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人的“乡愁”长啥样?他画出来了!

掌上武义 2025-01-14 10:35:59

“我们以前住老房子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柴火土灶做饭的。”

“小时候在爷爷家见过这种八仙桌。”

“看着这些老房子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家。”

……

日前,疏瓦鱼鳞寻旧忆——薛骁百乡土建筑写生作品展在县博物馆展出。卵石砌置的墙脚,黄泥夯筑的墙体,鳞鳞的灰瓦……年关将至,一幢幢承载了乡土记忆的建筑激起了人们心中的乡愁涟漪。

这百余幅画作的创作者薛骁百是武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同时也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版画家协会会员。年轻时,薛骁百受连环画影响,主攻白描人物,2015年退休后,他深入武义100多个乡村,以写生的方式记录乡土建筑,目前已经积累了200多幅画作。

“那些没人关注的普通乡土建筑,一旦没人住了,很快会坏掉。”因此,薛骁百眼下更关注普通的老房子,“采风的时候看到一幢比较特殊的建筑,想着下次来画,结果过了一周去,房子已经没了,打了地基准备盖新房,没画下来很可惜。”

在一座老房子前,薛骁百一般会先在脑海中构思好,不起草图直接落笔,用三四个小时完成一幅作品,“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要讲结构的逻辑性,比如房子木构的逻辑性,希望我对结构的理解能在画上有所体现。”

站在艺术工作者的角度,乡土建筑因为原始和真实,而显得更有灵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和周围环境通常会有比较好的自然结合度,且有着传统农业生活的延伸,如牛栏猪圈、柴铺杂房,体现着农民的经验和智慧。“这些附属物能很真实传递出农村的生活状态。” 薛骁百说,越是细小的东西越能体现乡土建筑的灵魂。

“乡愁不仅仅是保留那些有雕梁画栋和体面外观的建筑,而是有更多种类的乡土建筑得以留存下来。”在薛骁百看来,这些其貌不扬的老房子才是人们的乡愁载体,灶台、晒场、牛栏……处处透着生活气息的场景,才让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和房子有了内在情感,“中国人在国外的乡愁,我想总不会是故宫吧。”

“虽然很多建筑已经残败,但它们是人类的作品,也是时间的创造物,在我眼里是美的。”薛骁百认为,那些残旧而普通的版筑泥墙传统建筑,虽然瓦木泥砖,平素简单,却都是当初的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浸润着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薛骁百的身影仍将活跃在武义的山间乡野,他的乡土建筑写生作品还在更新,“现在年纪还轻嘛,起码比明天年轻。”薛骁百打趣道。

时间带来的产物

除了老房子满身的岁月痕迹

更是人们在不经意间想起的那些

在老房子里的春夏秋冬

老房子在等待它的归客

而我们又在等待什么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