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从来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让你吃好、穿好,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你心里在想什么,那都不重要。
记得有一次去表姐家,她六岁的儿子脸色很难看,因为平时我去她家的时候,他都会非常开心跟我打招呼,这次明显是不开心。我问表姐怎么回事,表姐说:一个小毛孩子,别管他,一会儿就好了!
对,过不了一会儿,孩子肯定能调整好,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份烦恼依然会留在他心中。
老师制作“烦恼盒子”,让孩子把“烦恼”都放进去河南安阳一所小学,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这样一个活动,他让孩子把心里的烦恼都写在纸上,可以不给身边的同学看,也不需要署名,只需要写下来放到盒子里就行,希望这些烦恼能被盒子“消化”掉。
其中一个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每次吵架,妈妈总把气撒到我身上!
这句话如果不写在纸上,孩子是不可能跟父母说的,就算鼓起勇气说出来,估计受到的依然是责骂。他不希望爸爸妈妈吵架,更不喜欢他们吵完架后,妈妈再把气撒自己身上,希望这位“妈妈”看到后,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别再往孩子身上撒气了。
再看这个孩子的烦恼:我总感觉奶奶更喜欢妹妹,不喜欢我,她总是在我和妹妹吵架时偏护妹妹,总是站在妹妹那一边。
我相信,这位奶奶应该不是偏心,或许她只是觉得妹妹小,在她的观念里,无论谁对谁错,只要俩人吵架了,姐姐就应该让着妹妹。
这种观念肯定是错的,年龄大不是哥哥姐姐的错,在家长的眼里,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的,偏护谁都是错的。希望有这种心理的父母可以看到,不要再有这种观念,因为哥哥姐姐很受伤。
再看这个孩子的烦恼:爸爸每周都只有周六周日才能回来,我想让爸爸多陪陪我们。
这个肯定是爸爸在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平时只有周六周日才能回家,所以孩子特别想爸爸。而且,从孩子的话语里,能看出来孩子和爸爸的感情很好,要不然也不会如此想爸爸。
我相信这位爸爸已经做得很好了,至少他每周都回来,希望妈妈能多给孩子做做心理辅导,让孩子知道爸爸赚钱的辛苦,同时爸爸每周回来后,一定要好好陪陪孩子。
再来看着这位小朋友的烦恼,他和上面这位小朋友的烦恼一样,都是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所以,在孩子的心里,他们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再看这位小朋友的烦恼:我快生日了,不知道爸爸的病能不能好,能不能出院,能不能来给我过生日。
这个孩子就有点那啥了,他之所以希望爸爸能早点康复出院,目的就是希望别耽误给自己过生日,这个确实有点自私了。不过,孩子也没什么坏心思,他只是很重视自己的生日而已。
现在的孩子都过生日,孩子们之间也会“攀比”,不管家里条件怎么样,都要重视孩子生日的这天,给孩子买个蛋糕,送他一份礼物,因为这一天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再看这位小朋友的烦恼:在学校上完课一回家,老是想玩游戏,我也知道这不对,但又不想戒掉,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孩子代表了一个群体,这些孩子很爱玩手机游戏,但自己知道天天玩不好,又戒不掉,每天都处于纠结的状态。不玩,心里痒,玩的话,又有负罪感,的确很烦恼。
这个时候,家长必须要站出来,给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周日到周四不许玩,周五周六可以每天玩两个小时。只要家长能坚决执行,孩子的烦恼就会消失,他不会再有负罪感,不会再纠结,也会慢慢形成一个规则意识。
我非常支持这位老师的做法,想给她一个大大的攒,现在难得有这样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老师了,我相信这位老师一定是一名非常非常好的老师,她不仅教书,真正做到了育人。
让孩子把烦恼匿名写出来,她可以掌握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去给孩子做“心理按摩”,甚至可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这些跟家长们讲出来,家长自己“对号入座”就行。
小孩子的烦恼,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一个孩子的健康,一定是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两者同等重要,千万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否则压抑的童年将需要一生来治愈。
关注“欣妈育儿经”,有任何母婴育儿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向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