不仅带来了更高效的性能输出,还让显卡在游戏渲染和 AI 运算之间实现了绝佳的平衡,确保帧的间隔均匀,对话类型的AI能够及时响应,玩家的游戏体验一致性能够比较好的保障。

GeForce RTX 5090 D规格

说了这么多,给大家看看Blackwell架构里最顶级核心GB202的结构图,完整核心拥有12个完整规格的GPC(图形处理集群)每个GPC内建了8个TPC(纹理处理集群)即整个GB202核心会有96个TPC,而每个TPC内又有2个SM单元(流式多处理器) ,因此完整的GB202核心内包含的 SM单元总数高达192个,非常夸张。

另外完整的GB202核心还有高达24576个CUDA核心,相比上代Ada架构的AD102核心的18432个CUDA核心,涨幅约为33%。同时在架构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缓存方面,整个GB202核心拥有512-bit位宽、128MB的二级缓存,每个SM单元也单独配备了128 KB的缓存。

再看下方的GeForce RTX 5090 D的架构图,还是很容易看出其与完整GB202核心的差距的,其核心代号为GB202-250-A1,在架构上拥有10个完整的GPC以及1个非完整GPC,计算下来,就是GeForce RTX 5090 D上共有85个TPC,170个SM单元,21760个CUDA核心,规模相比完整核心少了约11.5%。另外二级缓存方面虽然没有给到完整的128MB,不过还是比上代RTX 4090的72MB要高多了,给到了96MB。

在工艺制程方面,新的GB202核心沿用了TSMC 4N 工艺。不过核心面积与晶体管数量倒是多了,其中GB202核心面积来到了750mm2,相比上代的608mm2大了23%,一会儿拆解部分你就知道有多大了。晶体管数量则是有原来的763亿增长到了922亿。不过功耗也由上代的450W一举跃升到了575W,名副其实的“核弹级”显卡。

除此之外,GeForce RTX 5090 D还配备了32GB GDDR7海量显存,显存位宽以及带宽再创新高。为玩家提供高分辨率下的极致帧率,同时也为AIGC用户提供了当下顶级的显存规格,高分辨率出图更加高效。下面我们就先一步给大家揭晓一下这张顶级显卡的性能。

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外观赏析

第一次收到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时就被这个外包装震惊了,与过往的星曜系列不同,RTX 50系显卡的星曜似乎进行了重新设计,这回“星曜娘”化身月之女神,一改RTX 40系时的机甲展示风格,整体变得更优雅更有质感。

包装的右上角则标注了这款显卡支持42个月的质保时间,相比较于一般厂商的3年质保,影驰更长的质保时间既展现了对产品的信心,也让玩家多了一份放心。除此之外,影驰显卡还支持个人送保服务,售后省心有保障。

包装盒的背面则是经典的显卡技术介绍,方便玩家对显卡有个基本的了解。主要介绍了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采用了全新的磁星散热系统,显卡还配备有炫曜光效,能够带来极致的视觉效果。

拆开包装,内部附赠的配件还是相当丰富的,除了有常见的快速安装指南、显卡支撑架、RGB同步线以及电源转接线外,这一代星曜显卡内还附赠了一张贴纸,玩家能够DIY自己的显卡,打造独属于自己的游戏利器。

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 LUNA OC 显卡延续了过往的“二次元”主题设计风格,展现了影驰星曜系列的独特美学风格。我们此次上手拿到的是纯白加银色的LUNA系列,除此之外,星曜系列还首次推出了纯黑+紫配色的 NOX,两种不同的风格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正面最抢眼的还是三把9518 霜环风扇,风扇的四周还有灯带设计,犹如星曜娘的翅膀一样,为颜值添彩。风扇的中央则是星曜系列的LOGO,背景还有类似钻石切割的璀璨纹理,赋予显卡表面光影流转的质感。

凑近看风扇细节,每把风扇包含7片三折大扇叶,全新的霜环扇叶设计对比上代能够实现同噪音下风压提升15%,同转速下噪音降低5%且风压提升10%,并且风扇的寿命与强度也得到了加强。

看过了正面的散热风扇,再来聊聊本次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显卡最有意思的设计,就是具有磁吸功能的一体磁吸上盖,只需轻轻用力,显卡上盖就能和散热器分离。

拆开上盖可以看到内部风扇与灯效都采用触电式供电,相比之前的走线,整卡会更加简约,同时对于用户清灰和自行DIY都相当方便,起盖清灰只需三分钟!

显卡背面与正面基本高度一致,都是纯白主题设计,整体简约优雅,质感上乘。背板为金属材质打造,既能提升显卡的刚性,又能兼具部分散热功能。

显卡背板的尾部是镂空的散热设计,并且面积不小,足足占了背板三分之一的位置。从密密麻麻的散热鳍片中还可以看到内部的热管,搭配正面的散热风扇,能够最大限度的吹透整个散热器,进一步提升散热效能。

另外,在开箱外包装时我们也提到这一代显卡还赠送了全新的星曜娘贴纸,贴纸每个元素都相互独立,玩家可以自行选择贴纸位置。

不得不说,纯白的背板加上星曜娘的贴纸以后,整体的颜值更进一步,特别是这代的月之女神形象,与白色非常契合,本身月之女神就象征着希望与智慧,在白色背板的承托下,整体形象更加圣洁,显卡的质感都高了不少。

显卡的顶部同样充满了不少有意思的小设计。顶部右侧是我们熟悉的“GEFORCE RTX”字样,这也算是NVIDIA显卡的老传统了。

中央是宛如月亮型的RGB灯条,内部是星曜系列的英文标识“BOOMSTAR”,当显卡通电上机时则会同步亮起,提升显卡颜值。

上方是显卡的电源接口,与上代RTX 40系列一样,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采用的是12V-2×6接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6Pin,单口可以提供最高600W的供电能力。

将视线延伸至显卡的一侧,圆润的造型加上拼接设计,整体视觉观感不错,相比起方方正正的外形,这种圆润设计更能显现星曜系列的优雅精致。另外,影驰还在侧边安排了星曜Logo样式的灯带与BOOMSTAR标识,辨识度拉满。

显卡I/O接口部分,视频输出接口还是常规的3个DP加1个HDMI的配置,不过规格上有了升级,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采用的是DP 2.1b与HDMI 2.1b规格。理论上,这一代显卡的视频输出接口可以轻松实现4K 480Hz和8K 240Hz超高分辨率与超高刷新率的需求。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显卡的“三围”数据,根据我们的测量,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的尺寸为348*155*60mm(含挡片),基本上是3槽的厚度。有一说一,这已经比不少RTX 5090 D要瘦很多了,其他同级显卡大多都是3.5槽厚度。

重量方面,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为2.155Kg,这个重量也比大多数RTX 5090 D要轻,不过装机时依旧建议大家安装显卡支撑架,同时准备入手的玩家记得看看自己的机箱尺寸够不够~

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上机演示

欣赏完开箱,我们再上机看看这款显卡的RGB效果如何,既然是白色主题的星曜显卡,那自然得白色主题装机才行。

显卡通电以后,侧边的RGB灯带亮起,内部印有“BOOMSTAR”字样,配合千层镜的灯效,若隐若现的观感,就好像水面掀起千层涟漪一样。

显卡外壳上的IML ARGB穹顶灯则更加显眼,光影流转的质感真的一眼吸睛,给纯白的显卡增添了不少层次感。

背板上的星曜娘贴纸则彰显了这款显卡的二次元属性,结合赛博朋克风的未来感线条,整体造型灵动而富有科技感。

总的来说,纯白的外观设计配合五光十色的RGB灯效,整体装机效果还是非常出彩的。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妥妥的为二次元爱好者和游戏玩家打造的视觉盛宴。

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拆解介绍

看完了显卡的外观,我们再看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内部构造。拆解这款显卡还是非常简单的,卸下背板上的螺丝即可取下金属背板。

接着取下I/O与金属外框的固定螺丝后,就能将PCB与厚重的散热系统分离。不过拆解的时候要小心,切勿大力出奇迹,避免风扇连接线与RGB连接线断裂。

我们先关注一下这款显卡的PCB设计,越肩设计,比一般的显卡都要再高一些,不过PCB上的接口、供电、核心、显存,以及辅助供电位置都相当的合理且规正,有大厂出品的质感。

14层PCB设计更显卓越做工,PCB的背板相比正面更为简洁,元器件更少,不过各种元器件密密麻麻的排布,俨然一座小型城市一般,完全是科技工艺品!

PCB的正面塞的是GB202-250-A1核心,这也是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大脑,其由TSMC 4nm 4N NVIDIA Custom Process工艺打造,内部有21760个CUDA核心,相比RTX 4090的16384个CUDA核心,提升了约30%左右,妥妥的地表最强消费级显卡。

核心的四周则是16颗显存芯片,原以为RTX 4090上的12颗已经非常多了,现在直接堆满16颗GDDR7显存,单颗2GB,共32GB显存,豪华程度不言而喻。

细看显存芯片,可以看到其来自三星,丝印编号为K4VAF325ZC-SC28。根据官方数据,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显存位宽为512-bit,显存带宽为1792 GB/s,显存速率则可以达到28Gbps,非常夸张。

显卡供电方面,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采用16+6+7供电设计,共计29相。作为对比RTX 4090 FE为20+3相设计,可以说RTX 50系在供电配置上非常激进了。其中16相为显卡核心供电,6相为MSVDD辅助供电,剩余的7相则是显存供电。所有供电的MOSFET型号是MPS的MP87993。

控制它们的电源管理芯片则被安排在PCB板左上角,具体型号为MPS的MP29816-A,同时PCB背面还有一颗Us5650Q来作为电源监控。

豪华的堆料自然要豪华的散热加持才能发挥全部战力,接下来看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上全新的磁星散热系统。

散热器最显眼的就是右侧大面积的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效能不容小觑。除此之外,均热板的四周,显存、电感、MOS管接触的地方也都用上了高系数的导热垫辅助散热。

中间核心处,影驰更是用上了用霍尼韦尔PTM7950相变硅脂片,其拥有业界领先的导热效能和长效稳定性,能够更好的带离核心热量。

看回散热器的构造,与一般散热器不同,磁星散热器外部还有一体压铸合金中框加持,轻巧而坚固的铝合金,不仅能够提升显卡整体的刚性与稳定性,同时得益于金属良好的导热性,它还能辅助显卡散热,属于是一举两得了。

整个散热器为左右两段式设计,由饱和式型鳍片结构设计,密密麻麻的散热鳍片一看就知道散热性能不容小觑。

在散热鳍片之间还暗藏玄机,里面有7根8mm热管与2根6mm热管,每根热管都贯穿整个散热器,并且直触上方的均热板,同时得益于回流焊接工艺加持,使其与鳍片严丝合缝,犹如一体,保证了高效导热。

主动散热部分则是外观部分给大家介绍过的三把霜环散热风扇,全新升级的扇叶配合双滚珠轴承设计,绝对是散热系统的中流砥柱,既保证了风量的充足又兼顾了风扇的寿命。

测试平台介绍

开始性能测试前介绍一下本次的测试平台, CPU使用的是旗舰级的Inteli9-14900KS处理器,主板同样为旗舰级的Z790 MAX主板。内存为G.Skill的幻锋戟Z5 RGB DDR5,在Z790 MAX主板上能轻松达成DDR5-7200 C36的成绩,并且我们这次选用的是24G×2的套条,确保这张显卡能够释放全部性能。

完整测试平台配置如下:

理论性能测试

开始测试前,照例还是要“认识”一下这张显卡。从GPU-Z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基准频率为2017MHz,Boost频率为2452MHz,相比起MSRP版本的RTX 5090 D要高出45MHz。其他方面,这张显卡为PCIe 5.0接口,妥妥的战未来设计。

理论性能部分,看3DMark,在FireStrike系列测试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表现亮眼,4K分辨率下领先RTX 4090 D约50%,而在以DX12为代表的Time Spy测试中,同样是4K分辨率,新显卡得分26173,对比RTX 4090显卡强约40%,而对比RTX 4090 D则可以扩大至50%左右的性能领先。

光追项目上,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也是一骑绝尘,凭借35496的成绩遥遥领先于RTX 4090,性能领先幅度同样高达48%。而在最新的Speed Way测试里,更是突破了51%的性能提升,不得不说这代RTX 50系显卡还是有点东西的。

DLSS 4测试

看完了理论性能部分的测试,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本次RTX 50系显卡最“顶”的升级,DLSS 3在RTX 40系显卡上引入了帧生成技术,能够依靠AI在两帧之间生成一帧AI帧,从而实现帧数的翻倍,用过的玩家都说好!不过由于每生成一个新的帧都需要光流加速器和 AI 模型参与,因此生成多帧的开销相当高昂,而过高的性能开销会带来瓶颈,导致帧率提升受限。

而这次DLSS 4全新升级,引入了多帧生成技术,它可以利用 AI 为每个渲染帧额外生成多达3帧!相比传统渲染的方式,能够最多实现8倍的性能提升。并且每次渲染额外帧只需要AI模型执行一次,就能输出三帧画面,因此无论是对性能、显存的开销还是延迟都比之前要好了许多。

另外,由于多帧生成技术,输出的帧多了,要给每一帧都安排一个合理的间隔刷新才能让观感更好。因此NVIDIA还引入了专属的Flip Metering来代替CPU Pacing,它将帧节奏逻辑转移到显示引擎,让GPU能够更精确地管理显示时间,尽可能的将每一帧画面的生成时间保持一致,从而提高整体游戏视觉的流畅感。不过由于Flip Metering是硬件级的控制器,因此DLSS 4的多帧生成目前只有RTX 50系显卡支持。

同时DLSS 4 还引入了图形行业首个 Transformer 模型实时应用。熟悉AI的应该对它很熟系了,它在AI生成领域已经应用多年了。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 DLSS 超分辨率和光线重建模型,相比之前DLSS使用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来说,具备2倍的参数量和4倍的计算量。在游戏场景中,能够提供更高的稳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细节和更强的抗锯齿能力,使画面更加清晰、流畅和逼真。

不过虽然DLSS 4的多帧生成功能是RTX 50系显卡的独占功能,但新的Transformer模型将会逐步下放至DLSS 3、DLSS 2等,将适用于所有GeForce RTX显卡。并且根据NVIDIA的说法,超过75款游戏和应用将在GeForce RTX 50系列开售时支持DLSS 4的全新DLSS多帧生成功能,包括《赛博朋克2077》《战神:诸神黄昏》《心灵杀手2》《霍格沃兹之遗》等,《黑神话:悟空》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升级支持 DLSS4的多帧生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DLSS 4的游戏和应用数量将不断增加。

简单介绍完,我们再看看DLSS 4的理论表现如何,还是经典的3DMark测试。不得不说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搭配上DLSS 4后,帧数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开关前后的性能简直天壤之别!其中2K分辨率下,开关前后性能差距足足有4倍之多。4K分辨率时帧数差距直接就是6倍,即便是对比DLSS 3的话,帧数也能提升70%以上。最离谱的还要属8K,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DLSS 4加持下可以做到234 FPS,这已经不是畅玩爽玩的水准了,这是妥妥的8K高刷体验。

接着我们看看DLSS 4在实际游戏中的表现,率先登场的就是有着“显卡杀手”之称的《赛博朋克2077》,它的设置页面是目前支持DLSS 4游戏中最为丰富一款,除了能够设置DLSS 4的多帧生成外,还可以切换DLSS 4的另一个特性——Transfomer Mode,据说能够让画质更清晰,同时还能改善此前的拖影问题,对玩家可以说是一大利好。

我们直接来一波对比,左侧为Transformer模型,右侧则是原本的CNN模型。从第一个场景来看,Transformer模型能够带来更多的细节。例如左侧图片中的栏杆倒影,这部分表现是比较清晰的,而CNN模型中则几乎不可见。

第二个场景也是能够一眼看出区别的,例如金属门的纹理细节以及砖墙的接缝处,明显是Transformer模型的优化要更好一些。

这个场景的区别主要在于地板细节刻画以及右侧铁栏杆部分,采用Transformer模型的情况下,地板细节更接近真实世界,并且铁栏杆的细节也能更好的还原。而CNN模型则会丢失比较多的细节,虽然不影响观感,但总有种“失真感”。

不过Transformer模型目前也并非万能,毕竟是由AI生成而来,因此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些错误的。例如下方的窗口部分,阳光照射下应该是斑驳的光影,比较正确显示的应该是CNN模型中的样式。整体来看,现在Transformer模型瑕不掩瑜,大幅改善的画面细节能够给玩家带来更精致的游戏展现。

见识完Transformer模型的魅力以后,我们再来看DLSS 4的性能表现,毕竟是“显卡杀手”,对显卡的压力确实不一般,在最高画质+路径追踪的情况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只能跑33 FPS,勉强可玩的水准。开启DLSS 3以后,游戏帧数为155 FPS,体感已经非常流畅了。开启DLSS 4以后,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能够做到295 FPS,对比原生分辨率,性能足足提升了7.8倍。1%Low就更离谱了,几乎快要追上DLSS 3下的平均帧了,整体游戏体验更佳。

DLSS 4带来的性能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也有玩家担心DLSS 4的画质表现如何,这里我们也在游戏中截取了部分画面,第一个场景其实差距不大,肉眼很难分辨出区别。

第二与第三个场景还是能够看出部分细节的,例如第二幅图中的霓虹灯牌,DLSS开至性能档以后,能够看到灯牌与前面三张图有些许差异,不过你得靠细致的对比才能看出。实际游戏过程中很难发现,基本不影响观感。

总的来说,DLSS对画质的影响没有玩家想象中那么大,甚至于在纹理细节上能够不输或超越原生分辨率。如果你是敏感型玩家,那建议可以开至平衡档,在画面质量和帧率之间能够做到很好的平衡。如果你是追求超高帧率,那性能档也绝对可用,细节保留也不错,不对比基本看不出,同时帧率还能进一步提高。

我们测试的第二款DLSS 4游戏是《霍格沃兹之遗》,支持DLSS 4技术以后可以在设置看到帧生成部分多了一些选择,其中×2则是原本DLSS 3的帧生成,而×4则是RTX 50系独有的多帧生成功能,另外你也可以选择插2帧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3选项。

实际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霍格沃兹之遗》这款游戏优化还是不错的,4K分辨率画质光追均设置最高的情况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不开任何超分的情况下,平均帧为126 FPS。如果开启DLSS 3性能档,此时帧数已经能够做到311 FPS了,体验已经相当丝滑了。开启DLSS 4以后,帧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至519 FPS,对比原生4K时,性能提升了约4倍以上。同时实际游戏过程中,无论是1%Low还是延迟都不错,特别是延迟,相比原生分辨率还要低不少,跟手感更好。

第三款游戏我们测试的是《星球大战》,一样你能在设置中看到其帧生成功能已经支持×4的选项,也就是DLSS 4多帧生成功能。

实测DLSS 4在这类优化欠佳的游戏中确实大有用处,在4K原生分辨率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平均帧仅有34 FPS,延迟也是高得吓人,游玩堪称PPT。而开启DLSS 4性能档以后,游戏平均帧直接暴增至257 FPS,游戏体验如德芙般丝滑,对比原生4K的表现,足足有7.5倍左右的提升。即便是对比DLSS 3的95 FPS,那也是接近翻倍的性能提升。

最后一款游戏是我们的老熟人《漫威争锋》,这款游戏在RTX 50系显卡首发之时,它还没有完全适配DLSS 4,玩家想要体验多帧生成功能还需要依靠NVIDIA App的DLSS 4优设功能。不过现在《漫威争锋》也正式支持DLSS 4了,与上面的游戏一样,玩家在游戏设置中就能直接开启,并且提供了2x、3x以及4x选项,玩家可以随意选择是插一帧、插两帧还是插三帧。

实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4K全高设置下,不开超分,帧数为117 FPS,流畅玩是没问题了,不过想要追求高刷体验就要开启DLSS 3了,开启后帧数可以达到262 FPS,相比原生分辨率已经提升了一倍以上,如果再开启DLSS 4多帧生成,性能对比原生分辨率直接提升4倍以上,472 FPS的表现妥妥的电竞3A。同时延迟表现也非常出色,原生分辨率下,其延迟为35 ms,而开启DLSS 4以后,延迟甚至能够降低至21 ms,游戏会更加跟手,体感更佳。

当然,如果你想玩的游戏还不支持DLSS 4,那也不用担心,NVIDIA App还提供DLSS 4优设功能,说人话就是能够让游戏强开DLSS 4,像此前的《漫威争锋》,在未更新前,玩家可以直接在NVIDIA App中简单设置,就能将帧生成调至“4×”,一键实现多帧生成。目前也有不少游戏支持DLSS 4优设功能,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体验。

DLSS 4多帧生成功能的问世,毫无疑问为玩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升级。与上一代RTX 40系的DLSS 3帧生成功能相比,它再次实现了帧数的惊人飞跃。在相同的画质设置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表现远远超越了前代RTX 4090。实际测试中,在上述四款游戏里,开启DLSS 4的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帧数几乎是RTX 4090的两倍甚至接近三倍!有一说一,这个提升幅度还是非常惊喜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DLSS 4一起到来的还有全新的NVIDIA Reflex 2技术。延迟一直是电竞中绕不开的话题,玩家的每个动作都会经过复杂的计算,再在屏幕上渲染,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会增加延迟。虽然延迟往往只有几十毫秒,但是你却能明显的感觉到游戏的不流畅、卡顿。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延迟所带来的不良游戏体验,NVIDIA发布了NVIDIA Reflex技术,它可以使GPU和CPU同步,确保最佳响应速度和低系统延迟。目前NVIDIA Reflex已集成到超过100款游戏中,可以将PC延迟降低50%。

而GeForce RTX 50系显卡再度升级,带来了NVIDIA Reflex 2技术。它结合了Reflex低延迟模式与Frame Warp技术。它可以把最新的鼠标输入指令同步给渲染帧,及时更新渲染的游戏帧并在渲染帧被发送到显示器之前获取最新的鼠标信息,通过刷新渲染的游戏帧以进一步减少延迟,将PC延迟进一步降低多达75%。

另外,Frame Warp的加入,能够进一步将延迟降低。当一个帧被GPU渲染时,CPU会根据最新鼠标或手柄输入计算工作流中下一帧的视角位置。Frame Warp从CPU采样新的视角位置,然后将GPU刚才渲染的帧扭转到最新的视角位置。在渲染帧被发送到显示器之前,在尽可能最新的时间进行扭转操作,确保屏幕上反映最新鼠标输入。

而当Frame Warp转移游戏像素时,图像中可能会产生缝隙撕裂、镜头位置的变化会让游戏场景中显示新的部分。NVIDIA则开发了一种优化了延迟的预测渲染算法,该算法使用来自先前帧的视角、颜色和深度数据,对这些撕裂空白的像素进行准确的图像修复。玩家可以通过更新的视角看到没有撕裂的渲染帧,并降低了改变游戏内视角位置而产生的延迟。说人话就是现在NVIDIA Reflex 2还可以根据上一帧的信息去脑补一些空白的像素,有种无中生有但你又看不出来的感觉。

首发支持NVIDIA Reflex 2技术的游戏是《THE FINALS》以及《无畏契约》,后续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带给大家该技术的详细评测。

游戏性能测试

了解完DLSS 4的“逆天”表现以后,我们再关注一下常规的游戏性能表现,还是老样子,先跑3DMark的DLSS 3性能测试。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2K分辨率下,对比RTX 4090 D,性能提升了48%,对比RTX 4090的话,性能提升也有40%以上。4K分辨率下,开启DLSS 3以后则分别领先RTX 4090 D和RTX 4090约50%和43%。

当然理论性能终归是纸上谈兵,还得进游戏里实际测试一下才知道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实力。这里我们选取了13款游戏进行测试,包含光追及光栅性能方面的测试,而游戏画质方面均全部选择最高画质,光追设定部分,如有则采用最高。

实测4K分辨率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应对起来犹如砍瓜切菜一般简单,说它能够流畅运行各种3A大作完全不为过,在我们实测的多款游戏中,即便是压力最大的《黑神话:悟空》,也能实现接近4K@144Hz的游戏水准,而在一些优化好的3A大作里,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性能就更是逆天了,完全超越了平时高刷的定义,200 FPS甚至300+ FPS的表现让你直呼过瘾。具体到性能上,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整体比RTX 4090强约30%以上,如果对比RTX 4090 D的话,性能领先幅度则可以扩大至35%以上。

图像视频创作性能测试

创作生产力也是目前比较多玩家关注的重点,这里我们也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测试。首先先看图像视频创作部分,在PCMark10 Extended测试,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游戏、数位内容创作方面的表现更佳,基本上要比RTX 4090 D高7-12%左右,而生产力方面的成绩则比较低,推测是目前驱动还不完善所致。

办公软件测试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也有不错的表现,总体性能比上代的RTX 4090或RTX 4090 D都要高8%,其主要领先在PPT以及Outlook两项,性能分别比RTX 4090 D高15%以及20%,打工人有福了!

在UL Procyon的图像和视频编辑基准测试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整体相比RTX 4090或RTX 4090 D也有小幅提升。不过提升比较大的还是视频编辑部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一代RTX 5090 D再度对编码器进行了升级,不仅数量更多,支持的格式也更丰富。

在Adobe以及达芬奇的Benchmark测试里也能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例如在PR以及达芬奇的测试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分别领先RTX 4090 D约15%和30%,还是非常夸张的。

3D渲染创作性能测试

看完了图像视频方面的创作,我们再把目光投向3D渲染以及工业领域的软件中,看看RTX 50系显卡又有怎样的精彩表现。首先请上我们熟悉的朋友Blender以及V-Ray,在这两款软件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表现可以说是大杀四方,每一项都能领先上代显卡40%以上,部分场景甚至可以领先至52%。

再看看另外一款渲染器,D5 Render是一款基于DXR和光线追踪技术构建的GPU渲染器。正因为其有光线追踪技术,其渲染的画面相当出色。这款软件在RTX 40系显卡测试时支持了DLSS 3帧生成,而现在随着RTX 50系显卡的发布,它也可以通过NVIDIA App的方式支持最新的DLSS 4多帧生成功能。

实测在开启DLSS 4以后,整个渲染预览的界面变得丝滑流畅,帧数基本都在240 FPS附近,而对比不开DLSS时,仅59 FPS的表现来看,性能几乎是提升了4倍以上。

再看看工业领域的表现,SPEC2020能够反应显卡的工业能力,在多项测试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依旧是地表最强消费级显卡,各项成绩都傲视群雄,对比RTX 4090 D平均有35%的提升,而对比RTX 4090也在30%左右。

NVIDIA编解码测试

接下来的测试则是介绍RTX 50系显卡的编解码器,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上换装了第9代NVENC编码器与第6代NVDEC解码器,在视频规格上支持AV1 UHQ(超高画质 AV1)与MV-HEVC(多视角HEVC)编解码。同时由于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还升级支持DisplayPort 2.1 UHBR20输出,单一通道支持20Gbps带宽,因此用户可以体验到令人惊叹的HDR视觉效果、超高分辨率和更流畅的游戏体验。

这里我们直接使用NVIDIA提供的4K60片源与工程文件分别测试AV1、H.265以及H.264下的编码导出时间。实测同一段素材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导出三段视频的时间分别是12秒、27秒以及24秒,效率分别比RTX 4090快了58%、15%以及21%。

同时,我们也对导出的不同格式的视频进行了画质对比,实测AV1编码的视频在画质上与H.265或H.264也没有明显差距,无论是在文字、人像还是建筑等画面里,三者的画质可以说是伯仲之间,如果不特地标注其格式,一般人很难用肉眼分辨出来。随着目前越来越多视频网站、剪辑软件和硬件厂商的推动,未来AV1势必会成为下一个最受欢迎的格式。

值得一提的是,GeForce RTX 50系显卡还能够支持4:2:2色度取样的视频编解码,这将节省CPU的负担,加快创作速度。上面的图表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测试成绩,实测导出时间会比上代显卡快不少,毕竟RTX 40系显卡不支持该功能,仅支持4:2:0色度采样,如果一定要4:2:2导出只能靠CPU软解。

4:2:2色度采样的视频文件采用的是YUV颜色格式,与存储红色、绿色和蓝色(RGB)值不同,颜色被存储为亮度Y、蓝差色度U和红差色度V。在这类视频中,视频的完整亮度将被保留,而原始色度信息只保留一半,因此相比4:4:4的视频,其视频帧数据量仅有不到三分之二,而相比4:2:0的视频又能提供两倍的颜色分辨率,因此创作者采用这种格式拍摄,能够在保留更多色彩信息的同时还能减少文件大小和带宽需求。

AI性能测试

AI性能目前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国产大模型爆火以后,各行各业都开始接入AI,似乎AI成了必选项。RTX 50系显卡也针对AI进行了改进,其中最值得说道的就是其加入了对FP4精度模型加速处理的支持,它相比此前RTX 40系上的FP8精度,能够实现更快的生成速度,同时显存占用也更低。

不信你看,我们用UL Procyon的FLUX.1 AI Image Generation Demo For NVIDIA进行测试。在均使用FP8精度模型时,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能够做到6.635s生成一张图,这个速度已经比上代显卡快了80%左右了;而切换到FP4精度模型后,速度就更加逆天了,生成图片的速度能够提升到3.884秒一张,相比之前的FP8又缩短了一倍的时间,此时如果对比RTX 4090,效率将是其四倍之多。

并且FP4精度模型生成的图片也非常能打,从下图就能看出来,其与FP8生成的图片几乎没有区别,无论是对关键词的理解还是图像的质量,都非常有保障。

看过了FP4以及FP8,我们再看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Stable Diffusion中FP16以及INT8下的表现如何,还是用UL Procyon进行测试,在比较轻松的SD 1.5文生图测试里,无论是采用FP16精度模型还是INT8精度模型,RTX 5090 D的表现堪称神迹,特别是在INT8精度下,生成一张图的速度仅需0.392秒,效率比上代显卡快了60%。而即便是在压力比较大的SDXL中,优势也非常明显,生成一张图的速度为5.546秒,也远比RTX 4090的7.284秒要快很多。

在AI文本生成测试中,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在一众大语言模型里同样表现出众,我们用MLPerf Client v0.5大语言模型进行测试,它是基于meta的Llama 2 7B开源LLM打造,涵盖了四项AI任务,分别是内容生成、创意写作以及对两份不同长度文本进行总结摘要。实测新显卡在每一项中都表现出了绝对的统治力,各项测试均遥遥领先,性能提升幅度均在40%以上。

接着我们又用UL Procyon的AI Text Generation测试了更多的大语言模型,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的优势依旧十分明显,在以Llama 3.1 7B LLM打造的Phi-3.5测试中,新一代显卡取得5430分的成绩,相比RTX 4090 D提升了22%,相比RTX 4090则提升了18%;将参数扩大至13B的Llama 2的测试,影驰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也能对答如流,6418分的表现已经远超前代显卡了,对比性能的话,则可以领先RTX 4090 D约33%,领先RTX 4090约22%以上。

功耗与温度表现

最后一项测试烤机,这也是许多玩家关注的重点,Furmark烧机10分钟后,得益于全新的磁星散热系统出色的效能,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的表现还不错,实测烤机时,核心温度稳定在70.6度,显存温度则是72度,此时显卡的最大功率为574.5W,基本上贴着575W的TDP在跑了,风扇转速则是2100 RPM,噪音不算大,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横向对比RTX 4090或RTX 4090 D时可以看到,虽然影驰GeForce RTX 5090 D星曜LUNA OC的烤机功耗比较高,但是核心与显存的温度控制得确实不错,无论是重负载还是待机时的温度都与上代RTX 40系维持相当,不得不说影驰真的用心升级了星曜系列,磁星散热系统功不可没。

评测总结

全新升级的RTX 50显卡星曜系列可谓给足了玩家惊喜,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不论是从外观设计、硬件堆料、散热效能还是做工水准来说,都称得上是顶级非公。强悍的性能表现、稳定的温度控制和一眼吸睛的外观颜值,则向我们展示了顶级卡皇的真正实力与影驰对玩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努力将显卡功能与美学结合。

在性能方面,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 采用了全新的Blackwell架构,并搭载了DLSS 4和RTX神经网络渲染等先进技术,使其在游戏和创作领域的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4K超高刷新率游戏还是8K游戏,这款显卡都能轻松应对。在实际测试中,开启DLSS 4多帧生成功能后,其性能表现远超上一代旗舰RTX 4090,甚至在某些场景中性能差距可以高达数倍,相当惊艳。

此外,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 在创作性能和AI方面也表现出色。其搭载的全新NVENC编码器支持更多样化的视频格式,大幅提升了图像编辑和视频剪辑的效率。AI性能方面得益于这款显卡支持FP4精度加速,AI生图速度是RTX 4090的四倍,同时其32GB GDDR7显存提供了惊人的数据传输效率,能够轻松应对高分辨率渲染和AI创作,甚至你还可以用它来本地运行DeepSeek大模型,感受国产AI的魅力。

总的来说,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 是一款兼具游戏和创作能力的全能显卡,无论是游戏玩家、内容创作者还是AI开发者,都能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当然,如果你是注重个性化的颜值党,这款显卡也同样非常适合入手。目前,已经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售,感兴趣的玩家不妨关注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