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苏德战争开始之初,德国人本能地幻想着,他们可以复制在波兰与法国的成功,在三个月内彻底拿下苏联
然而当T-34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时,德国指挥官们突然发现,他们要面对的苏联装甲兵,居然在装备水平上超过自己一个档次
德国人遥想起二十年前,一战中的俄国军队连步枪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支;为何在苏联闭关锁国二十年后,这个被极度孤立的国家,反而拥有了足以傲视群雄的坦克部队?
当战争结束之后,输得心服口服的德国人才发现,击败他们的是“斯大林模式”
巴巴罗萨计划地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发达的重工业水平,这三点,便是“斯大林模式”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斯大林模式”赋予了苏联无与伦比的重工业水平,同时也创造出了极端集中的政治体制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就如同一个“超级兵营”,并最终用源源不断的兵力与装备,在二战中压死了纳粹德国
但斯大林的苏联虽然赢得了二战,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今天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当人们在日后谈及苏联解体时,总会将重要的原因,归咎于先天残疾的“斯大林模式”上
客观的说,苏联后期的头重脚轻,确实同斯大林模式下对重工业的过分倚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带来的伤害,也绝不局限在轻重工业失衡一方面
为了为快速工业化积累原始资本,斯大林选择了“城市领导农村”的模式,在苏联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成为被极度剥削的目标
乌克兰饥荒时期的苏联
因为苏联官方规定的粮食收购价格过低,而每年需要收购的粮食总数又在快速增加,“斯大林模式”中的农村政策,最终为苏联带来了多轮大饥荒
而为了压制政策失误产生的舆论反弹,巩固自身对苏联的绝对领导,在1933年的大饥荒之后,与“斯大林模式”配套的“大清洗”也接踵而至
1936年开始的大清洗波及了苏联的多个领域,特别是对苏联军队而言,大清洗几乎摧毁了红军的领导体系,令苏联红军内部出现了巨大的指挥断层
同时大清洗制造出的巨大受害者群体,也在日后成为赫鲁晓夫攻击斯大林时的重要帮手,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后代,还成为了日后推动苏联解体的重要力量
但其实在斯大林接管苏联之初,就已经或多或少地预料到了他在开创“斯大林模式”后,可能会面对以上的困境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然而他在最后,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一剂毒药,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不仅是苏联撑过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唯一答案,也是被不信任笼罩的斯大林,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外交孤岛对于斯大林时代初期的苏联而言,他们所面对的世界,远比想象中的还要险恶
虽然协约国最终打赢了一战,但因为提早退出战争,俄罗斯及其后继者苏俄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甚至要甚于一战最大的输家德国
但是就在这种背景之下,苏俄也并未在一开始就收获稳定的国内局势,反而要在建立之初就不得不应对多国干涉
在俄国内战中劫后余生的苏俄政权,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孤岛”,时刻都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威胁
并且因俄国内战的惨烈,以列宁与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高层,过高地估计了这种威胁的程度
斯大林、列宁与托洛茨基
建立之初的苏联以极端警惕的目光,审视着外部世界的一切国家,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苏联的潜在敌人,苏联的周围也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盟友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之下,此时的苏联所考虑的首要目标,从来都不是如何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是如何在群狼环伺下,维持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存
在苏联的领导者眼里,虽然俄国内战已经结束,但是资本主义世界随时有可能发动下一轮针对苏联的战争
坦白来说,苏联领导人在二十年代有这种极端想法并不奇怪,一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是围绕着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而建立的,而苏联不仅同英法在意识形态上有巨大分歧
英法在一开始,也并没有给苏联在国际联盟中的席位。实际上直到1925年,世界各国才开始逐渐接受苏联的存在,而苏联真正获得国际联盟的席位,已经是1934年的事情
以英法为核心的国际联盟
在斯大林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二十年代,苏联从未从多国干涉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即使国际联盟在1934年正式接纳苏联,英法也从未减少对苏联的歧视
并且在国联之外,德日两个国家还明目张胆地于1936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其意图就在于摧毁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二战前的苏联就如同一只惊弓之鸟,外部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其怀疑是否又是一轮针对他的战争
而外部世界又如同苏联想象中的那样,不断打着针对苏联的算盘,一直刺激着苏联本就敏感且焦虑的神经
事实上苏联建立以来所面对的最大一次亡国危机,正是1941年“如约而至”的德国入侵
从结果上来看,苏联人的判断并没有错,而斯大林模式所带来的令人敬畏的重工业,也正是苏联的最终得以击败德国的重要保证
然而令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一条道走到黑的原因,不仅只有苏联对外部世界的“被害妄想”,斯大林执掌苏联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也是这位领导者最终无比偏执的重要原因
上位后的斯大林
斗争上位斯大林名字的本意虽然就是“钢铁”,但是这位领导人的意志不仅远不如想象中的坚定,其对自己手中权力,也充满着不自信
斯大林在性格上的种种缺陷,一半原因来自于早年革命时期的惨痛经历,而另一半则来自于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
斯大林早年心态的最重要转变发生于1907年,这一年为了凑齐革命所需的经费,他领导了一次银行抢劫活动
令人意外的是,在将抢劫所得的25万卢布巨款全数上缴之后,其所属的外高加索地区革命组织却认为斯大林的行为违纪,将其开除出党
恰巧斯大林的发妻在这时感染了斑疹伤寒,亟需用钱治病,然而沦为无业游民的斯大林没有了组织发的工资,又没想过在抢劫银行的事件中为自己牟取私利
最终他不得不目睹发妻因没钱治病,死在自己的面前
年轻时的斯大林
这次事件并未摧毁斯大林的革命决心,但却埋下了日后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的伏笔
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绑架、暗杀、抢劫无所不用其极,为俄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干了数不清的脏活
这样的经历令他得到列宁的赏识,并于1922年成功当选为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不过这一职务在当时并非真正的领导核心,而苏联真正的掌舵人列宁,对于斯大林蛮横的作风也多有微词
因为缺少列宁的支持,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之初的权力并不稳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在列宁逝世前同多位高层领导人建立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列宁支持的托洛茨基
然而列宁在遗嘱中专门叮嘱:“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总书记)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
这句话令斯大林对所有与他同期的苏联高层都充满着不信任感,在他看来,因为没有占据列宁支持的大义名分,任何一位同他地位接近的人,都可以用这个理由反对自己
所以在列宁死后的政治斗争中,斯大林虽然多次与不同的人结成政治同盟,但不安全感让他从未想过与任何人分享权力
在他的操作下,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与布哈林等苏联初期的重要领导人,全部被排除出核心领导层,并且以上所有人都没能活过大清洗时代
领导俄国革命的列宁
其中同他矛盾最深的托洛茨基,即使为了躲避斯大林的枪口,选择出走地球另一边的墨西哥,最终也没能躲避斯大林无休止的暗杀,于1940年死在了刺客的冰镐之下
清洗同僚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结果,斯大林没有政治盟友,所有与他同期领导苏联的重要领导人,都被他亲手送上了刑场
而后果就是他虽然实现了集权统治,但从未感觉到有人真心支持自己
同时,过分惨烈的清洗也导致没有人敢于指出斯大林的错误,所有对他的意见表示反对的人,地位高的都被他清洗掉了,而地位低的则永无出头之日
因此斯大林在推出政策之前,永远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决策的负面效果,一旦自己的政策出现了偏差,那么问题一定已经积重难返
可是斯大林最终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就在于他被内部的不信任感支配的同时,也深知苏联不被外部世界信任
在斯大林的脑海中,苏联唯一要完成的事情,就是挺过资本主义世界发起的针对苏联的战争,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没有什么不能牺牲的
大清洗前的五位苏联元帅
结语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斯大林最终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极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这种模式并不是健康的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几乎没有同外部世界的经济交流,同时一切的经济政策的核心出发点,都是提高以装备为核心的苏联军队的水平
如果和平能长期维持,那么不重视民生的“斯大林模式”一定会从内部出现危机,并最终沦为一次失败的尝试
然而苏德战争的爆发,给了这个模式一次最好的证明自己的机会,斯大林如何通过苏德战争起死回生?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与启示 陈梦雅
“斯大林模式”视角:“苏联兴衰”的哲学反思 韩佩轩
苏联的外交战略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影响 高歌
1939年斯大林“联盗防贼”的外交 霜木
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 亚·季诺维也夫; 马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