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优秀谋士,别人都有自知之明,从不认为自己的“诡计”真能翻天覆地。
“人格魅力”“知人善任”“眼界格局”“执行效果”,还有什么“众之所望”“天选之子”等等你觉得虚头巴脑的玩意,全部比“诡计”更有用。
官渡对峙时,两家的谋士体量和质量没什么不同,相互的失误和战机也都算准了,然而唯独魏武敢于玩梭哈,冒着主力全灭的高风险,侧击乌巢……更重要的是,曹军上下都愿去听去做,像这样的能力,比一个师的谋士还管用。
洛阳决战时,唐太宗帐下的名谋善士无数次苦谏此时当撤,以防进入包围圈;而夏王的谋士们也看出来洛阳是个坑,建议绕道去长安……末了太宗和夏王都未采纳各自手下的建议,接着是太宗围魏救赵,以数千人马大破两大诸侯,一战定乾坤。
淮海期间,两军的司令部无数次地在比例尺上模拟战局,构思了很多设想,问题是这全部是图上作业,实际的交战是风云变幻的,我军领袖彻底放权,让粟裕自由发挥,然后积小优势为大优势,完全消灭了果军几大王牌;而光头这里,主力快丢完了,都还在“谋划决策”呢,计划多能证明光头是更有智慧的那个吗?
但凡读过历史,就知道,“多谋”是基础,“善断”才是核心……古今中外的顶级领袖,通常不是那个时期最有智慧,最心思细密的人,问题是顶级领袖总是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非凡的气质,号令一出,未敢不从,他们平时嘻嘻哈哈,而一到关键时刻金口一出,好像全天下的人才、普通士兵、人民大众,还有运气都会过来一样。
谋士固然优秀,其主要的职责,是掌握丰富的情报,提出丰富的方案和成功率,以及这么干的结果都拿给主公看,请主公来选择。
谋略固然不可缺,但只是干成事的一个组成因素,哪怕真做到了百谋百中,到头来也是要很多人来落实的。但凡策划过一场几十人以上的家庭活动就知道了,家族群里七嘴八舌的大聪明多的是,最后说话管用的还是最有威信的那个长辈。而往往构思奇妙无双的企划,通常会出问题。此时此刻,主要领导的果决、所有中层的团结合作,乃至“幸运度”,都高于原本的“计划”。
提意见,是人都可以,杠精、喷子对着地球仪也能评点国际风云;然而做决策的却很困难,因为拍板定案的那个是真的需要背锅。
古今中外的“主公”,通常拥有不一样的“气质”,比方说汉高祖,都说他不学无术,问题是别人就可以团结一大堆猛将良臣到周围,就是可以调动天下诸侯为我所用,最后把天下之事干成了。像这种本事,让张良、陈平去做,就是做不了。
“主公”用不着思虑周密、前怕狼后怕虎,最基本的素质是在关键时刻指出方向,确保团队思想一致、克服困难、找到活下去的“途径”,就算是“运气”给的,那也是“天选之子”。
因此,“主公”通常不搞“谋略”,而搞“明略”,换句话讲就是走“阳关大道”。哪怕科班出生的参谋图上作业再优良也枉然,哪怕“大队长”干预前线再频繁、微操到一个班该前进多少米、炮兵该部署多少个……都是白算。你看出了我的谋略,却拿我没办法,我打我的,你连碰我的计划都不敢做,这就是把“主公”做到极致时的状态。历史上的谋士,拿手的是思考能力,接人待物,习惯于细致地计算利益得失,因此在团队中的凝聚力相对不强,人的精力有限,IQ开发过头了,EQ自然有欠缺。不利于团结人才,当不了主公。
历史上的主公,能带队伍、维持团队运营,用人治人,凭借的不是我比手下所有的谋士更有智慧,而是勇气与气质比拼的结果。
但凡和任何大单位、大企业的一把手打过交道,都能发现,这些人的和蔼可亲,激情四射,似嗔含笑,绝对不是假装的。哪怕你冷静地知道他这么干的目的,也不由得奔赴而去,别人就是本色当行,天赋异禀。
其实啊,这同样也可以用在两性相处中,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取决于谁更能“掌控”对方,不是在比谁更聪明,也是一种勇气和气质的比拼。
能干的经理人那么多为啥不自己当老板
这 还有血统之说吧! 要不然刘备怎么放着皇叔这个头衔不放
董路可为国足上将[得瑟]
谋士主要的是没实力,例如三国刘备远去东吴娶亲
就你特么知道的多
当主公是个高危职业[得瑟]这些谋士都有家族背景,就算被敌人抓了1也不敢杀他们。
谋士的出身可以很低。主公必须出自名门望族。这是万年铁律。不然那个叫“反贼”。当然“反贼”成功的也是有的。
谋士做事为不达目的 不折手段 恶心阴人 做老板话 手下基本觉得你不仁义 没人会追随你 应为你没有个人魅力 在当兵面前就是个耍心计小人 但做谋士对你态度就不一样了 因为你帮他追随老板做皇帝 他们也看到自己前途
老罗说了:江东诸人皆可降曹,唯孙权不可降曹
没钱,没势,没号召力
参谋部天天搞演练,搞计划,难道军长以后得归他们管?谋士只是给出一个建议,一个方案,但是在未进行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这个方案能否实行,更别提一千个谋士可能会有一千个方案。
你怎么不问问军中的那些参谋怎么不当司令呢
多某的军师罗贯中白送给朱元璋都没要
有人就是出主意行,自己做主不行[笑着哭]
就好比你为啥不去当老板,要当员工
正因为他们够聪明,才会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谋士和主公是两条路