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量进口高价原油,却低价出口成品油,这是赔本赚吆喝吗?

科普启示录 2024-08-27 14:18:54

中国的石油贸易行为总是显得有些反常。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年复一年地从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大量购买原油,另一方面,中国却以低价将加工后的成品油出口到国际市场。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家战略和经济逻辑?难道我们真的在赔本赚吆喝吗?

中国为什么进口石油?

想要理解中国为何大量进口原油,我们得先把时间调回到20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起跑线上,那时的中国,或许连“全球经济引擎”这几个字怎么组合的都没敢想过。

但很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崛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变得无比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7.05亿吨,其中约5.1亿吨依赖进口,进口依存度高达72.5%。这意味着,中国每“喝”三杯石油,就有两杯是从国外买来的。

“那为什么不多开采国内的石油呢?”可能有人会问。实际上中国的石油资源并非匮乏。

主要的石油储藏集中在几个大盆地,比如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等地,这些地区的石油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13%。

问题在于,这些地区的油田多已进入老化期,产量逐年递减。以大庆油田为例,曾经是中国石油产量的支柱,但到2022年,其年产量已从峰值的5000万吨下降至约3000万吨。

老油田的平均开采成本根据数据显示已经超过每桶40美元,而深层油田,开采成本甚至更高,可能达到每桶50至60美元。

打个比方,你家后院有一口井,水源很深,每打上来一桶水的成本可能比买瓶矿泉水还贵,你还愿意天天自己打水喝吗?显然不愿意吧。

同理,中国更愿意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那些“成本划算”的原油,而不是去国内“费力不讨好”地增加产量。

中国能源安全怎么保障?

石油进口看起来是个不得不做的选择,可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绝非无中生有的“假想敌”。

石油作为一种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个“顶级标签”意味着,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经济的命脉。有时候想要“氪金”买更多石油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尤其是现在的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这些国际风波无不在搅动全球石油市场的“神经”。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能源安全显得格外脆弱。毕竟,国际局势一旦紧张,石油供应出现问题,中国的能源安全就会直接受到冲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实存在的挑战和风险。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中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第一步就是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这些储备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在短期内可以为应对突发情况提供保障。就像家里备着几包方便面,虽然吃不饱,但关键时刻能顶上。

当然仅仅依赖石油储备显然是不够的。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能源安全,中国正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正如投资要分散风险一样,中国也不愿意把“能源鸡蛋”都放在一个石油篮子里。

在这方面,中国可谓下了不少功夫。看看2022年的数据就知道了: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了17.4%。

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新能源领域,中国的“成绩单”非常亮眼。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365.4吉瓦,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更是达到了393.4吉瓦,同样位居全球首位。

通过新能源的推广,202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了约34.4%。在为自己“充电”的同时,中国还为全球减排贡献了一份力量。一举两得,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做到的。

当然,除了在国内大力发展新能源,中国还在国际舞台上广结“能源盟友”。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国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

当一条供应线出现问题时,还有其他渠道可以及时补位,这就大大降低了因国际局势变化而导致的能源供应风险。

为什么出口成品油?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大量进口原油的同时,中国却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口成品油。这一行为表面上看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由于中国多年来不断加大对炼油产业的投资,建成了一批世界级的炼油厂。这些工厂产能相当惊人,以至于早已超出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通过将进口的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等高附加值的成品油,中国不仅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还能将这些多余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毕竟,机器不开工放着也是浪费,不如卖出去换点钱。因此,出口成品油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虽说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每年可以赚取大量的外汇,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

这意味着,中国在赚取外汇的同时,也在为购买原油“花钱如流水”。那么,如何让这笔巨大的外汇支出“回血”呢?

答案就是中国通过将进口的原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油,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上,赚取外汇。这种操作部分抵消了进口原油带来的贸易逆差,从而维持了外汇储备的稳定。

成品油出口对中国而言,也绝不是单纯的“卖货赚钱”,更是一种战略上的“保险”。

这种保险让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进可攻、退可守,当能源市场出现波动时,中国可以通过调整成品油的出口政策,来撬动对方的立场,从而达成更有利的协议。

靠人不如靠己

出现最紧急的情况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外部世界的“救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油田产量的持续下降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正在积极寻求技术突破。

比如,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水平井钻井技术已经在多个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平均提高采油率达到了30%以上。

同时,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油气开采中也取得了突破,推动了页岩油产量的显著提升。

对于那些被认为已经“油干”的老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出现让它们重新焕发了“第二春”。

以大庆油田为例,应用三次采油技术后,这个老油田就成功“洗”出了3亿吨原油,采收率在二次采油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14至20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原本只能收获30%的油,现在却能接近甚至超过45%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能源策略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中国一边大量进口原油,一边低价出口成品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是深思熟虑后的务实之举。

0 阅读:3

科普启示录

简介: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