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德国警方称,至少16万名示威者聚集在柏林,抗议德国保守派向极右翼靠拢的姿态。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也让德国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再次成为焦点。
德国,作为欧洲的重要经济体和政治大国,其政治格局的每一次变动都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在此次事件中,核心矛盾围绕着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与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之间的关系展开。
朔尔茨(资料图)
先来看看德国选择党。这个政党持强烈反移民、反欧洲一体化主张,被德国情报部门视为右翼“极端组织”。在德国即将于2月23日提前举行选举的当下,它的支持率约为20%,创下历史新高,甚至打破了战后数十年来德国对支持极右派的禁忌。它的崛起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从社会层面来讲,近年来欧洲奉行的宽松移民政策在德国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大量移民涌入,在就业、住房、社会福利分配等方面与本国公民产生冲突,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增多。
像是去年12月在东部城市马格德堡的圣诞市场发生的袭击事件,造成6人死亡;1月22日,一名阿富汗男子据称袭击了一群学龄前儿童,造成两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两岁男孩。这些移民相关的暴力事件,极大地激化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使得民众对现政府的移民政策失去信任,而德国选择党以强硬的移民政策为竞选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对社会秩序和安全的诉求,从而吸引了大量选民的支持。
朔尔茨(资料图)
再看基民盟。1月29日,基民盟和德国选择党成功通过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动议,试图阻止包括寻求庇护者在内的无证件外国人入境。1月31日,部分基民盟议员拒绝支持一项进一步限制移民的争议性法案,两党未能在议会通过该法案,但这一合作举动仍打破了双方合作的禁忌。这一行为引发轩然大波,德国各地出现抗议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的便是2月2日在柏林的抗议,约有16万人聚集在德国联邦议院下院旁的勃兰登堡门,抗议者举着写有“默茨回家吧,你真可耻!”等字样的横幅。同属基民盟的前总理默克尔也罕见地公开谴责了基民盟主席默茨,称与德国选择党合作的决定是“错误的”。
面对各方压力,基民盟领导人默茨终于表态。2月3日,默茨表示基民盟“永远不会”与德国选择党合作,称后者是他在本月即将举行的德国大选中“最重要的对手”。他还强调,“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向德国选民保证一件事:我们永远不会与德国选择党合作。这个党反对基民盟和德国在过去几年和几十年里建立起来的一切,反对我们的西方取向,反对欧元,反对北约。” 基民盟的姊妹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的领导人索德尔赞同默茨的言论,并进一步称,“我们多次明确表态,不会帮助德国选择党,我们决心与之抗争。”
默茨(资料图)
默茨此前曾辩称,在德国发生一系列移民相关的袭击事件后,与德国选择党合作推动相关法案是必要的回应。他还表示,这并非寻求与德国选择党合作,只是提出更严厉的、受到保守派和选民青睐的措施,并指责执政党不愿修改针对移民的规则。近期一项民调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德国民众支持更严格的移民规定。从这一点来看,默茨与德国选择党在移民问题上的合作,或许是出于对选民民意的考量。但他的这一做法显然引发了党内和社会的强烈反对,默克尔的谴责以及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德国国内政治格局来看,此次事件对基民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德国主流政党眼中,与极右翼合作是不可触碰的红线,默茨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基民盟在党内以及社会中的形象与影响力。尽管基民盟目前支持率为30%,在大选中稳居第一,但默克尔的公开批评以及民众的抗议无疑给默茨的选情蒙上了一层阴影。默克尔在基民盟中间路线派以及德国政坛仍拥有深厚影响力,她在大选关键时刻的发声,对默茨的冲击难以估量。
德国极右翼势力的崛起以及基民盟与极右翼政党之间复杂的关系,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欧洲整体政治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在意大利、法国等多个欧洲大国,极右翼势力正不断崭露头角,甚至掌握执政权。这背后的政治层面原因也不容忽视。欧洲在地缘政治、安全以及经济事务上的决策长期缺乏独立性。
朔尔茨(资料图)
以俄乌冲突为例,德国等极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在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影响下,主动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这一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洲在政治立场上的一致性,但却给本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能源价格飙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民众生活负担加重。现政府在应对这些问题时的无力与无奈,让民众对传统政治势力感到失望,为极右翼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极右翼政党通常主张维护本国利益,强调国家主权的独立性,反对过度的国际干预,这种主张在当前欧洲面临诸多困境的背景下,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同。
美国在欧洲极右翼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视。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多次公开支持德国选择党。当地时间1月25日,马斯克通过视频连线与选择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一同向现场约4500名与会者发表讲话,称这次选举极其重要,关乎文明、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投票给德国选择党是实现变革的唯一途径。此前,2024年12月他就称选择党是唯一能“拯救德国”的政党,称赞其反移民立场。
德国总理朔尔茨和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严厉批评”了马斯克支持选择党的言论,朔尔茨呼吁德国民众不要让“社交平台的所有者”决定大选结果,哈贝克则指责马斯克就是希望看到一个“弱化的欧洲”。马斯克的行为背后反映出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美国试图通过影响欧洲的政治格局,维持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极右翼势力的崛起可能会打破欧洲现有的政治平衡,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依赖美国,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朔尔茨(资料图)
回到德国即将到来的大选。此次大选不仅关乎德国国内政治格局的走向,也将对欧洲的政治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基民盟能够在大选中继续保持优势,并且妥善处理与极右翼势力的关系,那么德国有望在维护政治传统与应对现实挑战之间找到平衡。但如果极右翼势力在大选中进一步壮大,德国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局面,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可能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国社会在移民、经济发展、政治走向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如何化解这些分歧,重塑政治共识,将是德国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德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道路,加强内部合作与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维护自身的稳定与发展。而对于欧洲来说,德国的政治变动也敲响了警钟,欧洲各国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移民问题、提升政治决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及应对极右翼势力崛起带来的挑战,这关乎着欧洲的未来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