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大师包办婚姻,季羡林为发妻舍真爱,而郭沫若让发妻苦守老家

娱乐报姐 2022-12-16 12:04:45

民国时期,大师涌现,在学识上,他们值得敬佩,但是在情感上,他们的很多做法在如今的人看来,或许只有“渣”能解释。

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包办婚姻”为理由,在外另有家室,放在如今这应当叫做重婚,而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为爱冲破束缚,这叫自由恋爱。

不过,凡事也不尽然,有些大师纵使中间出现了插曲,最终还是负起了家庭的责任,为发妻舍弃了爱情,如季羡林。

一、隔壁的小姑娘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在那个时代的认识中,改变命运的是两样东西——知识或者参军。作为家里的独苗,季羡林走上了从军之路。6岁那年,他就离开了父母,住到了叔父家中,一方面方便上学,另一方面也是想接着叔父的一些资源。

虽说叔父与季羡林一直很不错,但小孩子向来敏感,住在叔父家中,总归还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此,大多数时候,对于叔父的要求他都不会拒绝,在学习上季羡林更是铆足了劲,十分争气。

而正是因为季羡林对叔父的这种感情,让他与彭德华有了缘分。彭德华住在叔父家旁边,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她生得十分乖巧,也很温柔贤惠。放在老一辈人的眼中,这样的彭德华就是做妻子的最佳人选。

于是,叔父便为季羡林牵线搭桥,成就了这桩婚事。其实,在季羡林的心底,他并不是很愿意。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盛行,而父亲对此也同意,他又没有心爱之人,压根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何况,这彭德华除了在学识上差一点,性格、相貌、贤惠等方面,的确是没得挑。就这样,季羡林与隔壁的小姑娘彭德华,定下来这门婚事。

二、不舍德国女子

不久之后,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成为夫妻的两人相敬如宾,虽然共同语言不多,但是在生活上他们的配合也算是十分默契。季羡林主外,朱梅馥主内,非常典型的传统模式。而后,他们的孩子出生,季羡林也前往德国留学。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接触到了不一样的思想和全新的人物。与众多流连忘返的学子一样,季羡林在国外也爱上了一位外国女子。虽然外国女子不及彭德华贤惠,但是在性格和学识上与季羡林却是极为契合的。

曾经有一段期间,季羡林忘却了自己丈夫的身份,忘却了自己父亲的身份,在国外与心爱的女子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但等到季羡林冷静下来思考之时,他必须要做出选择。就此与心爱的女子一生,还是担起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

在季羡林与彭德华的婚姻中,尽管季羡林不是自愿,但彭德华更是没有任何错,如今连孩子都有了,此时抛弃妻子,实非男人该为。于是,季羡林尽管不舍,依然还是选择了将爱情抛弃。

在当时的很多才子看来,季羡林的选择十分愚蠢,一个是什么也不懂的乡下妻子,一个是思想和知识都前卫的新女性,抉择时如此容易。就像郭沫若一样,在爱情和家中的糟糠妻子之间,他义无反顾地将妻子留在家中,在外追求爱情。

三、家庭还是爱情?

其实,有关家庭还是爱情的选择题,自古已有。只不过,当时基于一夫多妻制度,并不是太明显。有人说,选择家庭,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做男人的本分,也有人说选择爱情,及时脱离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对自己对别人负责。

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被抛弃的女子,所要承受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远非当今的人可以想象。当年郭沫若结婚之后,直接离家。几十年都未曾与发妻发生过关系,发妻在老家照顾老人,而他在外另有家室。

虽说晚年时候,郭沫若也知道自己此举有亏,到发妻面前深鞠躬,但是鞠躬又如何,多年的苦等与一辈子的抛弃就要如此勾销么?反观季羡林,他遇上了心仪的爱情,触手可得,但男人的责任制止了他。

在家庭与爱情面前,季羡林选择了家庭,一方面是考虑到孩子和老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大抵也是因为他与彭德华之间产生了感情。不过,这种感情倒不一定是爱情,更多的应该是亲情。

毕竟夫妻结婚之后,身份上更多的不再是恋人,而是亲人,爱情修炼到最后也会融入亲情之中。而季羡林,他更早地明白了这一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