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临近,结果已趋于明朗。最新发布的民调显示,魏德尔似乎难以获得胜利,未来的总理人选仍成悬念。尽管选举格局日益清晰,仍有两个关键问题待解,究竟是什么呢?德国大选进入关键时刻,距投票只有24小时。主要政党的候选人纷纷参与电视辩论。引人注意的是,除了集体辩论,现任总理朔尔茨与联盟党候选人默茨还举行了两场直接对话。可以看出,尽管选票还没投出,德国政坛似乎已经在暗自认定,新总理将在两人之间产生。虽然选择党候选人魏德尔的民调不断攀升,还获得了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认可,但极右翼政党在国内受到抵制,想要执政必须赢得过半席位。因此,魏德尔的目标转向了下届德国大选。
德国大选的结果虽然不算意外,但真正的较量在结果揭晓后才会开始。社民党方面,虽然之前的“红绿灯联盟”已经解体,但与绿党的关系依旧稳固。在上届大选中,社民党仅比联盟党多出了1.6%的选票,成功组阁依赖于与绿党和自民党的合作。如今,绿党的支持率保持稳定,但社民党的民调却显著下滑。为了争取更有利的机会,他们需要寻找到一位新的强力盟友,这个盟友的得票率最好能超过10%。
联盟党目前的支持率在30%左右,虽然在各政党中相对较高,却未能突破40%,无法实现单独执政。在这样的背景下,盟党领导人默茨选择与极右翼的选择党联手,讨论移民政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有观点指出,默茨这一举动其实是出于扩大联盟党基本盘的考量,尽管他知道在德国政坛上,极右翼势力并不受欢迎。选择党的崛起背后,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德国“建制派”政党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各自的基本盘不断缩小,为选择党创造了发展机遇。其二,移民问题的日益严重引发了民众的不满。为了争取更多选民,默茨希望通过强硬的移民政策,争夺来自选择党的支持者,进而增加联盟党的议席。
德国大选的悬念除了组阁的难题,还有选择党能否成为最大的在野党。如今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都正经历重大变革。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在会议上表示他很悲伤,声称美欧的共同价值观已受到动摇。实际情况却比霍伊斯根想的更为严峻。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欧盟的利益直接列入了“菜单”。自彼得大帝时代起,俄罗斯一直努力与欧洲建立友好关系,却始终未能获得平等对待,现在又启动了新一轮对俄制裁。中国则希望欧盟能够成为多极化的重要推动者,然而欧盟却以“援俄”和“产能过剩”为名,实施对华制裁。这些做法无疑让欧洲自身的未来变得更加窘迫。
“解除对俄制裁”的倡导与强化与中国合作的立场,让选择党在德国和整个欧洲收获了不少支持。如果选择党能够崛起为德国最大的在野党,无疑会在多个政策领域产生影响,进而有可能改变德国的决策方向。然而,德国的困境是否能因此得到改善,还需关注未来事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