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故事:平定苏峻之乱后,陶侃成了东晋朝廷重点防范的对象

抗抗说历史 2023-08-24 23:04:01

苏峻之乱平定后,建康的皇宫完全毁损,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江西省南昌市),三吴地区(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的大豪们,请求迁都会稽(浙江省绍兴市),这两种主张,大家吵过来吵过去,不能决定。

司徒王导说:

孙权、刘备都说过,建康,是王者的府宅(王者之宅)。古代的帝王,不必以物品的丰俭迁都。只要能够把握根本,节约用度,何必担忧暂时的凋弊呢!况且北方的贼寇,一直在窥伺我们,寻找可乘之机。我们一旦示弱,逃往蛮越之地(窜于蛮越),则既得不到实际好处,朝廷的名声也毁了。现如今,最关键是沉住气,岿然不动,则群情自安。

于是,朝廷不再讨论迁都的事。

司马衍任命褚翜(读如霎)为丹阳尹(南京市长)。经过战火,人口锐减,物资匮乏,褚翜想办法召集散失的老百姓,恢复秩序,建康逐渐安定。

衣赐履说:注意,现在发言的主要是温峤和王导,国舅爷庾亮不吭声。

二月二十九日,晋帝国撤销湘州(湖南省),并入荆州(湖北省)。

衣赐履说:公元307年,八月,从荆州分出,设立湘州,至此撤销。

三月十日,朝廷论功行赏。任命陶侃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诸军事;郗鉴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散骑常侍,始安郡公;陆晔进爵为江陵公;封为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的,人数众多。

又对刘超、钟雅、卞壸、桓彝、陶瞻等为国尽忠之臣,都追赐谥号。

路永、匡术、贾宁,都是苏峻旧党,苏峻没有败亡时,路永等人叛离苏峻归附朝廷。王导想赏给他们官爵,温峤说:

路永等人都是苏峻的心腹,他们参与祸乱,罪恶昭彰。后来虽然觉悟改正,但不足以抵销全部罪孽。不杀他们,已经够便宜他们的了,岂可再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王导这才不再坚持。

衣赐履说:上面,王导否定了温峤迁都的建议;这回,温峤否定王导赏赐降将的建议。温峤比王导小十二岁,资历浅得多,但平定苏峻之乱后,双方的政治实力此消彼长,政治影响力大约已在伯仲之间了。

荆州州政府本设于江陵(湖北省江陵县),陶侃觉得偏远,就移镇巴陵(湖南省岳阳市)。

衣赐履说:陶侃是荆州刺史,州政府设江陵。现在,湘州撤销,归于荆州,而巴陵属湘州,陶侃把州治所迁到巴陵,而不是湘州原治所所在地临湘(湖南省长沙市),我个人感觉,“江陵偏远”这个理由不够硬。我猜,至少有这么几个理由:一是迁往巴陵,离建康近;二是巴陵靠着洞庭湖,适合水军扎营、训练;三是巴陵在长江边上,东下建康,比临湘方便得多。

陶侃本来都督荆州、湘州、雍州、梁州四个州的诸军事,现在,湘州并入荆州,又加督交州、广州、宁州,陶侃督六个州(相当于之前的七个州),可以说,东晋的西部领土,都在陶侃手上。

前面有王敦,现在又出了陶侃,都是身居高位,领重兵驻防于长江上游,谁能保证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不会再来一次?有人可能会说,陶侃平定了苏峻之乱,他是忠臣,怎么可能反呢?但是,要记住,苏峻在平定王敦之乱时,也是立了大功的,并且封了公,苏峻就反了。另外,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认为陶侃不会反,但帝王们如果也这么想,就危险了,陶侃从来都不是皇帝的心腹,哪怕陶侃压根儿也不会反,朝廷也要假定他会谋反而加以防范。

东晋的历史,一次一次告诉我们,权臣一旦做大,想不反都不行。

朝廷商议,想把温峤留在朝里辅政,温峤表示,司徒王导是先帝任命的人选,因此坚决拒绝,还归藩所(温峤是江州刺史,驻防武昌,湖北省鄂州市)。温峤又因京城荒凉残破,缺乏资用,把自己带来的物资储蓄、器物用品,全都留给建康,然后率军返回武昌。

衣赐履说:温太真,国之栋梁。前太尉、并州刺史刘琨,是温峤的姨夫,当年,刘琨派温峤到建康,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对温峤说:

小子,大晋虽然国运中衰,但天命尚未改变,我将建立功名于河朔(北中国),你可赢得声誉在江南。去吧,努力为之!

刘琨死于公元318年,如今,十年过去了,温峤没有辜负刘琨。

温峤是江州刺史,他为什么坚决不留在朝里?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防备陶侃,江州在荆州下游,可以作为朝廷的屏障。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