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为何后期不堪一击?其实原因很简单

老梁谈历史 2024-12-28 10:17:14

公元263年深秋,成都东郊一处僻静庭院。年近花甲的姜维独坐廊下,神情凝重。他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上面记载着令人震惊的消息:蜀汉已然灭亡,刘禅投降魏国。作为蜀汉最后的希望,姜维此刻内心五味杂陈。他不禁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北伐之路,以及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诸葛亮。

姜维是怎么从一个魏国降将摇身一变成为蜀汉的顶梁柱的?

说起来,姜维的"转会"过程堪称三国时期最戏剧性的人才流动。

那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大军压境。当时还在魏国当差的姜维觉得:嘿,这个诸葛亮挺厉害啊,不如我去投奔他得了。于是乎,姜维就这么毫不犹豫地跳槽了。你以为这就完了?不,精彩的还在后头。

诸葛亮见到姜维的第一眼,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他二话不说就把姜维收入麾下,还亲自指导。这操作简直就像现代企业挖墙脚,还给对方顶尖人才开出天价年薪一样豪气。

在诸葛亮的调教下,姜维进步神速。很快,他就从一个"新人"变成了诸葛亮最得力的助手。诸葛亮对姜维那叫一个赞不绝口,称赞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评价要是放在现在,那就是"全能型人才,既能写方案又能打仗"。

就这样,姜维在蜀汉如鱼得水,一路高升。从一个普通将领,到统领三军的大将,姜维的职场之路可以说是开了挂。

姜维这个人吧,有点像现在的"海归"高管。学了一身本事,回来就想大展拳脚。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决心要继续北伐。可以说,北伐已经成了姜维的执念。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姜维的北伐之路,说白了就是一部"屡战屡败"的血泪史。

先说天时吧。姜维选的时机简直绝了,堪称"倒霉蛋"本蛋。

有一次,他率军围攻南安(今甘肃省陇南市),眼看就要得手了。结果倒霉催的,魏国派兵来援,打了姜维一个措手不及。更惨的是,这时候天气突然变冷,蜀军上下冻得瑟瑟发抖,连刀都握不稳了。这仗还怎么打?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再说地利。姜维在选择战场这方面,运气也是差到家了。

有次他又去打南安,结果遇上了老对手邓艾。这邓艾比姜维还精,抢先占领了易守难攻的武城山。姜维看着对方居高临下的优势,只能望"山"兴叹。这仗还没开打,就输了一半。最后说说人和。这可能是姜维最大的短板了。

要知道,姜维可是个"空降兵",在蜀汉朝中根基不深。虽然诸葛亮很看重他,但其他大臣对他可没那么友好。比如费祎,就经常和姜维对着干,粮草军需总是克扣。

更要命的是,姜维的北伐可是个"烧钱"的活儿。年复一年的战争,把蜀汉的国库都要掏空了。老百姓苦不堪言,朝中大臣也是怨声载道。姜维这么搞下去,别说北伐了,自己的乌纱帽都快保不住了。

眼看着蜀汉江山不保,姜维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他打算来个"美人计"加"离间计",想借钟会之手干掉邓艾,然后趁乱复国。这主意听起来是挺妙,但问题是姜维高估了自己的"知己知彼"能力。

首先,他不了解司马昭。这位可是老狐狸中的老狐狸,早就在钟会和邓艾身边安插了眼线。姜维这点小动作,在人家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

其次,姜维也不了解钟会和邓艾的部下。这些人刚立了大功,正等着回朝领赏。你让他们背叛主将?门儿都没有!

最要命的是,姜维连自己人都没摸清楚。他不知道哪些降将是真心想复国的,也没和老蜀汉的将领们串通好。就这么仓促行事,简直就像是闭着眼睛过马路,不撞车才怪。

结果可想而知,姜维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可惜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他的复国计划还没开始就夭折了,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回顾姜维的一生,不得不说是个悲剧。他有才华,有抱负,可惜生不逢时。在一个日薄西山的国家里,他就像是在沙滩上建造城堡,再怎么努力,也抵不过潮水的冲刷。

姜维告诉我们,光有才华是不够的。看清形势、审时度势同样重要。有时候,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比一味坚持更需要勇气。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 2024-12-30 23:38

    诸葛丞相感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亦是感丞相知遇提拔之恩,倾囊相授之情,在后主已降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仍然试图复国,最终一计害三贤,拼着一死也除掉了邓艾和钟会这两个灭亡季汉的魏国将领。身虽陨,忠义照千秋!

  • 2025-01-04 12:47

    姜维不厉害?司马昭差点被干死在铁龙山。谁说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