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高呼正义,却率先投降,在城门前跪地迎清军?

格叽格叽 2025-02-20 10:15:59

钱谦益,这人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争议不小。他在文学方面相当出色,是江左三大家之一,还被视作大明文坛的头儿;可在政治领域,他却是个复杂的角色,他的政治生涯以及个人抉择都备受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有好有坏。

【初入政坛,崭露头角】

15岁的时候,钱谦益成为了东林党重要人物顾宪成的学生。在顾宪成的教诲下,钱谦益不但在学术方面筑牢了扎实的根基,而且在思想层面也受到了东林党人所坚守的正义、清廉观念的影响。

28 岁的时候,钱谦益顺利考中了探花,这在他的人生里是个关键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慢慢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还当上了东林党的首领。

在天启与崇祯这两个朝代,朝廷里边派系众多,争斗异常激烈。东林党作为一股清正之流,和阉党等势力进行了长久的抗衡。在这一场不见硝烟的争斗里,钱谦益处于漩涡的核心位置,他为了东林党的理念以及政治目标,不停地活动、筹谋。

政治斗争的残酷程度简直超乎人的想象。钱谦益因为派系争斗失败,最后被革职罢官,只能回到家乡。这样的挫折致使他在大明王朝的官途一下子就中断了,同时也使他对政治的繁杂性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暮年情事,惊世之恋】

柳如是,这女子才情非凡,性格豪爽,在那时的文坛与社交界都挺有名气。她诗词、歌赋、琴艺、棋艺、书法、绘画没有不擅长的,还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鲜明的个性。

结婚后,这夫妻俩那可是相当恩爱,总在书房里一块儿读书品诗,谈论古今之事,聊得那叫一个愉快。柳如是的才学与聪慧,使钱谦益感觉找到了心灵上的知己;而钱谦益的学问和身份地位,也为柳如是提供了一个踏实的依靠。

【政治抉择,争议丛生】

1644 年,大明王朝于动荡不安中覆灭,弘光朝廷匆忙在南京成立。钱谦益在帝位人选方面支持的派别各异,从而面临着被政治清算的危险。

在关乎生死的关键时刻,为能保住自己,他干了一连串遭人指责的事儿。他给手握兵权的马世英上书讨好,还使劲讨好其心腹、阉党之人阮大铖。经他这番操作,最后在弘光朝廷里当上了礼部尚书。

这一行为和为对抗阉党而英勇献身的东林六君子形成了强烈反差。东林六君子为守护正义和理想,宁可放弃自己的性命。然而钱谦益的做法,让后人对他的气节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大家都很费解,曾经作为东林党首领的他,怎么会在重要时刻和阉党同流合污呢。

1645 年,清军抵达南京城边。在朝代变换之际,士大夫和文人通常有不少选择。一些人决定以死殉国,拿生命守护自己的信念与尊严;一些人决定投身佛门,于青灯古佛之畔找寻内心的安宁;另一些人决定隐居山林,躲开尘世的纷扰。但是,钱谦益却做出了一个让众人吃惊的举动——投降。

传说里,他的老婆柳如是想要投湖为国家殉难,表明自己的志向。可钱谦益却讲“水太凉了,没法下去”,以此拒绝了。柳如是看到这情况,自己一个人跳湖了,之后被人给救了上来。接着,钱谦益领着众大臣在城门口跪着迎接清军,还保证去招降江南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满清颁布剃发令后,钱谦益竟然率先把头发给剃了。据说他借口“头皮有些痒”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就成了光头,脑袋后面留着金钱鼠尾辫。然而,“水太凉”与“头太痒”这两个典故是来自野史杂记,其中的细节是有一定争议的。

投降了清朝以后,钱谦益本想着自己把江南招降了,功劳不小,应该能达成进入内阁的心愿。哪承想现实狠狠打击了他,他只得了个礼部右侍郎的没什么事儿干的职位,压根没得到清廷实实在在的信任。

有人作诗“钱公为人好胸怀,才名如山斗天下知。国家破碎却新朝为官,官位颇高却如旧恋东林”,用此来讥讽他甘当贰臣的作为。也许是对清朝给予的待遇不满,也许是源于心底的自我愧疚,钱谦益当官仅仅五个月就借口生病回到家乡。

回到故乡后,钱谦益的内心有了极大的转变。他对自己的举动展开反思,还参加了一些反清复明的行动。在江南文人的笔记里,对此有不少相关记录。清政府屡次对他展开调查,甚至把他关押起来。然而,因为一直没寻到确实的反清凭据,最后只好把他给放了。

1664 年,83 岁的钱谦益离世。他自己都说,在明朝应当殉国的时候他没去做,降了清朝后又勉强活着,是被历史抛弃的人。

瞧瞧他这一辈子,存在的争议可不少。他既没做到像黄宗羲那样洒脱地归隐田园,去过悠闲日子;也不像吕留良那般坚决地反对清朝,为光复明朝持续奋斗。

明史大家吴晗称,他年轻时放浪形骸,中年对政治颇为热衷,晚年竟成了汉奸。在乡里是土豪恶霸,在朝廷是贪赃枉法之吏,其一生变化多端,毫无立场和民族气概,满心只想着当官。满清的乾隆皇帝把他归入《贰臣传》,以此表明对他摇摆不定行为的不满。

就钱谦益那时的地位和学问来说,本来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就算有一些道德方面的小毛病,也不至于坏了自己的名声。然而,在国家面临危险、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却选择了投降,这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磨难中持续向前,正是因为有于谦、文天祥这般的英雄,他们是撑起民族脊梁的人物。而钱谦益的事例,也化作了历史的一面镜子,随时警示着后人,当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候,必须坚守自身的底线与原则。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