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身亡令人心酸,如何避免出现更多的“刘学州”

乐怡笔谈 2022-01-26 10:42:20
1

这几天微博被一个名字屠版了,

刘学州。

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

15岁,多么美好的年纪,正是青春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

然而,这个孩子竟然用最决绝的方式在1月24日与这个世界道别。

刘学州的死,成了这个新年最令人心酸、愤怒的新闻。

打开刘学州的微博,可以看到一张他在海边留下的自拍照

阳光和煦照耀着他年轻的脸庞

笑容可掬的他看向镜头

身后是一片蔚蓝而静谧的海水

如果这位少年的人生如同他这张照片一样,

那么的温暖,那么灿烂,那该多好

可惜出生即被遗弃的他,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不幸

这张照片却更像是对他悲惨人生的一种讽刺,让人无比心疼

刘学州的遗书很长,7000多字

读完以后,让人很难过,

这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地快乐过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

这是他留给人世间最后的一句话。

2

纵观刘学州的这一生,似乎都在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却又一次一次挣扎着与命运抗衡——

刘学州出生没多久即被亲生父母抛弃

当时已经已婚已育的生父,在离婚后为了凑够彩礼钱

毫不犹豫地就把刘学州当一件商品一样卖掉

在他四岁时,他的养父母双双身亡

在他微博里看到了当时住的房子

被炸到面目全非,破败不堪

这么小的年纪要去面对双亲不在的残酷现实已经够悲苦了

没想到在他童年,等待他的是村里人无尽的闲言碎语

一声声野孩子的嘲讽刺痛着他幼小的心灵

被同龄人推进厕所,文具被抢……

校园的霸凌使他小学六年,几乎都在转学

上了初中,他被一个男老师猥亵

此时的刘学州已经有了抑郁的倾向

而真正逼他走向绝路的是亲生父母的冷漠无情

刘学州曾经满怀希望地踏上寻亲之路

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当他找到亲生父母

就能得到渴望已久的关爱,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他靠着疫苗本上父亲一栏上“丁双全”的名字

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亲生父亲

然而,他的爸爸在得知这个儿子的下落后

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否认

而在他找到亲生母亲后,再次被抛弃

当他看到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日时有着盛大的宴会

他是多么地渴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次亲朋好友参与的生日宴会和衷心的祝福啊

当他鼓起勇气向亲母表示自己想有一个家的时候

却被母亲一顿责难,甚至被亲生母亲拉黑了微信

其后某媒体只听取他生母的片面之词,就发表了一篇不实的报道

正是这篇不实报道把刘学州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媒体的煽风点火,让刘学州遭遇了排山倒海般的网络暴力

那些字字诛心的网络暴力,其实就是一把一把刺向刘学州的尖刀!

然而,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啊

身处逆境,屡次遭受命运的毒打,

刘学州依然心存善念,积极向上

从小到大,他拿过许许多多的奖状

在疫情期间他会去做志愿者,帮助社区居民

即使在他决定自杀时,

在他留下的遗书中也不忘把自己仅有的积蓄

捐一半给石家庄市孤儿院的孩子们

多么善良的少年啊,至死想的仍然是帮助他人

这样的刘学州值得被好好善待!

3

看着刘学州的新闻,让人出离的愤怒

同时我们也无比可怜这位善良努力的少年

造成刘学州自杀的“真凶”有很多,

雪山崩塌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是最主要的“凶手”,我认为有两个:

一个是他无情无义的亲生父母,另一个是网络暴力

那么,从刘学州的事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呢

如何能让避免以后再出现第二个“刘学州”

首先,所有为人父母的人

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生而不养是人性中最大的恶!

做教师上岗前要有教师资格证

做会计要考会计证

做医生要有职业医师证

但做父母不需要什么证书,

上岗前也不需要任何岗前培训

这就使得父母的犯错成本太低了

别说是遗弃儿童,就算是平时家庭教育中的虐童事件也不少见

还记得去年广东河源一个女子

用拖鞋用力抽打婴儿的面部的那则新闻吗

15秒疯狂拍打13下

还有之前在微博上引起话题的“童模事件”

童模妞妞被家长当成了摇钱树

不仅每天接拍大量童装

还要遭受着妈妈的打骂......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

很多由于太幼小,并不懂得控告父母的虐待行为

但是父母没有进养育教育义务,甚至出现虐待儿童的行为

其实早已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

除了像刘学州父母那样可能涉及《刑法》中的遗弃罪

国家为了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在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其中第二十条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离异的,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

第二十三条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活着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真心希望这部法律的出台

能肃清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些不当做法

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4

其次,社会应加强对抑郁症的少年儿童的关注

刘学州之所以走向绝路与他长期以来的抑郁不无关联

他在三亚吞食大量治疗抗抑郁症的药物致死

这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关注青少年的抑郁问题

曾经有过调查

全球有3.5亿人正在被抑郁症困扰

其实抑郁症不止成年人会有,儿童青少年更甚

在8至16岁的中小学生中,

抑郁症的检出率为34.57%

中国约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倾向,

其中,4%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度抑郁

这样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去年教育部将抑郁症纳入了学生健康体检

沿海地区和一、二线城市很多学校会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跟不上的

而且农村地区的学生还有留守儿童的问题相当突出

儿童抑郁症的问题需要在更广的领域加以关注

家长、学校、社会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5

最后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会分辨网络舆论,防止网络暴力

对于那些恶意的质疑、无端的谩骂、那些明晃晃的舆论刺刀

我们或许能一眼识别

比如刘学州事件中,为了博取流量写不实报道的某家媒体

但是更多时候,

我们要面对的是那些盲目被带节奏的网民

有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乱带节奏

缺乏判断能力的网民很容易跟风

所以说互联网中的舆论需要理智

去年河南大水,鸿星尔克因低调地捐赠了5000万元的物资

在网络的推动下

鸿星尔克被誉为“国货之光”

无数网友挤中鸿星尔克直播间

疯狂打赏,争先下单

网友的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明显是受舆论引致

但这次的事件也让大家见识了网络的威力有过么的巨大

一旦这种威力被用作网络带节奏,

那真的可以视作杀人诛心的利刃

希望更多的网民能成长起来,有自己的判断

不要轻易被带节奏

而对于恶意网暴的险恶用心者

也希望法律能严惩

寻亲少年刘学州走了

但愿以后不会再有第二个“刘学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